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生用 山居秋暝导学案
2025-09-24 11:07:28 责编:小OO
文档
《山居秋暝》导学案

编制人:徐艳霞 闫冰 刘翠环 许凤香 曹宁  审核:   领导签字:     2013-12-12

学习目标:

1、 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境。

2、 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学习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预 习 案

1. 了解作者。

2.认真诵读诗歌,利用好注释及工具书解决不熟悉的字词。

3. 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承。苏东坡赞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 “王孟”,他是继谢灵运、陶潜之后的有名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其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蕴含禅理,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自主梳理】

1、看注解,注音解释:

    暝(    ):           空山:           喧(     ):

    浣(     )女:       歇(    ):     王孙:

  

2、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自主学习指导】

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探 究 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朗读赏析: 

 1、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中使用了有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图画?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诗的图画美。  

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莲    石                      

浣女       渔舟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

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

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

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意境特点:

空寂   静谧、幽美、恬静、明净、雅致   活泼

深入品味: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3、面对此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慨?(用原句回答)

结合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1、诗人对山水田园风光的热爱大自然。

2、对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  

4、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手法运用:

4、本诗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融情于景   2、动静结合  3、以动衬静  4、  用典

     5、视觉与听觉结合

小结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课外拓展: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同《山居秋暝》比较,这首诗描绘的意境,传递的情感有何不同?

意境:绚丽悠远、生机勃勃

情感:闲适愉悦

2、本诗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融情于景   2、动静结合    3、视觉与嗅觉结合

总结:山水田园诗常常表达的感情:

•表达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表达对归隐生活渴望。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王维名句:

•红豆生南国,_春来发几枝。《相思》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积雨辋川庄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临眺》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景物描写方法:

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②以动衬静 或以静衬动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2.视觉角度:① 绘形、绘色   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②角度变化  上下、俯仰、高低、  远近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3.细致程度:①工笔 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写的是赏景,刻画十分细微,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色彩异常秾丽。

②白描  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陶渊明《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4.其他方面:虚实结合、正衬反衬等

【探究指导】

抓住意象,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意境

诗中有画

理解诗歌主旨,分析情感

表达技巧

方法总结

课外拓展

知识积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