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雄*,陈玉凤,陆嫣
(梧州学院化学工程与资源再利用学院,广西梧州543002)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Li Shixiong*,Chen Yufeng,Lu Ya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Resource Recycling,Wuzhou University,Wuzhou543002,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mote the reform of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 skill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quality of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work and analyz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problems.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to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in them to becom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intelligence,body,and beauty.
Keywords:in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teaching;ideological politics;teaching reform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提高,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当今大学办学的立校之本,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爱国教育、创新能力,是近年来各高校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1-9]。在教学中,大家普遍的认可实践可以出真知。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10-13]。《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分支,学生学习其它化学实验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必修的一门的基础实验课程。它成为化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和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灌输思政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本校的传统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知识面窄、交叉知识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低,轻实验过程、重实验结果等弊端,导致学生只懂得操作,而不能领悟实验的目的与国家、地方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仅仅围绕和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总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的精神,并针对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以《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思政教育进行探讨,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实干型、国家需求型人才。
1现状分析
《无机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就进行开课,课程教学全部是在指定的教室内进行。授课的主要内容有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仪器的介绍、用途、认领和洗涤,实验的原理和现象变化。即使每节课老师都会给学生讲解十来分钟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去听。结果导致极大多数的学生只能按照实验课本的步骤不知其意的去做,去完成实验。使得学生课后感觉只是修完了学分,却不知道开课的目的、学会滴定分析鉴别的有用之处和未来择业的影响。他们也更不知道国家为了他们全面发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大力投入和每个反应的由来、元素发现来之不易。
2教改的具体实施内容
2.1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好课程知识的主要动力。科学、新颖、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唯有结合现实需求,学生才会主动、自主的去学。然而,目前本校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只是在实验室内进行,教学方法只偏重于老师对理论的讲解,而学生只能照着书本去做。这样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不能自主的进行实验设计。
当前,随着国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摸索,实验室开放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模式。国外许多知名高校的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学生若有需要,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我国目前也建立有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可是这些实验室多数建立在发达的城市和知名高校。所以,由于办学条件的,导致了我国西部、边远地区的部分高等院校开放实验室存在困难。但是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尽可能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因为,可以通过开放无机化学实验室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这样能让学生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观察、理论的认识和巩固无机化学理论教学内容。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打开他们的眼界,可为他们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优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实验
无论是那一版本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它所涉及的章节和内容都是非常的多和广。所以,我们教研室精选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优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实验。我们发现,由于课时的安排,无法让学生把教材中的所有实验都做一遍。因此,我们修订了《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将教学大纲中验证性实验比例由原来的80%减少至60%。我们只保留了具有代表性、经典的和学生感兴趣的验证性实验,如化学反应速度与活化能的测定、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氯化钠的提纯。暂不选择和开设与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相似的阴、阳离子鉴定等实验。精心开设增加了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和思考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和净化海水、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和结晶水的测定、由废钛铁矿提纯和制备二氧化钛。通过我们优选教材和给学生进行设计、安排实验,学生的思想紧跟着国家发展的步伐,并且他们思维变得活跃、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2.3结合生活实际,提高观念意识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无论是那一个实验,它必然需要消耗一定量的化学药品。这些药品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倘若没有进行固定回收或者处置,而是直接倒入水槽中,这样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在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
(下转第177页)
[收稿日期]2019-09-0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9JGB354),梧州学院2017年教改项目(Wyjg2017B015),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GXNSFBA139242)
[作者简介]李石雄(1985-),男,广西梧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环境材料。*为通讯作者。
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2.1强化课前网上预习
为让学生提前了知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式引导教学,将精馏原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放在微信公众号或微课中。提醒学生提前预习,适当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哪些内容涉及到精馏原理、哪些内容与工程实例类似。比如烧水过程中,水分逐渐减少,属于定压汽化过程,那么在精馏过程中有无此过程的参与呢?让学生在实例对比中学习。这样在课上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印象。
2.2巩固课后复习答疑
微信公众号罗列精馏原理中涉及重点和难点问题。除课上布置课后作业外,增加项目化作业、或课题式作业。如“如何提纯?将90%的甲醇-水溶液浓度提升至98%?试列出方案及所涉及计算公式、操作设备。”从而引导学生将课上知识串习,在串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不足,线上发问、或小组讨论答疑,线下答疑亦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枯燥无味的工程课程也可讨论的热火朝天、激烈无比。同时,还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
2.3改革作业模式
作业由单一书后作业改为“书后题+线上项目作业”。单一知识点的测试改变为综合工程解决问题能力的树立。符合学生遇到问题上网检索信息的特点。在学生检索信息的过程中自动接触到和学习到更多专业名词、概念等知识点。也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项有效措施。
3结束语
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针对高校教育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对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更多的实践与探索。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知识在科技的支撑下更加立体、生动、易理解的呈现于学生面前。化工原理中的精馏原理抽象难懂、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使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降低了学生不及格率,提升了学生工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响应了学校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积极努力探讨与推动化工原理课程建设和改革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喻胜飞,杨国恩,旷春桃,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5,42(23):219-220.
[2]易均辉,莫惠媚,李紧情.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四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山东化工,2018,47:159-160.
[3]曾凡花,曾足云.“互联网+”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9):158-158.
[4]吴志国,杨宗政,曹井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工原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轻工教育,2018(3),70-74.
[5]周绿山.移动学习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8(3):91-93.
(本文文献格式:李果,朱大胜,贾文华,等.“互联网+”背景下精馏原理章节教学改革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20):176-177)
(上接第167页)
时,全程向学生贯彻党、和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培养学生有绿色实验和绿色发展的理念。首先,实验开始前。凡是在实验过程中,只要不是实验中反应得来的试剂,我们均统一让学生来配置并放置指定的地方。试剂配置时,让同学们进行计算用量,做到药品用量宁少勿多,够用就行。其次,实验进行时。实验进行时,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根据用量,用公共取药装置(钥匙、移液管、滴定管,等)来移取试剂,减少浪费,进行绿色实验。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分离回收,并分析它们的性质,思考如何让它们变为无毒和资源化利用。最后,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束后,我们会要求学生对未使用完的药品试剂进行回收;仪器洗涤时不能一直开着水龙头,而是少量、多步清洗,告诉他们水的珍贵和需要节约用水;洗涤时产生的洗液需要回收处置,而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
3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笔者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思政的融入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还需要紧跟国家需求,不断地进行探索、创新和完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融于思政,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民族需求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6:71-75.
[2]任大伟.从“挑战杯”竞赛透析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3,3:58-60.[3]覃杏珍.浅论化学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技,2014,16(178):215-216.
[4]朱道立,王康乐,陈佩林,等.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优良学风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2):328-333.
[5]黄锁义,李容,潘乔丹,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2):22-24.
[6]郑家茂,张胤.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98-102.
[7]张志刚,殷科生.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1):48-49.
[8]刘长宏,张恒庆,,等.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552-554.
[9]顾银君,刘勇健.结合科研学习对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2014,34(1):195-196.
[10]王成勇,周慧杰,朱晓勇.基于科研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J].高教论坛,2011(10):23-25.
[11]郝渊晓,周美莉,赵彦,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6):626-628,632.
[12]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97-99.
[13]卢苇.基于SRTP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1):11-13.
(本文文献格式:李石雄,陈玉凤,陆嫣.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的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20):167)
(上接第173页)
师应意识到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丰使教与学更加生动灵活,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探索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为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欣颜,麦纪青,刘恩山.运用5E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教学取向[J].教育导刊,2017(6):48-53.
[2]周爱儒.生物化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王琪琳.生物化学教学微探.生命的化学[J].2016,36(4):5-567.
[4]吴震洋,李刚凤,李丽.提高“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8(10):238-239.
[5]朱颂成,贾文文,张梦杰.《生物化学》作为通识课的教学实践[J].生命的化学,2014,34(5):715-719.
[6]李科友.“要我学”与“我要学”——生物化学教学之我见[J].生命的化学,2018,38(3):491-494.
(本文文献格式:朱若嘉,孙会改,吴兰芳,等.《生物化学》教学思考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9,46(20):173)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