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银獠
论教师就是要打学生 2
作者:银獠
这就关于到技巧的问题了,
我先声明,千万不要弄到"没有办法了"才打学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被你的忍让给宠坏了,他可以抱着一个想法:"这个老师就是弱"所以他只会惯性地不把你当回事.
要严厉,就要从你一开始见到他们开始,而且要特别严厉,第一节课就把你的脸马下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把纪律什么的都讲清楚,要他们竖着耳朵听清楚,你可以说:"我和大家不熟悉,不过我这个人说一是一,纪律既然讲清楚了,以后谁要是违反纪律,我不管他是谁,我谁都不给面子,大家都是大孩子了,这些话自己都清楚,有问题的尽早提出来,大家说清楚,不要到了后来说我没提醒过,以后谁要是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乱来的话,后果自己负责"之类之类.说完了以后你也可以加一句说上课就好好上,下课也可以做朋友之类之类.
这样学生摸不清楚你的底,加上又是新来的老师就会对你敬畏一点,
不过这还不够,接下来的事情才更重要.
就是摸学生的底,如果是新生班,你可以利用开学家长会,搞清楚,因为同学之间不太熟悉,刚开始的几天你就要有事无事地观察你的学生,你的学生男的几个女的几个,有没有留级的,言谈举止.学生互相熟悉之后,乖的,调皮的,孤僻的,文静的,被宠坏的,就会渐渐显现出来.
有的你骂几句他都受不了,有的却是你说他他跟你嬉皮笑脸,这种没关系,你只要恶狠狠地叫他"严肃点"他一般都会严肃,要是不行,你就一巴掌过去,不过力度要控制好,最多就是摸一下的程度,不过架势要做的狠,基本上学生都会哆嗦一下,他会觉得这个老师惹不得,你的目的就达到了.注意了对于被宠坏的孩子打的技巧还要精一点,千万不要给巴掌,这会伤到他的自尊,告家长可就不好了.你可以掐他的腰眼,恶狠狠地盯着他叫他老实点.然后给他讲清楚道理.
告诉他的确是他错了,再次强调跟老师说话要站立好了严肃.这样才好,站不好你继续掐他腰眼就是了.
孤僻的一般不大惹事情,但是重点保护对象,因为这种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异变,有同学欺负他你一定要给他撑着,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你要摸清楚他喜欢什么,
像楼主写的那个学生,头几天收了他的课外书,过几天又看,可是课外书不是收了就收了,要找他谈话,让他搞清楚读课外书不是不对,还可以增加知识,但是课堂上看就是不对,要跟他说清楚你是在维护纪律,可以跟他说:"如果我不收你的书别人怎么看?别人会说我偏心你,你违反纪律我都不管你."一般到这个时候他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而且可以从课外书上看出这个孩子喜欢什么东西,可以跟他讲条件,比如你给班上做一件好事情,保证几天不看课外书,我就还你,还另外找几个同样的书借给你看.
如果是老班,那也要观察,先叫老班干部和你谈话,了解清楚班上的底,哪些是老油子,哪些是没多大毛病就是喜欢煽风点火,哪些是专门八卦嘴多之类之类.
一星期之后就会有一部分老是出现在你眼中的"刺儿头"出现了,那些就是重点保护对象,要有事无事把他们拎在你身边,帮你办公室打扫卫生,帮你抱作业,中午一起吃饭,和他扯他喜欢的课外书动画片电视节目之类之类,让他们看清楚你的底线,自然就会在底线收敛许多.
时间一长,人都是有感情的,这些小破孩子感情丰富的很,到时候对你服服帖帖,你带起来就顺手了.
还有最后一点,开家长会的时候你也要明确跟家长说,学生到学校来就是读书学习知识,学生的责任就是读书写作业,但是只有老师是不够的,学生的家庭也要教育孩子,想为孩子好就要好好配合学校,你教孩子是很严格的,希望家长对孩子也要负责,不要不管,也不要宠上天.以后要保持跟学校的联系这些这些,把你老师的态度说清楚明白,到时候学生要是给你找麻烦你就光明正大地请家长,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不占理他就没有话说.家长也不敢护,护你就说家长溺爱孩子.
这叫先礼后兵.
对于那个学生学当场辱骂了他,并且还说:你打我啊,教师不准打学生,你敢打我我就去校长那里告你,你打啊。老师忍无可忍,抽了他一耳光。结果被学生家长告到教委,扣了奖金不说,还失去了晋级的机会。
这个事情只是说明这个老师平时的教育太失败了,我的学生还敢骂我?我瞄一眼就自动给我立正站好,屁都不敢放一个.
老师需要给学生说什么请?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你就是要尊重我,我传授知识给你你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接受还敢给我叽歪?
| 我的学生绝对不敢这么跟我说话. |
怎样对待学生的不足与失误?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心平气和地直面学生的不足和失误,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帮其改正错误,促其不断进步。
暗示:对课堂上轻微违纪的学生,可以目代言,使用体态语言,给其警告,以保护其自尊心,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引导:指出学生错误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耐心加以引导,不可粗暴训斥。
谈心:多找学生谈心,肯定其优点,找出其不足,鼓励他们迎头赶上。
说理:教育学生时,要力戒态度粗暴生硬,挖苦讽刺,更不能使用过激语言或体罚学生,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自纠:对自己的错误,应及时纠正。尤其是学生当面提出时,更应如此,不得回避,并要感谢学生。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对学生说"不知道"、"我错了"。
选择批评的方法
1、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宜用触动式批评法。即批评时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
2、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宜用渐进式批评法。即批评时对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这种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谈崩。
3、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用参照式批评法。即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
4、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用商讨式批评法。即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
5、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宜用发问式批评法。即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他们,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
批评失败怎么办?
批评失败怎么办?
后进生是大部分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的发生者,因而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可是批评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是许多班主任颇感头痛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坦诚地向学生说明,老师批评同学的效果不好,主要是老师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下面请同学给老师写一封信,畅所欲言的谈自己对老师的意见、独到的见解,说说老师在批评你或他人时:
1、 你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2、 你不能接受的是什么?
3、 你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4、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5、 你认为老师该怎么做?
老师的坦诚和自责竟得了出乎意外的收获,43封信,跳跃着43颗滚烫的心,43份真情深深的感动了我,同时也让我豁然开朗:过去的工作中缺少的不就是一个"情"字吗?
一般来讲,许多犯错误的同学是懂道理的,但懂道理与接受道理、按道理办事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缩短这段距离需要靠情感来沟通。老师的批评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真正关心、爱护后进学生,把自己的一片真情通过言语和行动表露出来,让后进生感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诚意的,从而乐意接受批评。前面对学生的调查,就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一个例子。
学生的反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更深入的研究批评的原则、方法和时机。下面谈谈自己工作实践中最深的几点体会。
一要坚持"心理互换"的原则
心理互换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换心理位置,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的意思。
对犯错误的同学实施批评时,首先要求自己从教育者分位置上走下来,站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而不是完全站在班主任的位置上考虑,这样批评的内容和方法就有了针对性,符合少年的心理特点,而不是"成人化"、"老一套"。其次不能仅从"好心"出发,如果只有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而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很容易拉大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情绪对立,导致批评失效。教师更多的站在后进生的位置上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同这些同学一起来查原因,想办法,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接近了,不但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而且在感情上与学生更亲近了,同时更容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口,既治标又治本。
二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后进生来说,自尊心有着促人悔过、励人自新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评中不是去窒息他们自尊的火花,而是去重新点燃他们自尊的烈焰,这往往就是批评有效的秘诀。
后进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维护人格尊严的意识,但是,他们又常常用自己的双手打碎这残存的自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或雪上加霜,而应是维护他们的自尊,是雪中送炭,这样就会促进后进学生自己去认识错误,改过自新。
三要分析犯错误同学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进行有的放矢的批评教育。
如对爱虚荣和自尊心较强的学生不可过分夸奖,批评时要注意注意方式,体罚或恶语批评都会挫伤其自尊心;对有自卑感和颓唐消极的学生,也不要过于严厉斥责,更不能忽视不管,而应通过表扬或暗示的方法,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使其增强信心;而对于胆小懦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开导,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不能简单急躁;对于敢作敢为、自信心很强的学生,不要轻易在集体场合批评、指责,要善于引导他们分析自己的错误行为,设法培养其自制力。
| 即使是具有同一性格特征的学生,也要从一个具体的错误来分析,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偶然表现不好还是一贯表现不好,当时的情绪状态如何,发生错误的情境怎样,等等。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找到批评的最佳切入口,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才能使学生主动的接受批评,并向自我批评的方向转化,只有这样,"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才能进入到最完美的境界,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 |
批评学生六忌
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下面谈谈教师批评学生六忌。
一忌盛气凌人。
有的教师一见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叫过来大声斥责。被批评的学生慑于教师的骄横,嘴上不敢申辩,心理不服气。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批评学生要注意师生的身份,要使学生产生新切感、信任感,愿意同你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忌不分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有的教师不分场合,便在全班公开点名批评。结果,被批评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批评的场合恰当与否,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教师应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和学生的性格、脾气选择适当的场合开展批评,给学生创造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三忌尺度不一。
有的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不愿批评,就是批评也总轻描淡写,而对待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则不能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应受到批评。如果该批的不批,不该批的狠批,那就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班级的不团结。
四忌出言刻薄。
有的教师常用挖苦的、刻薄的、极易损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批评学生。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会产生仇视的思想和自卑的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恶语伤人。
五忌小题大做。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把偶然的失误总成是一贯的,把个别学生吵架说成是破坏班级团结。这种小题大做,扣大帽子的批评方式,不能使犯错误码率的学生心悦诚服,也不会得到多数同学的支持。因此,批评时必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任意夸大。
六忌片面武断。
| 这种批评,表面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效果。教师既要看到他所犯的错误,又要看到他的一贯表现;既要看到主观原因,又要看到客观原因;既要看到犯错误的现实,又要看到改正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批评收到良好效果,使被批评的学生心服口服。 |
批评的艺术 表扬与批评是对立统一的,有表扬就有批评。 批评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与"人不怕表扬"正相反,"批评不讨人喜欢"。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听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班主任批评学生主观上希望通过批评促进他们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思想行为。的确,批评含有品评、判断、指出好坏,其积极作用应该可以激励人、鞭策人、教导人。然而,我们说出来的话,说话的方式往往与我们预期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时更应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批语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根本"等这类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理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点明了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教师不致于"一杆子打翻一船人",将犯错误学生的所有行为笼统地纳入批评的目标,也不至于因某一位同学有违纪行为而在班会上批评全班同学。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件确实有的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二、批评要平等和气,委婉含蓄。 教师批评学生时,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示都是要不得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考虑环境条件,时间、场合,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某某同学,可以点事不点名,表明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成全了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也起到教育其本人,同时教育大家的作用。班主任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真情感化着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 三、批评要用词得当,言语由衷。 批评时,不要唠唠叨叨,长篇大论,语言要简洁明了,言语千万不可含讽刺、嘲笑、污辱的意思。批评时语言难听,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学生也许会针对那些刺耳的字眼辩驳起来或耿耿于怀,而忽视老师本来要批评修正的那件事,所以教师要注意语言文明,用词得当,在学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 明智的教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对自己所说出的评语当一回事,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肺腑之言。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期待他受评语的影响而有所改进。教师批评学生表达了教师关切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有责且乐意帮助学生去解决。积极有益的批评就是促使师生双方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合作。 四、批评要侧重引导,灵活转化。 一般的批评多半把重点放在"错"的地方,而未指明"对的"应是如何。如果学生听了你的批评而没有任何行动,又有何意义呢?这样的批评收不到积极的效果。真正懂得批评的人侧重引导,侧重的正而不是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 学生犯了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不须批评,而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了错误,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总之,人生活在团体中,批评人,听人批评都是难免的。教师在工作中过多地使用批评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为了避免无谓消极的批评,发挥批评的积极教育作用,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 |
批评过后要多关心
批评,是一剂苦药,有时是一剂学生不得不服的苦药。这剂苦药包容了教师多少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苦心并不一定能为学生体察到。怨恨、误解、抵触等消极情绪反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关注情绪变化,防止过激行为。严厉批评后要安排其他同学关注其情绪变化情况,个别情绪不稳定的同学可能会做出逃学、出走、破坏、报复、轻生等过激行为。
关注改正错误的情况,防止坐失良机。批评的目的是促其改正错误,所以认为批评结束就万事大吉,而要进行有意识的观察、辅导、有了进步要及时表扬。
注意安抚技巧,消除感情隔膜。批评后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向学生表明为什么要批评,为什么要这样批评,以消除感情上的隔膜。对确属自己认定事实有误或批评过火,要坦诚地表示歉意。但是,批评后一般不要立即找学生解释,也不要一边解释一边否定先前的批评,否则,不但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还会有损于教师自己威信的建立,危及今后的教育效果。
一次,魏书生老师讲公开课,一位学生将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引起了哄堂大笑,怎么办?魏老师说:"我发现这名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该同学没听课,这是他的错,但他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如果他经常这样思考问题,肯定会有大的进步。"
魏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如同武林高手"踏雪无痕"一样,于平静舒缓中显示出他的强大威力。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
魏老师这种"无痕的批评"恰恰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
在无痕的批评中,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体味到了人格的尊贵和老师的拳拳之心。
批评无痕,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丢学生的面子,因此,它不会引来抵触情绪。
批评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心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愉悦和谐的感应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学生的灵魂净化了。
| 批评无痕,它是老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是老师的一束关注的目光,是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
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读报刊杂志,看电视专题,总会发现教育先辈及教育同人有关"批评"的见解或观点。他们认为棗如果说赞扬是抚慰人灵魂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人灵魂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的认识自己。
批评别人时,应注意场合、方式、方法。
批评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别人进步。
无谓的批评、指责、抱怨,正是得罪人的根源。
不要动辄就批评,要试着了解人,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别人之后,往往会发现原来他们是值得原谅、同情的。
认真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多的人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些,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受到这些观点的启发,以致在批评时发生师生间的不愉快甚至是更严重的事情。细想起来,这样的教训,无论从我们个人声誉角度,还是从教师职责角度上说,都是应该吸取的。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免不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我想,在批评之前,我们必须注意到批评的目的、态度和方式。就批评的目的来说,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教育与批评的关系:教育是站在理性的高度,让学生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德行;批评则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是"当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教育的作用不大的时候,我们所必须要采取的手段"。可是批评绝不是吓唬、教训或斥责。批评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别人进步"。其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应该平时注意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任何一位班主任教师,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区,因此,他们就因不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的性格,有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也就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作风。这样,在具有统一意志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就容易犯错误。若把这些形象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统一到集体意志上来,前提是了解,然后再去教育或批评。
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位同学,不管他以何种方式表现自己,其本质都是好的。做为学生,他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棗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同时,他们都在下意识地告诫自己,如何引起别人的注意,如何体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做为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更不能冷落他们,否则总会有人产生孤独的感觉,甚至产生逆反和对抗心理,导致我们教育批评的失败。任何一种教育和批评的方式都必须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重视他。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个性的调皮的学生。
如果想用既不训斥也不惩罚的办法达到教育和批评的目的,使学生产生思想认识上的根本转变,我们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尺度:
一、在真诚的交谈中批评
对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一旦发现,切忌简单粗暴地立即加以指责,更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待问题积多了再泛泛地点点现象,草草了事。前者易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后者容易给学生一种敷衍的印象,他会认为老师很宽松,却认识不到自身错误的危害性。为避免这两种现象的发生,我们不妨在发现学生错误的时候去接近他,跟他个别交谈,用实实在在的话去打动他。让他自己去意识到错误的危害;或利用适当的时间,找几个同学以聊天的方式指出学生的错误,于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在内心里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与老师和谐相处,就会积极主动的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至更好地配合老师搞好班级工作。
二、留一封感情真挚的信
有时对学生进行批评,口头说不能表达感情,也不便思想的交流,或者由于某种客观上的原因,不便直言,或由于时间上的仓促对学生的问题缺乏思考,这样,就可以暂时放一放,来个冷处理。待认真地思考后,做书面上的劝说。
对学生来说,以书信的方式进行批评,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面对老师的一封感情真挚的信而思绪万千,他会很投入地沉浸在这种无声的语言教育中。经验证明,如果给学生的这封信表露的是推心置腹的劝说,让他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老师确实在关心他,那么老师的形象会立即在学生的心目中高大起来。学生本身在思想认识乃至道德品行方面就会产生一个质的变化。
三、避免在公开场合下批评
人都是有自尊的,相对来说,学生的自尊或虚荣显得就更强一些。当我们于当众发现了学生的某种错误的言行和举动,或者由学生举报经过自己详细了解证实某生确有错误的时候,不宜在某个班会或是任何一个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这样有时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会令他们感到难堪,以致自惭形秽,甚者导致学生从此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若再想弥补可就困难了。因为这是一个心灵创伤问题,毕竟学生还年轻,他们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层次。
较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私下找到学生,针对他所犯错误的具体实际,做一次耐心的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评教育工作。如此学生会感觉到他原本就有的也是他最看中的自尊或虚荣得到了教师的维护,其结果必定会使他的内心里那种难以定性的感情一跃而为努力向上的激情。
四、不要在痛苦的情况下批评
处在少年或青春期的学生们,有着奔放的活力。充满热情的愉快的生活是他们的主旋律。但是,家庭生活的不幸,社会人情的冷漠,校园生活的单调,师生关系的紧张及学习成绩的低落,身体状况的不佳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随时都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而且这正是我们老师不易发觉的。如果我们不晓得这个犯错误的同学正处于内心的痛苦之中而去批评他,不仅不可能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他雪上加霜,痛上加痛,有时还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处在内心痛苦中的学生正需要别人的安慰帮助,教师必须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断不能在学生痛苦的时候进行批评。
五、不要重复批评
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是个一次性的过程,不应该是阶段性的。所谓一次性批评,就是在一次批评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实质及危害,从而决心改正错误。不能出现形式变换或场合不同的重复批评。其次,对于学生已改正的错误,也不能在说新错误的时候重提。如若新帐老帐一块算,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产生心理负担。他就会怕老师,甚至是恨老师,有时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对班级整体工作的难以把握。
六、不报成见去批评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这矛盾不是双方个人的矛盾,而是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因而教师不能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让自己生了气,给自己丢了脸。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成见,从而主观上认定这样的学生是很差的学生,产生厌恶感。于是在批评的时候,就有可能带上自己的某些感情,表现出某种片面性,或是有些言过其实。实际上,即使是教师无意中这样做了,学生也会认为你在挑剔他,与他过不去。他就会伤心或自卑,也就不再信任老师了。
生活在集体中的学生们,时常都在评价着他们自己的老师,而对老师的每一次批评尤为注意。他们不喜欢老师在批评的时候说"你总是怎样怎样","你又如何如何","你真是什么什么","你太那个那个"等一些感情有些强烈,认识有点片面,错误有些夸大的言语。
为避免这种批评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教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务必要耐心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慎重地考虑好自己的语言,用理解的心情,豁达的心胸,充满爱意地去面对学生的错误。做到了这一点,班级才真正是你的班级,学生才真正是你的学生
七、把握好批评与指责的界线
从以上几点不难看出:批评是真诚的而非虚假的,是冷静的而非暴躁的。其目的是温暖学生的心灵,帮助他改正错误,使之受到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批评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和蔼适度,不能让学生有被指斥被责备的感觉。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有撼动学生心灵的力量。这就会使学生压抑的心理变得轻松,畏惧的心跳变得平静。他会认为老师很理解他,在不断地亲近他;他会因感到那样做对不起老师而更加尊敬老师,仰视老师。如若不加考虑,横眉怒目地加以指责,至多也只能落个低头不语,内心却满不服气,甚至让老师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事实告诉我们,把握好这个界限并不容易,他的确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涵养自己,自己。涵养性格,心性。然而,当我们真正参悟到现代教师职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特性的时候,我们定然会抑制住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自己带来的急躁、烦恼、愠怒等情绪,去平和而热心地对待每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
以上只是自己近些年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其间也融合着学生诸多恳切的建议。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上面的某一种批评方式,都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我想这些不一定适合于每个教师的具体工作,更不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把握的批评原则。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注意不伤其自尊,适当地允许他们保留一点人性上的虚荣,客观地评价他们,真诚地对待他们,耐心地感化他们,就一定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即便是顽石钝根也终究会被我们的热心所融化。
| "过度的严厉会造成恐惧,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不要严酷得使人憎恶,也不要温和得让人胆大妄为。"这或许能使我们借以据自己工作的实际,制定出既适合自己的工作作风,又适合学生承受能力的方法措施,从而把握好批评的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