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李湛东
实习时间:第十三周
实习一、园林植物耐阴性的观察与评价
时间:2012-05-07 实习地点:林大校园
实习任务:
1.观察不同耐阴类型园林植物在外貌形态、结构特征、习性特点上的主要差异。
2. 掌握从植物外部形态及生长、生境特点上鉴别植物耐荫性的方法。
3.初步认识植物耐阴性在园林植物群落配置中的应用方法。
实验原理:荫性由于植物耐荫性的差异,不同植物种类长期适应特定的光照条件,从而产生不同的耐荫性类型,耐荫性弱的阳性植物与耐荫性强的阴性植物在形态、生长、生境及生理等特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表)。因此,可根据这些差异鉴别不同植物耐荫性程度,了解植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实验仪器及场所
1、仪器:
直尺或卷尺,笔记本
2、场所:
林大校园
实验结果:
| 1.乔木 | ||||||||||
| 序号 | 种类 | 总分 | 排序 | 类型 | 序号 | 种类 | 总分 | 排序 | 类型 | |
| 1 | 龙爪槐 | 22 | 1 | 稍耐阴 | 11 | 水杉 | 17 | 10 | 喜阳 | |
| 2 | 紫叶桃 | 21 | 2 | 稍耐阴 | 12 | 臭椿 | 17 | 10 | 喜阳 | |
| 3 | 七叶树 | 20 | 3 | 稍耐阴 | 13 | 加杨 | 16 | 13 | 喜阳 | |
| 4 | 木槿 | 18 | 4 | 喜阳稍耐阴 | 14 | 银杏 | 16 | 13 | 喜阳 | |
| 5 | 栾树 | 18 | 4 | 喜阳稍耐阴 | 15 | 山桃 | 16 | 13 | 喜阳 | |
| 6 | 皂荚 | 18 | 4 | 喜阳稍耐阴 | 16 | 槐树 | 16 | 13 | 喜阳 | |
| 7 | 鹅掌楸 | 18 | 4 | 喜阳 | 17 | 杜松 | 16 | 13 | 喜阳 | |
| 8 | 刺槐 | 18 | 4 | 喜阳 | 18 | 侧柏 | 15 | 18 | 喜阳 | |
| 9 | 白花曲枝山桃 | 18 | 4 | 喜阳 | 19 | 华山松 | 15 | 18 | 喜阳 | |
| 10 | 暴马丁香 | 17 | 10 | 喜阳 | 20 | 杜梨 | 14 | 20 | 喜阳 | |
| 2.灌木 | ||||||||||
| 序号 | 种类 | 总分 | 排序 | 类型 | 序号 | 种类 | 总分 | 排序 | 类型 | |
| 1 | 小叶女贞 | 17 | 1 | 耐阴 | 6 | 紫荆 | 14 | 6 | 喜阳 | |
| 2 | 迎春 | 16 | 2 | 喜阳稍耐阴 | 7 | 连翘 | 12 | 7 | 喜阳 | |
| 3 | 珍珠绣线菊 | 16 | 2 | 喜阳稍耐阴 | 8 | 猬实 | 11 | 8 | 喜阳 | |
| 4 | 蚂蚱腿子 | 16 | 2 | 喜阳稍耐阴 | 9 | 锦带花 | 11 | 8 | 喜阳 | |
| 5 | 黄刺玫 | 15 | 5 | 喜阳稍耐阴 | 10 | 金银木 | 8 | 10 | 喜阳 | |
1、关于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2、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4]。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3、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我们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我们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实习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群落舒适度测量调查
时间:2012-05-08 实习地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实习任务:
通过实际测量温度、湿度等,对园林绿地群落的舒适度进行评价。了解不同群落结构的温湿度变化情况,以及群落结构与群落内部环境的关系。
实验原理:1.利用温湿度自记仪测定获得选定群落的温湿度值。通过对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同时为了较全面的反应环境因子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实验中在测定温湿度的同时进行风速的测定,结合群落内的风速值,利用人体综合舒适度指数模型进行人体舒适度的评价,其表达式如下:
S=0.6(︱Ta-24︱)+0.07(︱RH-70︱)+0.5(︱V-2︱)
式中S为综合舒适度指标;Ta为测量所得温度值(℃);RH为测量所得相对湿度(%);V为风速(m/s)。并且确定人体舒适度范围指标(表2)。
表1 综合舒适度指数指标
| S范围 | 人体舒适度 |
| S≤4.55 | 舒适 |
4.55| 较为舒适 | |
6.95| 不舒适 | |
| S>9.00 | 极不舒适,难以忍受 |
2.同时记录所调查群落的结构,包括树种、平面种植图、测点冠层盖度、透光率等。
实验仪器及场所
1、仪器:温湿度自记仪、笔记本等
2、场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乔木为上层的人工群落,10×10M大小,仪器按3×3=9均匀布点。上午9:00—12:00三个小时测量温湿度值。
实验结果:
| 观测点1 | 时间 | 10:21 | 10:36 | 10:51 | 11:06 | 11:21 | 11:36 | 11:51 | 12:06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5.36 | 4.87 | 4.53 | 4.76 | 4.81 | 5.46 | 5.76 | 5.86 | |
| 观测点2 | 时间 | 10:22 | 10:37 | 10:52 | 11:07 | 11:22 | 11:37 | 11:52 | 12:07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4.38 | 4.51 | 4.54 | 4.78 | 5.00 | 5.48 | 5.79 | 5.91 | |
| 观测点3 | 时间 | 10:24 | 10:39 | 10:54 | 11:09 | 11:24 | 11:39 | 11:54 | 12:09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4.33 | 4.32 | 4.03 | 4.37 | 4.62 | 5.11 | 5.40 | 5.54 | |
| 观测点4 | 时间 | 10:22 | 10:37 | 10:52 | 11:07 | 11:22 | 11:37 | 11:52 | 12:07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4.50 | 4.15 | 4.10 | 4.40 | 4.50 | 5.12 | 5.54 | 5.61 | |
| 观测点5 | 时间 | 10:21 | 10:36 | 10:51 | 11:06 | 11:21 | 11:36 | 11:51 | 12:06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4.98 | 4.39 | 4.15 | 4.51 | 4.65 | 5.20 | 5.91 | 5.69 | |
| 观测点6 | 时间 | 10:24 | 10:39 | 10:54 | 11:09 | 11:24 | 11:39 | 11:54 | 12:09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4.80 | 4.82 | 4.45 | 4.79 | 5.32 | 5.70 | 5.94 | 6.07 | |
| 观测点7 | 时间 | 10:24 | 10:39 | 10:54 | 11:09 | 11:24 | 11:39 | 11:54 | 12:09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4.80 | 4.82 | 4.45 | 4.79 | 5.32 | 5.70 | 5.94 | 6.07 | |
| 观测点8(对照组) | 时间 | 10:29 | 10:44 | 10:59 | 11:14 | 11:29 | 11:44 | 11:59 | 12:14 |
| 综合舒适度指标 | 6.24 | 7.81 | 7.32 | 8.28 | 8.98 | 9.19 | 9.26 | 10.06 |
分析:
群落结构以及群落内光照强度是影响群落降温增湿作用的主要因素。在不考虑树种因素前提下,群落叶面积指数、树种平均冠幅、树种种植密度、群落郁闭度均与群落内部温湿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该群落的主要是乔木,少灌木层,多草本层。因此舒适度与测点的冠层厚度成反比例关系。即冠层越厚测点的舒适度越低。
实习三、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
时间:2012-05-09 地点:林大校园
实习任务:
通过各检验方法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表现出的不同类型(随机分布型、集聚分布型、均匀分布型),并掌握检验植物空间分布类型的方法。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有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和③成群型
实验原理:用分布系数法计算:
实验仪器及场所
1、仪器:皮尺、样方框(20×20,50×50,l00×100cm2)、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
2、地点:林大校园
实验结果:
| 夏至草 | 车前草 | 抱茎苦卖菜 | 黄杨 | 女贞 | |
| 平均值 | 1.328 | 2.48 | 2.304 | 0.02 | 0.02 |
| 方差 | 5.932416 | 13.5536 | 8.483584 | 0.0196 | 0.0196 |
| Cx | 4.467181 | 5.465161 | 3.6821111 | 0.98 | 0.98 |
| 样方250 | |||||
| 标准误 | 0.0622 | 0.0622 | 0.06221 | 0.0622 | 0.0622 |
| t | 38.68665 | 49.82208 | 29.92688 | -0.22316 | -0.22316 |
车前草:集群分布
抱茎苦荬菜:集群分布
黄杨:均匀分布
女贞:均匀分布
分析:
一般是随机分布的。有些适于该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分布的概率就会大一些。但是出现了一些规律分布,或者有些分布是生长不良的,这些都是人工种植的。
实习四、植物群落的生活型分析
时间:2012-05-09 地点:北林校园
实习任务:
通过本实习使学生掌握划分植物生活型的方法,并通过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生活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划分植物生活型的生态意义。
实验原理: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对植物而言,其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被类型。它的形成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趋同适应的结果。
在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们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关于植物生活型的分类有各种标准和系统,这里采用丹麦生态学家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和《中国植被》中的生活型系统。
1.Raunkiaer 的生活型分类系统
他以植物体在度过生活不利时期(冬季严寒、夏季干旱)对恶劣条件的适应方式作为作为分类的基础。具体的是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的高低和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陆生植物划分为五类生活型。
(1)高位芽植物(Ph)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 厘米以上,又依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 米),中高位芽植物(8~30 米),小高位芽植物(2~8 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 厘米到2 米)。包括乔木和高灌木、藤本和木质藤本、附生植物、高茎的肉质植物。
(2)地上芽植物(Ch)多年生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 厘米之下,如匍匐灌木、矮木本植物、矮肉质植物、垫状植物。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在冬季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护。
(3)地面芽植物(H)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在不利季节,地上部分全枯死,如季节性宽叶草本和禾草,莲座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地下芽植物又称隐芽植物(Cr),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Th)是只能在良好季节生长的植物,以种子的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实验仪器及场所
1仪器:不同生活型的植物标本、计算器等
2场所:林大校园
实验结果:
| 生活型百分率 | ||||||
| 调查种数 | Ph | Ch | H | Cr | Th | |
| 生物楼南 | 200 | 9% | 3% | 6% | 0% | 9% |
| 红楼南 | 200 | 5% | 6% | 5% | 0% | 7% |
| 图书馆北家属区内 | 200 | 8% | 10% | 8% | 0% | 6% |
| 生活型百分率 | ||||||
| 调查种数 | Ph | Ch | H | Cr | Th | |
| 生物楼南 | 51 | 33% | 10% | 22% | 0% | 35% |
| 红楼南 | 43 | 21% | 26% | 23% | 0% | 30% |
| 图书馆北家属区内 | 61 | 25% | 31% | 25% | 0% | 20% |
特点:生物楼南主要以乔木和草本为主,红楼南以草本为主,家属区以灌木层为主。
分析:
形成的原因乔灌木大多数都是人工种植的,在生物楼以南种有大量的乔木,灌木层较少所以草本植物也相对较多;在红楼南边乔木相对较少,主要以人工植被和灌木层为主;在家属区内,灌木层植物较多,而植被也未被重视,在灌木层和草本层自然竞争中,灌木层占优势,所以草本植物相对较少。
实习五、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测定
时间:2012-05-10 地点:北林校园
实习任务:
学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调查方法,比较各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了解各类指数的特点和生态学意义;熟悉和掌握最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物种多样性代表了群落组织水平和功能的基本特征,它通常包涵两种涵义:(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 即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2)种的均匀度, 即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多样性指数是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的综合指标,生态学考察中较多使用的多样性指数有辛普森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及均匀度指数。
1.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该指数假设,对无限大的群落随机取样,样本中两个不同种个体相遇的几率可认为是一种多样性的测度。用公式表示为: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设种i 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为Pi,那么,随机取种i 两个个体的联合概率就为P2i,如果我们将群落中全部种的概率合起来,就可得到辛普森指数D,即
式中,S 为物种数目。
2.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及均匀度:该指数假设在无限大的群落中对个体随机取样,而且样本包含了群落中所有的物种,个体出现的机会即为多样性指数。种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也越大,因而多样性也就越高。其计算公式为:
E=H/InS
式中:H 为香农指数;E 为均匀度指数;Pi 为第i 个种在全体物种中的重要性比例,如以个体数量而言,ni 为第i 个种的个体数量,N 为总个体数量,则有Pi=ni/N;S 为物种数目。
计算示例:
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甲乙两个物种组成,各个群落中甲乙个体数组成如下表:
| 物种甲 | 物种乙 | |
| 群落A | 100(1.0) | 0(0) |
| 群落B | 50(0.5) | 50(0.5) |
| 群落C | 99(0.99) | 1(0.01) |
Dc=1-ΣPi2=1-Σ(Ni/N)2=1-[(99/100)2+(1/100)2]=0.0198
DB=1-[(50/100)2+(50/100)2]=0.5000
Shannon-wiener指数:
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
HB=-(0.50×ln0.50+0.50×ln0.50)=0.69
Pielou均匀度指数:
Hmax=lnS=ln2=0.69
EA= H/Hmax=-[(1.0×ln1.0)+0]/0.69=0
EB=-(0.50×ln0.50+0.50×ln0.50)/0.69=0.69/0.69=1
EC=0.056/0.69=0.081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 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实验仪器及场所
1仪器:铅笔、野外记录表格、计算器、皮尺。
2场所:林大校园
实验结果:
| 群落一 | 生物楼南 | 群落二 | 图书馆北部家属区 | 群落三 | 学子情 |
| 个体数 | 个体数 | 个体数 | |||
| 白皮松 | 7 | 月季 | 20 | 大叶黄杨 | 4 |
| 七叶树 | 2 | 旱柳 | 6 | 木槿 | 15 |
| 华北珍珠梅 | 2 | 二月兰 | 27 | 杏梅 | 9 |
| 圆柏 | 5 | 白皮松 | 4 | 胶东卫矛 | 10 |
| 牡丹 | 2 | 香荚蒾 | 3 | 水杉 | 5 |
| 紫荆 | 3 | 芍药 | 5 | 国槐 | 1 |
| 月季 | 2 | 苦麦菜 | 20 | 臭椿 | 2 |
| 国槐 | 2 | 蒲公英 | 35 | 美人梅 | 6 |
| 芍药 | 8 | 紫藤 | 6 | 三轮重瓣玉蝶梅 | 1 |
| 金银木 | 2 | 龙爪槐 | 6 | 悬铃木 | 7 |
| 紫薇 | 13 | ||||
| 美桐 | 3 | ||||
| 樱李梅 | 3 | ||||
| 锦带花 | 5 | ||||
| 杨树 | 18 | ||||
| 鸢尾 | 8 | ||||
| 构树 | 2 | ||||
| 柿树 | 1 | ||||
1. 不同环境中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程度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2. 各类多样性指数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分析。
分析:
在不同的环境中,地理的高度,可以接受的光照,还有局部温度的差异,风向与湿度等等因素都是不同的。因此,造成了优势种,劣势种的不同分布。这些都是群落中多样性差异形成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我们可以确定,由于物理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了群落成分的不同。当然,其中不乏人为因素。但是,人为栽培的物种,如果不是在适应物理条件下种植,不会成为优势物种,而且大多数发育不良。考虑到有些物种之间是互利共生的,所以有的时候,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影响,也造成了不同环境中多样性有差异的地方。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