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八)(含答案)
2025-09-24 11:13:20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练习(八)(含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猫  斗

  黄白二猫,斗于四屋上,呼呼而呜,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注释]①斗:打斗。②于:在。③呜:叫。④久之:许久。⑤逐:追。⑥走:逃跑。1.根据小古文内容填空。

两只猫打斗,一只是(  )猫,另一只是(  )猫。它们在(       )上打斗。

听,它们打斗时的声音:(          );看,它们打斗时的样子:(            ),(           ),不相上下。结果(     )败,(      )胜。

2.两只猫相斗的场面,你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

.                       .    .                        .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黄猫比白猫厉害些。

B.有时只要你能再多坚持一会儿,成功便属于你。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 约定

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

A.当时    B.时候   C.时间  D.时期

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4.“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5.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及日中则如孟盂,此不为?”

一儿日:“日初出 ,及其日中  ,此不为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按原文填空.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日中:                 .    沧沧凉凉:             。

探汤:                                                。

3.文中两小儿所持的依据分别是从哪一种感觉获得的? (视觉、嗅觉、触觉、味觉)

(1)                       (2)                  。

4.两小儿的辩论富含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现了孔子             的态度。

5.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说什么呢?

.                                                              。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

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阳:老子的号.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1.给下列句子里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

A.造诣;B.接见;C.会见;D.拜访

②既通,前坐(   )A.前面;B.前进;C.上前;D.前排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

A.对……感到惊奇;B.认为……奇怪;C.奇怪;D. 神奇

④人以其语语之(     )

A.代替语言的动作;B.动词,说;C.名词,话;D.谚语

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

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

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

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

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

3.孔文举进入李元礼府里拜访的理由是(   )

A.他的爸爸跟李元礼是朋友;

B.他的祖先孔子与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是师徒关系。

C.他和李元礼的儿子是好朋友。

D.他跟李元礼是师徒关系。

4.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的结论是(   )

A.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聪明。

B.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聪明。

C.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平庸。

D.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平庸。

5.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从下面选项中不合适的词是(   )。

A.博学多才;B.反应敏捷;C.应对机智;D.能言善辩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渲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日:“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其母方织(    )       其母引刀裂其织(    )

孟子辍然中止(               )

2.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是( C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自此之后

3.这篇短文主要讲        的重要性。

4.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

5.“其母引刀裂其织”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        ,“其织”的“其”是指            。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仕:做官              B席上食菱      食:食物

C欲以去热也   以:用来              D欲以去热也    去:去除           

2.下面这个句子停顿标对的是(      )

A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B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C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D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并壳入口”的意思是:并且把壳吃进嘴里。

B“其人自护所短”的意思是:那个人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C“北土亦有此物否?”的意思是:北方的土里也有这个东西吗?

D“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的意思是:这是因为他把不知道的当成知道的了。

4.这个故事所讲道理与孔子说的(       )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A常常; B很; C喜爱; D完成。

(2)使侄录之(    )A采取; B抄写; C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

(3)索笔疾书(     )A寻找;B大绳子;C讨要;D单独。

(4)执所书问曰(     )A书法;B信件;C书写;D书写的字。

2.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何字也?翻译:这个是什么字?

B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翻译:张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都不认识了。

C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翻译:当抄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儿抄不下去而停下笔。

D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翻译: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也忘记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   )

A该责怪的是张丞相,他把自己的错误归结给别人。

B该责怪侄儿,他在抄之前应先看一遍,不认识的字及时请教张丞相。

C该责怪“流辈”,他们不该讥笑张丞相。

八.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⑧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①逮:到;及。②穿壁:在墙上凿洞。③映:照耀。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⑥佣:雇佣。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⑨得:得到。资:资助,供给。①遂:终于。②大学:大学问家。

1.联系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

.                                          。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古文主要写了匡衡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

3.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目的是“                ”;“资给以书,遂成大学”用你学过的一句名言或者词语来形容就是“                 ”。

4.古代与“凿壁偷光”相似的事例,你知道的还有哪些?请你写出两个:                                  。

 答案见下一页

答案:

一.

1.黄  白   屋  呼呼而呜   耸毛竖尾  四目对射  白猫  黄猫

1.示例:互不相让  针锋相对    3. B 

二.DAC BDB 

三.

1.大如车盖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沧沧凉凉  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正午   寒凉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3.视觉   触觉    4.实事求是 

5.示例:我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海无涯,我们都要不断学习。

四.1.DCAB  2.ADBCA

五.1.   正在   忘记   突然中止的样子   2.C   3.熟读成诵

4.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5. 孟子   孟母

六.BABB      七.1.CBAD  2.C  3.A

八。

1.(1)匡衡勤学苦读,但家里没有蜡烛(到了晚上就看不了书),邻居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2)(我)希望能读遍主人家的书

2.凿壁偷光   给邻居做免费雇佣,只求读遍主人家的书 

3.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有志者,事竟成   4.囊萤映雪、手不释卷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