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_西厢记_莺莺形象分析
2025-09-24 10:54:53 责编:小OO
文档
2006年9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Sep 12006第25卷第5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V ol 125N o 15

《西厢记》莺莺形象分析

蔡雪岚

(鸡西大学师范学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西厢记》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者王实甫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对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刻画更为成功。《西厢记》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关键词:莺莺;追求;反抗;叛逆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6)05-0097-02  收稿日期:2006-05-21

作者简介:蔡雪岚(1967-),女,黑龙江鸡西人,副教授。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这部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故事,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生赴京应试,得了,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西厢记》有着鲜明、深刻的反封建内涵。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西厢记》真正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而且它在戏剧冲突、结构安排、语言描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人物形象塑造。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加以艺术的创造,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渴望爱情,但又不肯轻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  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

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她渴望爱情,但又不肯露真情,一旦步入爱河,便热情奔放,势不可当。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为女子者,“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便去酬和联吟:“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不禁长叹:“你差怨我,这都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可

79—

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样的思想,既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里的莺莺,也不同于元杂剧中许许多多追求夫荣妻贵的闺秀,她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

  二、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勃然变色,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家闺秀,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

  三、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不管它使用的是历史题材,还是传说故事,它不能不打上作者生活时代的烙印,不能不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不能不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西厢记》自然也不例外。作者所处的元代,对于妇女来说,封建礼教的束缚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制约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男女。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追求幸福生活。剧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礼法,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出现一个反面人物的代表崔老夫人,她虽然出现的场次并不多,但她代表了顽固而强大的封建反动势力,她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卫士。一副封建家长式的嘴脸,活脱脱一个老虔婆、狠毒娘的形象。封建礼法在其手里是个魔物,可以尽情玩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半点也不为包括自己亲生女儿莺莺在内的青年人的现在幸福和未来前途考虑。作者就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的发展来突出莺莺的反叛精神,体现了莺莺人物形象中的一个真实特点。

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反抗其实在相国未死前,他们将莺莺许婚给侄儿郑恒那时就存在,只不过那时莺莺的怨恨反抗是埋在内心的。老夫人一心维护相国门第。“赖婚”激起了莺莺更强烈的反抗,并且这种反抗开始由内心转向行动。当时莺莺愤愤埋怨:“俺娘好口不应心也呵!”当听说张生因此而病倒时,内疚不已。“这都是俺娘的机变,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乞求得效鸾凤”,并指责其娘:“好共歹不着你落空。”可以说,“赖婚”事件是莺莺与老夫人矛盾冲突白热化的导火线,并且使莺莺的反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执著。

“幽会”和“私合”,则是莺莺向老夫人的公开挑战,她以实际行动宣布了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的叛逆,她从来就“不告而出闺门”,频频与张生幽会,私合,并一发不可收拾。当老夫人觉出苗头后,莺莺不禁埋怨:“月圆便有阴云蔽,花发须教急雨催。”老夫人“拷红”问出实情后,莺莺只不过有点害羞罢了,并没有怕的表情。整个剧情的发展,完全符合当时青年渴望爱情,大胆追求,永不后悔,誓不回头的精神风貌,更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王季思1西厢记校注[O]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1

[2][元]王实甫1西厢记[O]1王季思校注1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8.

[3]郭兴良,周违忠,褚斌杰1中国古代文学下册[M]1高等

教育出版社1

The Image Analysis of Yingying in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C AI Xue-lan

(Jixi University,N ormal C ollage,Jixi158100,China)

Abstract:The S 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Literary grace group in Y uan Dynasty1The author Wang Shifu has por2 trayed the pers onages image with the natualistic technique of writing,especially the portrayal of the w oman protag onist Cui Y ingying was a suc2 cess1The w ork had been paid close attention by the people all the time1It was a towering m onument in the drama history of the w orld at the same time1

  K ey w ords:Y ingying;pursue;resistance;rebel against

(责任编辑:朱 岚)—

8

9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