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报告中讲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天然气价格改革,群声鼎沸,笔者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供应、天然气价格改革与GDP平减指数等,略抒陋见。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及其背后数字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备受世界瞩目,但亦伴有能源消费大幅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78年的5.71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2年的33.3亿吨。探究GDP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技术方法多种多样;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基于其对原始数据相对简单的要求,实现对数据产生机制的科学理解和描述,是学界热点技术。时间序列分析技术中基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平稳序列以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序列构成的联合过程平稳、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i]的协整技术应用广泛。基于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实际GDP(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GDP的数值由1978年的实际GDP作基数,其后各年利用GDP指数计算得到)的数据,所得到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间的关系方程如式.LEC、LGDP分别表示能源消费总量、实际GDP的自然对数值,是约化后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间关系表达式.式(1)不仅表明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间的经济关系,据其还可得到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偏高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意味我国产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故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为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实施能源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的发展目标。
我国初级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是不容讳言的事实
不合理的一次能源结构,使我国在能源消费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是世界第一(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是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形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无需争议,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就能源热值言:1吨标准煤=0.7吨油当量=700立方米天然气;而同热值CO2排放之比,天然气∶石油∶煤炭=1.00∶1.24∶2.67。由此也不难理解埃克森公司“2012 The Outlook for Energy: A View to 2040”的预测:2010到2040年天然气消费量将增长60%,2025年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iii]。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内天然气生产能力从2010年948亿立方米发展到2015年的1565亿立方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5%、天然气使用人口达到2.5亿人的发展目标。无独有偶,我国天然气发展又面临:“目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水平偏低,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不利于天然气合理使用[iv-v]。进口中亚天然气按国产气价格亏损销售,不利于调动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资源的积极性,天然气价格亟待理顺”。特别是“由于国内天然气用户承受能力有限,完全理顺天然气价格还需要一个过程[vi]”。为此,研究天然气价格与我国GDP平减指数间关系对于天然气价格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初级能源与GDP平减指数关系探究
GDP平减指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是指没有剔除物价变动的现价GDP与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不变价GDP增长之商。该指数计算基础比CPI更广泛,涉及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vii]。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的最宏观测量。考量一次能源消费与GDP平减指数间的关系,简单说可把整个价格机制看作是“黑箱”,只考虑一次能源价格输入与GDP平减指数间关系(即假设经济过程其它变量不变的条件),只研究函数:GDP平减指数=f(一次能源各构成部分价格);鉴于我国一次能源价格统计数据的缺失,退而求其次,本文研究GDP平减指数与一次能源消费量间的关系。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与GDP平减指数统计数据如表3。本文利用传统回归模型[viii],研究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核电与GDP平减指数的一起变动,旨在发现它们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的一簇关系的趋势。利用表3数据,对约化后的数据序列,可得到“一次能源消费与GDP平减指数间关系”式(2)表明,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只考虑煤炭、石油、天然气、水核电对GDP平减指数的拉动作用,则我国天然气消费有着“抑制”GDP平减指数的作用,这也验证了天然气价格扭曲的事实。证券日报2012年05月21日披露,“国内天然气价格相当于同等热量油品价格的30%,而国际上天然气价格约为同等热量油品价格的60%,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过低,进口价格高于国内价格,2011年中石油天然气与管道板块实现利润155.3亿元,同比下降23.9%,其中销售进口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累计亏损214亿元”。2012年中石油销售天然气1012亿立方米(国内生产798.6亿立方米),增长17.8%;实现利润增长只是6.5%;证券日报2013年04月22日报道:其中销售进口天然气及LNG亏损额达419亿元。
三、天然气价格改革
宗于上述,无论从利用价格机制,倒逼提高能源利用率(断非提高化石燃料价格到不能接受的地步),抑或从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资源环境压力,还是从实现“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的能源战略要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天然气价格改革恰逢其时。
(一)天然气价格改革是市场经济使然
司马迁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何其经典,这是中国古人对市场经济的阐释,“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二)天然气价格改革是“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能源战略的需要
《关于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0-2015》指出,“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转型升级是能源“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的发展路径,从宏观层面看,直如《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所分析:“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预期目标,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过快;从微观层面看,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转型升级→调结构→控总量”发展路径无需赘述。“保安全”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供应开源,消费节流,价格引导: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健全/回归市场本应有的激励和约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近宣称,如果世界各国取消总计2.4万亿美元的能源补贴,各国的财政问题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IMF称,以绝对金额计算,世界上能源补贴最多的三个国家分别是美国/5020亿美元,中国/2790亿美元和俄罗斯1160亿美元)。并且IMF第一副总裁戴维?利普顿进一步表示,各国不仅应废除能源补贴,而且应对污染成本收费[ix]。如是分析,天然气提价惟在情理之中。
(三)市场化的天然气价格
从“市场就是影响商品价格的所有买者和卖者”出发,天然气价格表现为气源价格(出厂价格)→管输费用→(门站价格)→配气费用→终端用户价格等部分。由“市场竞争形成天然气出厂价格,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是世界潮流,毋庸置疑;作为终端用户价格,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定价机制,是市场本义;但必须指出,“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定价”是完全的挂钩。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细颗粒物(PM2.5)排放强度下降30%以上的目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各省、市碳强度下降的目标;作为目标的配套措施,“中国碳市场制度、框架以及交易场所大体上已建成”。由此可见,不同品种化石燃料/一次能源价格,不仅“热值”挂钩,而且“减排成本”也要挂钩。作为参考,本文提出广义化石燃料价格模型:
式(3)p为单位化石燃料/一次能源价格,P0为化石燃料/一次能源基准价格(另文研究);FF0为单位天然气热值,FF为其它化石燃料/一次能源可比热值;FE0为单位天然气碳排放量,FE为其它化石燃料/一次能源可比碳排放量;c1,c2为调价系数(另文研究)。
四、结论
市场经济中,任何人对他周围的人都没有天然的权威,人们之间任何具有合法性的权威都必须建立在约定的基础之上,天然气价格必须由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约定而产生。“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目标不会改变,并且不附加任何条件。无论国际社会有些国家干或不干,或者什么都不干,中国也会按照自己的既定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无论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实现这个目标是不会改变的[x]”,这就是全面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坐标系。本文来自乐博论文发表网,更多信息可点击进入乐博论文进行查看。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