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2025-09-24 11:13:20 责编:小OO
文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 “学会学习”三大方面之一,足以彰显其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了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那么,作为学生学习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如何更好、更快地朝着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目标靠拢呢? 

一、抓主线,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主线设计》一文中也强调:文学作品常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熟悉的教学思路。凡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也必定是主线不明或思路混乱的。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进一步强化主线意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以《给予是快乐的》为例,看似浅显的文字背后藏着深深的爱,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品词析句,了解给予是快乐的,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二、对比归类,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高年段“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其实也是在提示我们——不同文体的文章,其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在指导、引领和点拨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法。这样反复多次,学生再次遇到此类文章时便会有的放矢。 

记得,孙老师以前上过一节《短文阅读指导》,课堂教学中就是把一些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题型集中到了一起,分别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接着辅以适当的练习,以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选择题类型阅读理解的阅读方法。讲到这一问题时,我突然有一种想法:针对学生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一问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把特点鲜明的一些文章集中起来,让学生寻找概括的“捷径”,从而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所能用到的一些方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