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2025-09-24 10:56:27 责编:小OO
文档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甘肃漳县一中    李露萍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

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① 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 “见背”意为“背弃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还有: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 “……为所……”

表示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

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

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如: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

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五字(于、受、见、为、被)五式(受……于……、见……于……、为……所……、……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或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二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

如: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

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③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④会延年家收(《汉书·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2、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

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③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3、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4、动词本身表示被动,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联系地址: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邮政编码:748300)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上)

甘肃漳县一中    李露萍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5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

式。“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

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 “见背”意为“背弃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还有: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 

    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 “……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如: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④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4、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五字(于、受、见、为、被)五式(受……于……、见……于……、为……所……、……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很容易识别。

练习

1下列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村中少年好事者

C掭以尖草                D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惟兄嫂是依              B而君幸于赵王

C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D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3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

例句: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A受制于人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下列各项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

A固一世之雄也              B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C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参:1D(“于’表示被动,“制于人”即“被别人控制”A宾语前置句 B 定语后置句 C 状语后置句) 2A(宾语前置句;B、C、D都是被动句“幸于赵王”即“被赵王宠幸”,“为我禽”即“被我擒捉”,“为天下见善”即“被天下人赞美”) 3B(一般陈述句“见威王”即“拜见威王”;A、C、D都是被动句“制于人”即“被别人控制”,“为所虏”即“被他俘虏”,“徒见欺”即“白白地被欺骗” 4D(被动句“困于周郎者”即“被周郎所围困的地方”;A、B 、C、都是判断句)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下)

文言文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或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辨析这样的被动句,应充分注意主谓之间的关系。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二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

如:

4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5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

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

如:

③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④会延年家收(《汉书·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2、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

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③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3、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

如:

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4、动词本身表示被动,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

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练习

1下列句子与“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④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        ⑥王之蔽,甚矣

A①④⑥       B①②③      C ②⑥⑤       D ③④⑤

2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智勇多困于所溺

C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D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B 虽悔之,亦无及也(假设复句)

C又败之于没(被动句)            D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被动句)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②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参:1A (列句省略了表示被动的“于”①④⑥ 都是被动句,其中①④的“于”表示被动,⑥的动词“蔽”本身表示被动; ③⑤的“于”都是介词,②是陈述句“耻”是意动用法)2 D(定语后置句;其余三项都是被动句,其中A B是有标志的被动句,C 属于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动词“除”本身表示被动)3C(“于”是介词,不表示被动,即“又在没这个地方打败他们” 4(①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②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③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楚国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烧焦了的土。)

联系地址: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邮政编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