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八下语文文言文课文内容理解(全)
2025-09-24 10:53:04 责编:小OO
文档
[文言文内容理解]

《与朱元思书》

1、总起句、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

3、水的特点:清澈、湍急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的情感:

    ①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②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③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            寒树

①视觉  山(“竞”,“争”)  运用拟人,以动写静,突出了山势的峻峭

         枝条

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使人身临其境,心神向往

    山          

        ②听觉

《五柳先生传》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表现了五柳先生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

这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常著文章自娱”:这正是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

4、“赞”的作用:借用典故,是对五柳先生高洁人格再度赞扬。

5、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引人入胜。

6、五柳先生的形象: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人物的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率真自然。

7、“不戚戚于贫贱”对应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8、“不汲汲于富贵”对应的句子:不慕荣利。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对应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马说》

1、本文运用的手法:托物寓意。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本文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5、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7、段末“也”的含义:①无限的惋惜之情;②强烈的讽刺、谴责之情;③愤懑、讽刺、控诉之情。

8、本文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送东阳马生序》

1、本文手法:寓理于事。

2、宋濂的精神:刻苦勤奋、坚守信约、虚心好学、尊敬老师、喜欢探究。

3、宋濂面临的困难:

幼时:求学之艰——无书;成年:求师之艰——叩问之难、生活之苦、旅途之艰。

4、我们的启示:学习要“勤且艰”即勤奋且舍得吃苦,要领会读书的快乐所在。

《小石潭记》

1、本文手法:寓情于景。

2、第一段中动词的作用:既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经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

4、作者心境: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5、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谭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7、前面写“乐”后面转写“哀”,一乐一忧何以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为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岳阳楼记》

1、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仍心忧国事,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这也是对被贬滕子京的鼓励和安慰,本文既是自勉,也是劝友。

2、写古仁人之心的句子(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的忧乐观(政治抱负、名句、劝勉的话、中心句、观点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情感: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劝友);含蓄表达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自勉)。

5、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不同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心境。

6、理解“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第三、四段写景的作用:

    紧扣上文的“异”字,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主旨,表现古仁人的高尚,也表现出作者希望效仿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忧国忧民的人与诗句: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孙中山:天下为公;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醉翁亭记》

1、为什么详写“滁人游”: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2、如何理解“醉”:太守醉心于山水的秀丽风光,醉心于治理滁州的显著政绩(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体现作者“与民同乐”。

3、“醉”与“乐”的关系:“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主旨句:醒能述以文者。

5、作者的乐:①山水之乐(山水的秀丽风光);②宴酣之乐(治理滁州的显著政绩);③乐人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总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本文情感: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满井游记》

1、开头为什么写北京寒冷的天气?

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铺垫。

2、全文思想: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3、主旨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既回应首段,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又对“城居者”因坐京城而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5、“不能以游堕事”:这是针对热衷于仕途和功名的官僚而言。

6、“惟此官也”:既是自嘲又是自傲。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