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与实效性
2025-09-24 11:13:07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与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一、创设氛围,乐于探究。

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的探索、大胆的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这就要求师生间形成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的过程,尊重、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张,西方的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任何发明、创造、改革,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思维和感知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如学生学完了《坐井观天》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问题:有一天,井底的青蛙跳出井口,会发现什么呢?由于问题的新颖,富有想象性,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探究的气氛异常热烈。即使答案不完全一致,所欣慰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探究精神加强了。

三、拓宽途径,整合探究。

拓宽探究途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常规教学的主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指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进行探究性阅读。

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同样,也可以抓住课文中爸爸的三句话让学生展开研读,体会白杨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明白爸爸借物喻人,咏物抒怀。

(二)由语文课延伸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引导学生走出学校班级的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收集资料,获得体验。

如在学了《草原》、《林海》等写景文章后,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以《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说“绿”词,造“绿”句,诵“绿”文,讲“绿”的故事。

(三)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探究学习。

语文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探究学习,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造精神和探究能力。如我们组织学生组成环保考察团,举行了一次环保考察活动。学生参观了环保部门的一些环境监测仪器,观看了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分组实地考察了水资源、噪音、白色垃圾等,回到学校,学生们写出了调查报告,写了倡议书。它体现了语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融合。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将资料进行分析、归类整理、研究,提出自己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设想未来的环境。

四、注重过程,体验探究。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感悟探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给足探究的时间。探究教学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来理解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它比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传授知识更加费时。因此,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探究学习。

教给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如个体探究。学生个体围绕探究主题边读边画有关词句,应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或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或参阅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自己释疑、解疑,并将自己探究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弄不清的问题。再如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自读自探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

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采用了“延时评价”,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应用“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