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2025-09-24 11:14:14 责编:小OO
文档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二模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

闵行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3—27 题。(13 分)

清心亭记

元·吴旭

①清心亭者,广陵蒋道所筑也。公自至正六年春出宰来安⑴,越明年人和岁 丰,废坠悉举。县治之前,旧有官地一亩,为豪家侵据,人无敢理之者,公因询耆老 以复之。于是薙榛莽,浚砂砾。深仞有奇,泉脉随应,环甃以石⑵,波光云影,上下相 映。植槐柳于四旁,种莲芡茭菱于其中。即池之隙地,筑亭三间,朴而不雕,高明严 巩。

②公退之暇,焚香静坐,徘徊徙倚,消遣世虑。或载酒肴,集僚友于其上。树荫蓊郁,禽声左右,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宴酣之乐,人见其有欧阳公遗风,号公为小醉翁焉。亭成而未名,邑民请以小醉翁扁之。

③公曰:“不然,此非吾志也。居仁不才,奉天子命出宰是邑,民之休戚系焉。 夙夜祇惧⑶,虑弗治为怀。矧来安素称难治,每听政之际,牒讼倥偬⑷,工役劻勷⑸, 簿书期会之冗,赋役出纳之繁,剸之理之⑹,百事丛脞⑺,骚吾心,拂吾耳,幸不为物 所忤而败事。则退席于斯亭之上,屏其视听以怡吾神,以静吾虑,逍遥徜徉,洞达古 今。学校思欲兴之,田野思欲辟之,善良思欲安之,强暴思欲去之。户版何道以增 之,词讼何道以简之。鼠窃狗偷,四境弗靖,欲防御以弭之。重科厚敛,不齐,欲设法以均之。此皆所以致吾之思也。凡事物之来,意有未诚,则不能与民相感,故憩于斯亭之上,思有以清吾心焉。夫醉翁亭者,欧阳公寓一时游观之乐,非政治之所先。斯亭匾以清心,不亦可乎?

④众皆曰:然。求旭文以记之。旭因曰:“子尝闻清心之说乎?夫心者,神明之 舍,五官之主也。彼流其情,而乱于气。与夫端若槁木,块若死灰,皆不知清心之要 者也。吕氏曰:当官者,要以清心省事为本,公兼得之矣。盖公之心,湛于止水,岂 待登斯亭而后清哉?特以自警耳。”尝读包孝肃公“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之句⑻,未尝不叹慕其政事文章之美,今幸获身亲见之,因为之记,且颂是诗以质焉。

注:⑴来安:县名,在今安徽省。⑵甃:以砖瓦砌的井壁。⑶祇:很大。⑷倥 偬:事情纷繁迫促。⑸劻勷:急迫不安的样子。⑹剸:割断,截断。⑺丛脞:琐碎、 烦杂。⑻包孝肃公:包拯,谥号孝肃。

(选自《来安县志卷十三》)

23.文章第①自然段主要记叙并描写了清心亭的________和________。(2 分) 

2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答:                                                                                 

25.从句式的角度对第③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 分) 

答:                                                                                 

26.对于文末作者提及包孝肃公的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以包公的话赞扬蒋公内心清净与廉洁奉公。 

B.表达了对包公政事文章之美的赞叹和倾慕。 

C.将蒋公与包拯作类比,赞扬蒋公政绩卓著。 

D.通过包公诗句引出下文对写作缘由的交代。 

27.综观全文,概述蒋公把亭子命名为清心亭的原因。(3 分)

答:                                                                                 

【参】

23.(2 分)清心亭建造的过程(由来)1’与周围景色(环境)1’。(顺序不能 调换,因为题干上明确先提问的是记叙,后提问的是描写)

24.(3 分)描写了清心亭环境的优美 1’与宴酣之乐(喝酒的情形)1’,引出 下文关于亭子命名的讨论(由来)。1’

25.(3 分)以整句(对偶)的形式,(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均不给分)1’突出 了蒋公希望四境安宁、均衡的迫切愿望,1’(只答出其中一个内容不给分) 音韵和谐,句式整齐。1’

26.(2 分)B

27.(3 分)亭子周围的环境很安静 1’;蒋公在亭子里面可以怡神静虑,认真思 考自己为政时候需要处理的各种政务,真正做到清心 1’;与欧阳公以游观之乐 命名亭子不同,蒋公以政治来命名亭子,清心两字代表了自己以民为本的政治思 想。1’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吏道

邓牧

①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 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②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 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③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④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 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⑤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⑥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

22.第⑥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耳    B.乎    C.焉    D.也

2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表达效果。(3分)

答:                                                                                 

24.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3分)

答:                                                                                 

25.对第⑤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百姓因官吏盘剥压榨以至于不能自食其力,转而为窃贼。

B.因为官吏日夜“窃取”百姓钱财,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反。

C.官吏不能自食其力而盘剥掠夺百姓,其心正如盗贼一般。

D. “不亦盗贼之心乎”以反问语气表达对盗贼行为的痛恨。

26.结合全文,对作者有关“官吏”的思想作简要评析。(4分)

答:                                                                                 

【参】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22.B

23.评分说明:答对1点给1分,给满3分为止。

参考要点:作者以虎狼比喻害民之官吏,羊豕喻百姓(1分),形象地写出了官吏害民之实质(1分)。同时,采用反问手法(1分),表达了对统治者用虎狼之官吏治理百姓却又希望其繁衍生息的荒谬的批判(1分)。

24. 以短句形式回答乱危的原因,因为官吏盘剥百姓,夺其食竭其力以至于怨怒叛乱(1分),语句短促,推理清晰,更好地表现出情感的激愤(1分),最后以长句作结,反问当今之治者,古代治世同于此吗,表达对当今治者使国家危乱的愤慨(1分)。

25. C 

26. 评分说明:思想概括2分;评价正面意义及局限各1分。

参考示例: 本文作者认识到当今之官吏剥削压榨百姓的本质以及这些官吏的危害甚于“盗贼”,致使官逼民反,乱自上作,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辛辣批评和对统治者黑暗统治的猛烈抨击,其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批判意义和突破意义。但是,其完全否定官吏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提出取消一切封建统治机构,实现无为而治,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2分)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有删改)

2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答:                                                                                 

25.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26.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2分)

答:                                                                                 

27.简析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28.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3分)

答:                                                                                 

【参】

24.(3分)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的心境切合。

25. (2分)D 

26.(2分)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思考。(由感怀到议论,由个体到一般,延展了文章的深度与广度。)

27. C(2分)

28.(3分)表达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在求道过程中的谦逊姿态。

宝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 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也        B. 尔        C. 矣        D. 焉

23.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 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 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 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 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答:                                                                                 

【参】

22.(1分)C

23.(2分)答案示例  (1)“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2)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1点1分

24.(4分)答案示例  (1)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2)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3)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4)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1点1分

25.(2分) D

26.(4分)答案示例一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著书立说是创新,可以依傍古人;只有著书立说,才能呈现新思想、新学说、新发现。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停留在以往的高度,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答案示例二  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对于此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考据学对著作求真辨疑,去伪存真,对解读及吸纳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现代也广泛运用,这充分说明了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作者观点1分,自己的态度1分,阐述2分。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芝阁记             王安石

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22. 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23. 分析第②段的作用。(3分)

答:                                                                                 

24. 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不满皇帝迷信祥瑞。

B. 进献朝廷颂扬今上谦让有德。

C. 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 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25.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 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 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 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26. 清人沈德潜评价《芝阁记》“用意多在题外”。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答:                                                                                 

【参】

22.答案示例:宋真宗祥符年间,朝野以灵芝为祥瑞,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致使九州四海之间,灵芝几乎穷尽。(2分)

23.答案示例:第段写宋仁宗不信祥瑞、天下人不识灵芝,与第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同时为第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3分)

24.C(2分)

25.D(3分)

26.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意在题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易于读者理解。(4分)

嘉定区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5 题。(13 分)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 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 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 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 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 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 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 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 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 张:夸大。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 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

(郭书春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397页)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2.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2 分)

答:                                                                         

23.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 

B.如果动物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 

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 分)

答: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 分)

【参】

21.(1 分)B

22.(2 分)耕作者的步履像大象一样沉稳(1 分),除草的速度像鸟儿一样迅疾(1 分);这是对精耕细作的一种形象说法。

23.(2 分)D

24.(4 分)作者开篇从道理上明确指出,关于舜的评价,孔子的“浚哲文明”足矣,“感 召说”是“异术”;接着援引农人种田的事实,分析“感召说”的来源;再以反面论证,从 道理上推论“感召说”的虚枉;最后引用孟子关于“尧舜与人同”的道理,揭穿圣德“感召 说”的荒诞。(每点 1 分)

25.(4 分)作者从耕田的实际情形出发否定感召说,其求实精神是可贵的。(1 分)将舜 的考察大禹、惩治四凶与“象”“鸟”联系起来,附会舜的德政,这是其不足之处。(1 分)所附材料是现代人对“象耕鸟耘”的解释,我们不能苛求唐代的作者准确解释“象耕鸟 耘”的真正含义(1 分),而且文学作品也未必需要科学的准确的解释。(1 分)

静安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4分)

①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①,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己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②。

②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谢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意已尽则止,殆无剩语;夭矫连蜷,烟云缭绕,乃真龙非画龙也。

③诗文俱有主宾。无主之宾,谓之乌合。俗论以比为宾,以赋为主;以反为宾,以正为主,皆塾师赚童子死法□③。立一主以待宾,宾无非主之宾者,乃俱有情而相浃洽。若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于贾岛何与?“湘潭云尽暮烟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于许浑奚涉?皆乌合也。“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得主矣,尚有痕迹。“花迎剑佩星初落”,则宾主历然,熔合一片。

节选自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注)①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②在狭小的圈子里讨生活。③意为见识浅,方法笨。

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耶    B.也    C.耳   D.矣

9.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                                                                                 

10.概括选文每段的主要观点(用自己的话)。(3分)

③    

11.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主”与“宾”即主次关系,只有确立主旨,次要内容才有意义。

B.“主”与“宾”即情景关系,以情驭景,方能情景交融成为一体。

C.“主”与“宾”即主次关系,次要内容离开主要内容没有意义。

D.“主”与“宾”即情景关系,单纯的景物是没有价值的。

26.请举例分析本文运用比喻说理的作用。(4分)

答:                                                                                 

【参】

22.C(1分)    

23.(4分)展示飞龙腾云驾雾的动态(2分),显示其非凡的气势(2分)。

24.(3分)①诗文以“意”为主;②诗文以“势”为辅;③诗文要分主次。(1点1分)

25.C(2分)

26.(4分)作用有二:其一,将道理说得形象生动;其二,将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示例:第①段中“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诗文喻为一支,“意”是统帅,如果没有统帅,则为“乌合之众”。这种说理,就突出了“意”在诗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浅显明了。(例子1分,“作用”2分,文字1分)

浦东新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守戒       [唐]韩愈

《诗》曰:“大邦维翰①。”《书》曰:“以蕃王室。”诸侯之于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职贡而已,固将有以翰蕃之也。今人有宅于山者,知猛兽之为害,则必高其柴楥而外施窞穽以待之;宅于都者,知穿窬②之为盗,则必峻其垣墙而内固扃鐍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过人之智而后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③之间,而不知为之备。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岂材力为有不足欤?盖以谓不足为而不为耳!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为者,敌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彼之屈强者,带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绵地则千里而与我壤地相错,无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门之关,其间又自知其不得与天下齿,朝夕举踵引颈,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于猛兽穿窬也甚矣。呜呼!胡知而不为之备乎哉?

贲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今夫鹿之于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资殊也。曰:然则如之何而备之?曰:在得人。

【注】①大邦维翰:意为大国是栋梁。②窬:yú,从墙上爬过去。③屈强:谓不柔服也。此指强藩称霸。

 

21.标题中的“守”即        (用 文中一个字回答)(1分)

22.本文开篇引用《诗》、《书》的用意是                               。(3分)

23.对第②段中“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则其于祸也有间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那么他们对祸患发生时也就能远离。

    B.物力不足的人,事先都会有计划,这样他们对避祸得事情也就能参与。

    C.物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D.能力不足的人,事前都会有谋划,那么他们在灾祸发生时也会有机会。

24.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防范野兽侵袭或盗贼骚扰是普通人都能办到的。

    B.王公大人们在防范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C.材力不足并不是王公大人疏于防范的主要原因。

    D.文末“得人”指重视边防守卫关键是选贤任能。

25.结合全文,对本文的论证特点作简要评析。(4分)                              

答:                                                                                 

【参】

21.备/防(1分)

22.用儒家典籍简洁地引出话题(1分):王公大臣应该加强守备(1分),使说理有依据,援古证今,增强说服力(1分)。

解题说明:引证的作用(论据的作用):形式:引出话题; 增强说服力。内容:论证观点。

23.D (3分)

24.B(3分)

解题说明:曲解原文的“不足为”是“认为不值得做”之意,而不是“不足之处”。

25.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典故,言简意丰。以语典或事典,增强文字的说服力提升文章的劝诫功能(1点)。对比论证,王公大臣与野人鄙夫作对比,不足为与不为作对比;突出了防备的重要性(1点)。比喻论证,为了使抽象的说理更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1点)。结构严密,情感充沛(1点)。

评分说明:4分。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解题说明:引证、对比论证、喻证法。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22——26 题(13 分) 

试笔说 【明】方孝孺

①吾居乎乡,客遗善笔二。其一于友人,而用其一。锐而端,圆而劲,以摹画咸与心称,爱之不忍妄用,遇佳纸墨洎①文辞则以书,书毕涤而 藏之。恣意率手有所作,则用其次者。是以虽甚久而犹新焉。

②他日,友人至。问其所得,则曰:“敝而弃之矣。”诘其用,则纪钱 粟货利卑猥事,不稍惜,视之与里巷所为偏欹软恶者等。不知其为美 也。吾闻而叹之。友人曰:“子何叹之细也?以余用斯笔也而违其任, 余则有过矣。虽然,世之用人者得无有甚于余之用笔者乎?笔易为也, 美者易得也,用久必敝,固其职也。今夫所谓贤士君子者,天之生也 难,生而不夭死、不疾病、获全其美也,尤难。然而用之者不任之以 立政教、修纪法、居庙朝、治海内,而卑位冗职是命,一不快于意, 不待其敝而弃之,且加不胜之法焉者亦众矣。不彼之叹而于笔焉,惜 是尚为知类也哉?”

③吾愧乎其言,谓之曰:“笔吾所任也,故吾知爱而叹之。任人非吾事 也,吾其敢僭而叹乎?若姑修其可任者以待人之任己,何暇乎世之叹 而吾之疑邪?”

【注】①洎(jì):浸润,这里指润色。 

22.若第①段“吾”“爱之不忍妄用”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 己的话回答)(2 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友人认为不爱惜善笔只是小事。 

B.友人对“吾”的叹惜不以为然。 

C.友人发现没把握好用笔的尺度。 

D.友人承认自己用笔不当的过错。

24.友人认为“世之用人者有甚于余之用笔者”的理由是                      。(3 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通过反问直接反驳友人的话,语气强烈。 

B.照应首段“吾居乎乡”,自谦而留有余地。 

C.以自己的不敢“僭而叹”衬托出友人的慷慨直言。 

D.有自嘲、有暗讽,引出下文“人才如何自处”的思考。 

26.本文以用笔喻人,比喻是否贴切?请加以评价。(4 分)

答:                                                                                 

【参】

22. 日常随意记录只用较次的笔,有好纸好墨、润色文辞后才用它书写;写完就洗净珍藏。

23. C

24. 善笔易得,用笔者尚且用坏了才丢弃;人才难得,用人者却不仅不重用,还随意抛弃, 甚至对人才施加无法承受(不相称)的刑法的也很多。

25. D

26. 贴切。“笔”作为文房四宝切合文人身份;“善笔”笔管端直精美、锋毫圆润劲健、使 用合意称手等特点与人才的刚健正直、贤明通达相吻合;“吾”用笔的郑重恰恰体现人才应 得到的礼遇;友人不懂善笔的价值、不加爱惜,与用人者的糟蹋人才如出一辙。本文从多个 角度挖掘出用笔与用人的相似点,比喻恰当合理。(也可评价“不贴切”,言之成理即 可。)

长宁区、金山区、青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 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22. 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 也        B. 尔        C. 矣        D. 焉

23. 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24.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答:                                                                                 

25.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 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 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 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26. 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答:                                                                                 

【参】

22.(1分)C

23.(2分)“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评分细则:“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1分);“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4分)答案示例: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1分)“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1分)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1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1分)

25.(2分)D

26.(4分)

27.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自己的态度”“著书立说更有价值”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对于此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运用,这充分说明了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求志园记

(明)王世贞

①吴城之东北隅,为友人张伯起园。园当其居之后,阁道以度。入门而香发。则杂荼蘼,玫瑰屏焉,名其径曰采芳,示吴旧也。径逶迤数十武,而近有庭廓如,名其轩曰怡旷,示所游目也。轩之右三而楹者,以奉其先隐君像,名之曰风木堂,示感也。轩之右斋以犹图史,名之曰尚友,友古也。斋之后馆,馆临大池,中多金银玳瑁杂细鳞,名之曰文鱼,池所蓄也。穿池而桥,循桥稍西南,为古梅十余树,名其廊曰香雪,言梅德也。

②伯起之言曰:“吾吴以饶乐称海内冠,不佞夫差之墟。甲第名圃,亡虑数十计,即屈诸君指且遍,亡及吾园者。诸材求之蜀、楚 ,石求之洞庭、武康,卉木求之百粤、交州,鸟求之闵、广,而吾园固无一也。然至于旦而旭,夕而月,风于春,雪于冬,诸甲第名圃所不能独擅而长秘,而吾得窃其余。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己。且不见夫都将相贵重用事于长安东者耶?彼其于志若无所不之,然往往人得挟其遇以屈吾志。吾外若伸而中则屈,甚或发其次,且慨叹于所见,而辐辏沃丽之地,等之于荆榛鸟雀之区,闻歌以为哭,见乐以为忧,而不悟其所自。吾无所求伸于外,然吾求之于千百禩注之前而若吾俟,求之八荒之际而若吾应,求之千百禩之下而若吾为之符节者,此岂可与豪举迹赏者道哉?”

③王子闻之,叹曰:“善乎!子之求也。志则可与闻乎?”伯起笑而不答。王子有间曰:“命之矣。”

[注] 禩:即祀,表示“年”的意思。

22.第①段按照□□顺序描写求志园。(1分)

答:                                                                                 

23.下列用来描述求志园的词语,不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花木秀美     B.自然天成     C.古风浓郁     D.格局雅致

24.分析第③段张伯起从“甲第名圃”说起的用意。(4分)

答:                                                                                 

25.下列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们为了完成心志无所不做,但往往受制于人而难以施展抱负。

   B.他们看似实现了理想无所不能,却处处要委屈自己来换取机遇。

   C.他们为了追求志向似乎无所不能,但每每受制于人才赢得机遇。

   D.他们看似实现了想得到的目标,却常常要委屈自己才换来机会。

26.张伯起说:“吾他无所求,求之吾志而己”。依据文意,推断“吾志”的内涵。(4分)

答:                                                                                 

【参】

22.(1分)空间

23.(2分)B 

24.(4分)叙述“甲第名圃”造园遍求天下名材对比求志园之简素,表明自己追求的与众不同,为下文表述“吾志”作铺垫。

25.(2分)D

26.(4分)答案示例:不为追求物质与名利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委屈自己,享受自然与生活的乐趣,追求一种贯通古今、驰骋天地的精神价值。

杨浦区

(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4分) 

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

(1)驹父外甥教授①;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专人来,得手书,审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2)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③。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3)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懒惰,不能下笔也。 

(4)《骂犬文》虽雄奇,然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古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5)所寄《释权》一篇,词笔从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得古人

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⑤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注】①洪驹父:黄庭坚的外甥。教授:官职。②审:知道。③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 成就,是不难达到的。④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⑤安:妥帖。

22.请概述“慰喜无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23.作者嘱咐外甥跟古人学习章法,推荐读谁的作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2 分) 

2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3 分) 

①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    ②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③慎勿袭其轨也。                     ④更须治经,深其渊源。 

⑤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⑥文章最为儒者末事。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25.第(2)段“但少古人绳墨耳”和第(6)段“又不可守绳墨”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3 分) 

答:                                                                                 

26.对此文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历史上有不同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点加以阐释。(3分) 

答: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

22.(3分) 做官不误讲学;生活安好;孩子茁壮成长。(3 分)

(扣住“在官不废讲学……诸稚子长茂”回答,全抄原文给 1 分) 

23.司马迁、韩愈 (2分) 

24.(A)(3分) 

25.(3分) 前边说“守绳墨”是指在学习写作的入门阶段要把学习古人的法度作为学习写作的前提。而后边说“不可守绳墨”是指当写作逐渐成熟以后,便可不受成法的约束,随心所欲,这样才能探索创新,达到高的境界。因此,“守绳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不守绳墨”。(3 分)

(“守绳墨”、“不守绳墨”的解说各 1 分,两者关系 1 分) 

26.(3分) (赞同者可有多项选择,如“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等;不赞同如“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等 1 分。说明理由 2 分) 

(可写观点补充:文中两句划线句;“虽取古人陈言入于翰墨……”;对于绳墨的辩证认识;不能有好骂的习惯,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找出观点 1 分——直接原文或者概述观点都可以;分析 2分,同意不同意皆可,要求言之成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