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②,筑坛开府③。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阕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上阕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阕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定风波 辛弃疾
再用韵,时国华①置酒,歌舞甚盛。
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②要君诗。||老去不堪谁似我,归卧,青山活计费寻思。
谁||筑诗墙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歌舞正浓还有语,记取,须髯不似||少年时。
[注]①国华:卢彦德,字国华。时任||福建提点刑狱使。②元和圣德:韩愈写了一首《元和圣||德诗》,用以歌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的德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莫望中州叹黍离”一句||,是说不要望着中原哀叹国土沦陷。“黍离”出自《诗经》,后世常用黍离之叹||、黍离之悲来表达兴废之感和故国之思。
B.||“元和圣德要君诗”一句,借用韩愈写诗歌颂皇帝德业一事,劝勉卢国华为收复失||地、恢复中原谱写新篇。
C.“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是说隐居的生计让人伤透脑筋,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但又无||计可施的无奈与失望。
D.“看君斩将更摹旗”一句,照应上阕中的“要君诗”,“||看”“斩”“搴”三个动词连贯而下,形象感强。
E.“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写自己已经年老不堪,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一声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江南柳 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二句通过“隋堤”展示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图景||,寄有依依别情。
B.第三句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概况性极强,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
C.上片末句“何况”二字巧设疑问,突出“自关情”——即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质疑之中,一语双关,寓意深刻。||同时带出下片所写离后相思之情景。
D.此词表现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没有刻意作苦语,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
E.词的语言含蓄隽永,格调沉郁悲怆,||构思精巧新奇,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是陶渊||明的家乡,也是他晚年归耕之处。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他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词中表现出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熟稔,||多处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如“躬耕”出自“躬耕非所叹||”,“王谢”出自“旧时王谢堂前燕”。
C.“晋宋之间事”指晋宋时期不少||人表面推崇清高,实际上却忙于谋取名利,词中的陶渊明不问名利,淡泊宁||静。
D.“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E.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词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上阕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词人用||《汉书》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E.南北两宋之交,豪放词风完全取代了婉约词风||,艺术风格的转变根源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了词的时代性主题。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上西平·送陈舍人 吴泳①
跨征鞍,横战槊,上襄州②。便匹马、蹴踏||高秋。芙蓉未折,笛声吹起塞云愁。男儿若欲树功名,须向前头。
凤雏寒||,龙骨朽,蛟渚暗,鹿门幽。阅人物、渺渺如沤。棋头已动,也须高著③局心筹||。莫将一片广长舌,博取封侯。
[注]①吴泳:字叔永,南宋潼川人||,关心国事,正直敢言,不避权贵。②襄州:襄阳,||位于鄂西北,地处汉水中游,属南阳盆地边缘,当时处在宋金||对峙的前线。③高著:高明的招数。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三句,直接写陈舍人赴襄州上任。把“跨征鞍,横战槊”放||在开头,醒目突出,塑造一副“横槊立马”的出征形象。
B||.“便匹马”两句,预祝对方在秋高气爽、草长马肥之时||驰骋疆场,打击敌人。看来陈舍人动身是在秋天,所以作者才||这样祝愿、鼓励他。
C.“芙蓉”二句,进一步说明陈舍人赴襄州||上任及作者鼓励他的原因就是敌人骚扰,边塞吃||紧。“塞云”是不会愁的,此处运用夸张的手法。
D.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表明襄州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言外之意是现在就要靠你大显||身手了。
E.结句语重心长,谆谆叮嘱:不要学那些靠巧言利||舌爬上高位的人。言外之意是讽刺那些鼓吹议和、苟且偷安者。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E||.“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①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 ①庆历六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在此间,他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一、二句,词人用||“罗绮满城”来反衬春天的即将逝去,于是去百花洲上寻找尚||未消逝的春天美景。
B.上片“无尽处”不仅写出了百花洲上的美景无限,也为下||片词人作出“山翁聊逸豫”的议论做了铺垫。
C.上片重在叙事写景,||下片重在议论抒情,围绕“寻芳”展开,认为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要适时行乐。
D.上片描写“花”“浦”互相映衬,下片描绘||莺歌蝶舞,在描写百花洲春色上绘声绘色,尽显其美。
E.本||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借记游百花洲之事来抒发词人复杂的||情感,有婉约的一面,但偏豪放。
参:
||1.C D(C项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D项“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述不当。)
2.B D(B项“南宋都城”错,||应为北宋都城。诗人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D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我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词人想用归隐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3.C E||(C项“青山活计费寻思”一句,联系前文可知,是写自己老大无成唯有||归卧青山,谋生之道却“费寻思”,实际上是以己之今||况做反面陪衬,希望友人能引以为戒,奋发有为。E项“须髯不似少年时”一句,不是||将自己与卢国华做比较,说自己不再像卢国华那样年轻有朝气,而是告诫友||人,歌舞宴饮是少年们的乐事,规劝他不要沉湎丧志,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
4.B C(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C项“喧闹和生机”不对,“杜鹃一声春晓”是以动写静,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5.C E(C项“何况”构||成递进关系,没有双关。E项“语言含蓄隽永,格调沉郁悲怆”错,语言应为明||快朴素,格调应为清新健康。)
6.B E(B项“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刘禹锡《乌衣巷》中诗句。E项词主要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颂,没有“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7.B E(B项“风尘恶”是词的||过片,并非上阕的主要内容。E项豪放词风没有“||完全取代婉约词风”。)
8.C D(C项运用的不是夸张,应是拟人修辞。D项“阅||人物、渺渺如沤”意思是“历史名人像水泡一样地消逝了”,言外之意是现在要||靠你大显身手了。而下片开头四个三字短句意思是“襄阳的著名人物凤雏。卧龙早尸骨||已朽;蛟渚、鹿门等遗迹也已色彩暗淡,不比当年了”。一方面表明||襄阳是大有作为的去处,出现过不少著名人物;一方面表明那已成为历史陈迹。)
9||.A D (A项“视觉形象”错,上片主要是从听觉写乡村风景||的。D项下片没有“议论”,主要是叙事描写;“无奈”之说也是没有的。)
10.||A C(A项上片一二句写满城人开始身着罗绮,预示着春天快要结束||,并没有用反衬手法。C项描写黄莺善歌,蝴蝶善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但并没有说寻乐是上天赋予的本能。)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