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古诗阅读题;宋词赏析十题(选择)
2025-09-24 10:55:52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古诗阅读题(三)宋词赏析10题(选择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②,筑坛开府③。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阕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上阕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阕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②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国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摹旗”一句,照应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一声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二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

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况性极强,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

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带出下片所写离后相思之情景。

D.此词表现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

E.词的语言含蓄隽永,格调沉郁悲怆,||构思精巧新奇,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E||.“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①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 ①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

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做了铺垫。

C.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议论抒情,围绕“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D.上片描写“花”“浦”互相映衬,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

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参:

||1.C D(C项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

2.B D(B项“南宋都城”错,||应为北宋都城。诗人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D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我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词人想用归隐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3.C E||(C项“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联系前文可知,是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实际上是以己之今||况做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奋发有为。E项“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不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说自己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而是告诫友||人,歌舞宴饮是少年们的乐事,规劝他不要沉湎丧志,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4.B C(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杜鹃一声春晓”是以动写静,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5.C E(C项“何况”构||成递进关系,没有双关。E项“语言含蓄隽永,格调沉郁悲怆”错,语言应为明||快朴素,格调应为清新健康。)

6.B E(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乌衣巷》中诗句。E项词主要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颂,没有“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7.B E(B项“风尘恶”是词的||过片,并非上阕的主要内容。E项豪放词风没有“||完全取代婉约词风”。)

8.C D(C项运用的不是夸张,应是拟人修辞。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意思是“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意思是“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比当年了”。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

9||.A D (A项“视觉形象”错,上片主要是从听觉写乡村风景||的。D项下片没有“议论”,主要是叙事描写;“无奈”之说也是没有的。)

10.||A  C(A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预示着春天快要结束||,并没有用反衬手法。C项描写黄莺善歌,蝴蝶善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说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