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2025-09-24 10:56:42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一组课文,阅读训练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在于表达的方法。本单元课文有:《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草原》语言优美,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词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此外,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感悟人情美。《白杨》运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白杨》赞颂的是西部的建设者。可以在拓展阅读时让学生读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是托物言志,《白杨》象征着在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理解在不同的课文里事物象征的意义并不相同。《丝绸之路》不仅要学习历史故事,西部除了优美的景物,更要关注的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重点)。《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的是西部开发者克服一个个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奇迹——贯通烽火山隧道的经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把握住这么一个关键问题“建设者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克服?”就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了。

二、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4、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情感。

5、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将感情注入到课文之中,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四、课时安排

草原                         2

丝绸之路                     1

白杨                         2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

口语交际•习作一              3

回顾•拓展一                  2

单元测试                     2

1.草原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之后所见所闻的次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有情感诵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伟大祖国地域广阔、景致娟秀,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遭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开展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形。

        2.学习有情感地诵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p#副标题#e#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p#副标题#e#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lǜ tǎn            róu měi           xuàn rǎn           ɡōu lè

  (       )       (       )       (       )        (       ) 

huí wèi           sǎ tuō            yū huí             jū shù

(       )       (       )       (       )        (       )   

二、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疾: (1)疾病 (2)痛苦 (3)痛恨 (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        疾恶如愁 (   ) 

疾风知劲草 (   )        疾苦     (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     羞涩 (    )      拘束(    ) 

洒脱 (    )     回味 (    )      

三、词语手拉手:

无边的         小诗                      各色的         帽子

白色的         带子                      静寂的         微笑

奇丽的         大花                      尖尖的         衣裳

迂回的         绿毯                      会心的         草原

四、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草原上绿色无边的景象。               (       ) 

2、十分自在、不受拘束。                     (       )

3、绿色浓郁得将要流动似的。                 (       )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       )

5、细细地回忆、品味。                       (       )

6、形容骏马奔腾,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样子。(       )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是我总是想(             ),表示我满心的(       )。在天底下,一碧(       ),而并不(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       )绣上了白色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             ),又想坐下(       )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             ),好像(       )着草原的无限(       )。

2.丝绸之路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难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2.丝绸之路的地理挂图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播放一首好听的歌曲。(《西游记》歌曲)刚才的歌曲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设计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价值?

2.学生阅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设问: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精神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经济之路

精神文化之路

作业设计: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绫罗绸缎(línɡ  lín)     凹眼(āo  wā)     匕首(bǐ  bì) 

作揖(jī  yī)            矗立(chù  cù)    缫丝(sāo  cáo)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崇(   )(   )岭     (   )(   )如生       五彩(   )(   )

不计(   )(   )      丰富(   )(   )      美(   )美(   )

三、选字组词

  采  踩  彩  睬

   理             风                 踏           茶

兴高    烈     色                 球

四、多音字组词。

           (        )                    (         )                             

载                             薄

           (        )                    (         )

五、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巨型石雕矗立在            ,这里是汉代古都        ,也是丝绸之路            

     的起点。

2.用“    ”画出句子中有关联想的内容。

3.这句话与课文的尾句“                                                      ”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3.白杨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妈妈也在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上学?他们还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妈妈也在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念书?

(“他们只知道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强              建设边疆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gé  bì   jiè  xiàn   qīng  xī   jiè  shào

    (     ) (     )  (     ) (     )

xīn jiāng   fǔ mō     xiàn rù     biǎo bái

  (     ) (     )  (     ) (     )

二、组词

  疆(  )  析(  )  浑(  ) 

僵(  )  晰(  )  挥(  )  

   介(  )  辩(  )

阶(  )  辨(  )

三、先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再写出反义词

  清晰(  )(  )  坚强(  )(  )

四、缩写句子

  1、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

                                    

  2、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读下面的句子,把不恰当的词划掉

1、我竭力进行(分辨 分辩),终于搞清楚事情的,清除了人们对我的误解。

2、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分辨 分辩)不清刚才过去的,是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

3、在我(争辩 争议)的时候,他们把我绑起来,真使我哭笑不得。

六、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  )

3、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个个撑开的大伞。           (  )

4、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给我们的印象还不深刻吗? (  )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到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用导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过去,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老一辈建设者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如今,为了加快西部的建设,新一代建设者正踏着他们的足迹,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将介绍这些建设者们是怎样通过艰辛的劳动才取得的成绩。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1、自读导语,理清学习本文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三个方面。)

(1) 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此项任务可放在学习完成后再做)

2、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小组交流:

(1)检查生字字音及组词情况。

(2)把不理解的句子提出来,进行归纳,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全班分组合作读课文。

2、提问:

自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理解全文最为重要?

(第二个问题。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就强调了这一点。)

3、指导读课文,着重理解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请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收集的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

(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遇到的困难:

 困难一: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困难二: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5、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是怎样克服的?

克服困难一: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克服困难二:

“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

6、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进行交流。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升华情感,深刻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是全体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心愿!”

(四)、拓展延伸

青藏铁路工程概况(略)

五、归纳总结

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试运行通车,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坐火车到拉萨去,请一定不要忘记修建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为之而付出的血汗!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 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作业设计

一、加横线的字注音。

    (   )           (   )          (   )  

  妖  娆            机  械            开  凿   

    (   )            (   )            (    )

巍   峨           高  傲            威  胁         

    (   )           (   )          (   )

  狰   狞           撕   扯           效  率

二、列成语补充完整。

  (  )装(  )裹      严阵(  )(  )    不(  )而(  ) 

   始(  )不(  )    (  )(  )车薪     七零(  )(  )

   废寝(  )(  )    (  )以继(  )

三、词语与横线的字有什么关系,请写出相似的四字词语。

                劈头盖脸       头痛腿酸

     (           )   (           )    (           )

(           )   (           )    (           )     

四、扩句。

 1、拦路虎低下了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雹砸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们来到了青藏高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   )

2、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   )

口语交际一    我们的“手拉手”活动

一、学习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二、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手拉手”活动的一些资料。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1、看课件:中国其他城市的小学生的一些情况。(发达地区的和偏远山区)

2、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吗?那如何才能联系上呢?

3、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

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

可以通过媒体来认识;

可以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

(二)、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老师到各组听取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A、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B、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C、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D、……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同学们逐一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选择最可行的活动。

2、走好第一步:确定对象,用书信建立联系。

 

习作一  给手拉手的小伙伴写信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2、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

(1)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

(2)自己完成。

2、开始写信。

3、交流写信的格式。

4、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边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2、 注意信封的写法。

(1)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2)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二、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一、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二、生读文中故事。 

三、交流读后感受。

四、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五、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六、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作业设计

一、认真读拼音后再把相应的词语工整地写下来。

        qīng xī        gōu  lè       lǐ  mào    

(      )     (      )    (       )

        xiū  sè         tiān yá hǎi  jiǎo 

       (       )       (               )

  二、读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这位好(hǎo  hào)心人和同行(xíng  háng)的伙伴被一个好(hǎo  hào)客的女主人救了,女主人原来在银行(xíng  háng)里工作呢。

  三、把能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接起来。

  明朗的       空气                  热情        话别

   蒙蒙的       带子                  盛情        相见

   清鲜的       天空                  尽情        迎接

   迂回的       草原                  激情        款待

   茫茫的       戈壁                  深情        联欢

三、词句积累 

   老舍的名篇《草原》中有很多描写草原奇丽景色的好句值得积累,我能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四、按要求写词语

1、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写几个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

      (  )飘(   )舞    翠色(  )(   ) (   )(   )而飞 

严阵(   )(   )   始料(   )(   ) (   )(   )一体

2、 填上一对反义词组成词语。(1.5分)

       忽(隐 )忽(现)          忽(   )忽(    ) 

忽(   )忽(   )         忽(   )忽(    )

3、写出三个跟“看”有关的词语。(如“凝望”)

                                                      

五、按要求写句子。

    1、照例子,写一句带反义词的句子。

例:客人来了,顿时静寂的草原变得热闹起来了。

                                                            

    2、 奶奶那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笑容。(改病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