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1、总起句、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的心情。
3、水的特点:清澈、湍急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的情感:
①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②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③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 寒树
①视觉 山(“竞”,“争”) 运用拟人,以动写静,突出了山势的峻峭
枝条
组成了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使人身临其境,心神向往
山
②听觉
《五柳先生传》
1、“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表现了五柳先生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品性。
2、“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因:
这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常著文章自娱”:这正是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
4、“赞”的作用:借用典故,是对五柳先生高洁人格再度赞扬。
5、否定句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引人入胜。
6、五柳先生的形象:一位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人物的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率真自然。
7、“不戚戚于贫贱”对应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8、“不汲汲于富贵”对应的句子:不慕荣利。
9、“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对应的句子: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马说》
1、本文运用的手法:托物寓意。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本文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5、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7、段末“也”的含义:①无限的惋惜之情;②强烈的讽刺、谴责之情;③愤懑、讽刺、控诉之情。
8、本文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送东阳马生序》
1、本文手法:寓理于事。
2、宋濂的精神:刻苦勤奋、坚守信约、虚心好学、尊敬老师、喜欢探究。
3、宋濂面临的困难:
幼时:求学之艰——无书;成年:求师之艰——叩问之难、生活之苦、旅途之艰。
4、我们的启示:学习要“勤且艰”即勤奋且舍得吃苦,要领会读书的快乐所在。
《小石潭记》
1、本文手法:寓情于景。
2、第一段中动词的作用:既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经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
4、作者心境: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5、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谭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7、前面写“乐”后面转写“哀”,一乐一忧何以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为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岳阳楼记》
1、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仍心忧国事,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这也是对被贬滕子京的鼓励和安慰,本文既是自勉,也是劝友。
2、写古仁人之心的句子(表达作者旷达的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古仁人的忧乐观(政治抱负、名句、劝勉的话、中心句、观点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情感: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劝友);含蓄表达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自勉)。
5、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不同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心境。
6、理解“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古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第三、四段写景的作用:
紧扣上文的“异”字,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主旨,表现古仁人的高尚,也表现出作者希望效仿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忧国忧民的人与诗句: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孙中山:天下为公;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醉翁亭记》
1、为什么详写“滁人游”: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体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2、如何理解“醉”:太守醉心于山水的秀丽风光,醉心于治理滁州的显著政绩(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体现作者“与民同乐”。
3、“醉”与“乐”的关系:“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4、主旨句:醒能述以文者。
5、作者的乐:①山水之乐(山水的秀丽风光);②宴酣之乐(治理滁州的显著政绩);③乐人之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总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本文情感:抒发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满井游记》
1、开头为什么写北京寒冷的天气?
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铺垫。
2、全文思想:表达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3、主旨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既回应首段,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又对“城居者”因坐京城而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5、“不能以游堕事”:这是针对热衷于仕途和功名的官僚而言。
6、“惟此官也”:既是自嘲又是自傲。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