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大纲
适用层次:三年制专科
适用专业:临床专业
课程类型:考试
课程总学时:120
修订时间:2010年9月
《诊断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 临床医学 三年专 120学时
一、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运用诊断的方法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疾病本质,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科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述
1、课程目标:能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能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动作规范,结果贴近实际。能对问诊和体检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按规定内容和规范格式书写病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有关的辅助检查等资料作出初步诊断。
2、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临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有直接的感官印象。设置实践课让学生有临床模拟和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教学要求及时数分配。见附表1
绪论
【教学内容】
一、诊断学的概念,在医学中的地位及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三、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要求】
一、掌握诊断学的内容主要步骤。
二、熟悉学习诊断学的重要性、要求和方法。
三、了解病因诊断的种类。
【重点和难点】
诊断学的内容,诊断学的方法。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教学内容】
一、发热的概念。
二、病因 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生机理 致热源性发热、非致热源性发热。
四、临床表现 临床分度、发热分期、热型的概念、常见病因。
五、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发热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发热的热型。
三、了解发热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发热的病因,临床常见热型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疼痛
【教学内容】
一、疼痛的概念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二、病因 头痛的病因、胸痛的原因、腹痛的病因
三、发生机理
四、临床表现 发病情况、部位、程度及性质、持续时间、诱因等。
五、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疼痛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疼痛的概念。
三、了解疼痛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疼痛的病因,临床表现。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教学内容】
一、咳嗽与咳痰的概念。
二、发生机理 咳嗽是由于延髓咳嗽中枢受刺激引起。咳痰是一种病态现象。
病因 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因素。
三、临床表现 咳嗽的性质、咳嗽的时间及规律、音色、痰的性质与痰量。
四、伴随症状。
五、咳嗽与咳痰的问诊要点 发病性别与年龄、咳嗽的程度与音色、咳嗽的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咳嗽与咳痰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咳嗽与咳痰的概念。
三、了解咳嗽与咳痰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咳嗽咳痰的病因、临床表现,
第四节 咯血
【教学内容】
一、咯血的概念。
二、病因、发生机理: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血管疾病、其他因素。
三、临床表现 年龄、咯血量、颜色与性状。
四、伴随症状
五、问诊要点 确定是否咯血、发病年龄及咯血性状、伴随症状、个人史。
【教学要求】
一、掌握咯血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咯血的概念。
三、了解咯血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咯血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
第五节 呼吸困难
【教学内容】
一、呼吸困难的概念
二、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疾病、血液病。
三、发生机理
四、临床表现 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血液性呼吸困难。
五、问诊要点。
六、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呼吸困难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呼吸困难的概念。
三、了解呼吸困难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呼吸困难的病因临床表现。
第六节 紫绀
【教学内容】
一、紫绀的概念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二、病因、发生机理。
三、临床表现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血液中异常血红蛋白增多;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四、伴随症状 呼吸困难、杵状指、意识障碍等。
【教学要求】
一、掌握紫绀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紫绀的概念。
三、了解紫绀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紫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七节 心悸
【教学内容】
一、心悸的概念:自觉心跳或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二、病因、发生机理。
三、临床表现 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
四、伴随症状 心前区疼痛、晕厥抽搐、发热、食欲亢进等。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悸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心悸的概念。
三、了解心悸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心悸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教学内容】
一、恶心与呕吐的概念。
二、病因、发生机理 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前庭功能障碍、精神性呕吐。
三、临床表现 包括呕吐物的性质、与进食的关系、特点、时间等。
四、伴随症状 腹泻、头痛、眩晕、育龄妇女停经等。
【教学要求】
一、掌握恶心与呕吐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恶心与呕吐的概念。
三、了解恶心与呕吐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恶心与呕吐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
第九节 呕血与便血
【教学内容】
一、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二、病因、发生机理: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病及其他。
三、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急性失血性休克、发热、血红蛋白、红血球压积改变、肠源性氮质血症;便血注意出血部位、量、在肠腔停留的时间长短等。
四、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呕血与便血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三、了解呕血与便血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呕血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
第十节 腹泻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介绍腹泻的概念。
二、病因、发生机理 按发生机制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分泌性、渗出性、渗透性、吸收不良性及动力性腹泻。
三、临床表现 重点讲述。
四、伴随症状 伴发热、消瘦、关节肿痛、腹部包块、里急后重等。
【教学要求】
一、掌握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腹泻的概念。
三、了解腹泻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腹泻的病因、临床表现。
第十一节 黄疸
【教学内容】
一、讲述黄疸及隐性黄疸的概念。
二、病因 四种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种黄疸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四、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黄疸的概念。
三、了解黄疸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黄疸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十二节 血尿
【教学内容】
一、血尿的概念 肉眼血尿、镜下血尿。
二、血尿的病因 多数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
三、临床表现 首先判断是真血尿还是假血尿,然后判断出血的部位、性质。
四、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尿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血尿的概念。
三、了解血尿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血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十三节 水肿
【教学内容】
一、水肿的概念 强调部位是组织间隙中。
二、病因与临床表现 重点讲述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区别;概括肝源性水肿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的临床特点。
三、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水肿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水肿的概念。
三、了解水肿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水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十四节 眩晕
【教学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
二、病因、发生机理 周围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的常见病因。
三、临床表现 梅尼埃病引起眩晕的表现。
四、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眩晕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眩晕的概念。
三、了解眩晕性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眩晕(梅尼埃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十五节 意识障碍
【教学内容】
一、意识障碍的概念
二、病因、发生机理 全身性疾病、颅脑疾病都可引起意识障碍。
三、临床表现 按照不同程度将其分为五种程度,各自的临床特点。
四、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教学要求】
一、掌握意识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
二、熟悉意识障碍的概念。
三、了解意识障碍疾病的诊断。
【重点和难点】
意识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第二篇 问诊
【教学内容】
一、概述问诊的重要性。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教学要求】
一、掌握问诊的内容。
二、熟悉问诊的方法、注意事项。
三、了解问诊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注意事项。
第三篇 检体诊断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教学内容】
一、视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
三、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
四、听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嗅诊方法及注意事项、强调不同的呼吸气味的常见病因。
【教学要求】
一、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及内容。
二、熟悉运用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熟练地为病人时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
三、了解查体基本检查法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重点和难点】
视、触、叩、听、嗅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一般检查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教学内容】
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检查方法及正常表现。
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三、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发育与体型、营养、姿势、步态、体位正常表现,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全身状态检查的内容及T、P、R、BP的测量。
二、熟悉全身检查的基本方法法及正常表现。
三、了解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全身状态的各个内容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皮肤
【教学内容】
一、皮肤颜色: 常见的颜色改变及常见病因。强调黄疸和黄染的区别。
二、皮疹、出血: 常见的皮疹如斑疹、丘疹、斑丘疹等。
三、蜘蛛痣与肝掌: 发生机制及出现的部位、临床意义。
四、水肿: 轻度、中度及重度的不同表现。
【教学要求】
一、掌握皮肤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正常表现。
三、了解皮肤阳性体征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皮肤的检查方法、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淋巴结
【教学内容】
一、复习表浅淋巴结的分布。
二、重点讲述表浅淋巴结的检查方法、顺序及内容。
三、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淋巴结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检查顺序及正常表现。
三、了解淋巴结肿大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淋巴结检查方法、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三章 头部及器官检查
【教学内容】
一、头颅、眼、耳、鼻、口、腮腺的检查方法
二、正常表现、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头部及器官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头部及器官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头颅、眼、耳、鼻、口、腮腺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颈部检查
【教学内容】
一、颈部血管、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
二、正常表现 颈静脉、颈动脉及颈部血管听诊。
三、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明显搏动、甲状腺肿大分度、甲状腺肿大的常见原因。
【教学要求】
一、掌握颈部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颈部检查中阳性体征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颈部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 胸部检查
第一节 胸部体表标志
【教学内容】
一、骨骼标志: 胸骨、胸骨角 肋骨、肩胛骨、脊柱棘突。
二、自然陷窝: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腹上角、肋脊角。
三、垂直标志。
【教学要求】
1、掌握常用胸部体表标志、自然隐窝的内容。
2、熟悉胸部体表标志、自然隐窝定位点。
三、了解这些标志的用途。
【重点和难点】
胸部体表标志的内容。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教学内容】
一、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方法 、皮下气肿、胸部压痛
二、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静脉曲张、皮下气肿、胸部压痛;桶状胸、扁平胸。
【教学要求】
一、掌握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胸壁、胸廓与乳房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阳性体征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胸部、乳房检查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肺和胸膜
【教学内容】
一、肺和胸膜的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潮式呼吸、间停呼吸。
二、肺和胸膜的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肺和胸膜的叩诊:方法、叩诊音;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肺和胸膜的听诊: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正常呼吸音听诊部位及特点;异常呼吸音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和胸膜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肺和胸膜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肺和胸膜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肺和胸膜的检查方法和正常及异常表现。肺和胸膜的检查方法。肺部叩诊的方法,正常胸部叩诊音,肺部定界叩诊,胸部病理叩诊音。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一、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胸腔积液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三、气胸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四、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五、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要求】
一、掌握肺炎、胸腔积液、气胸、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及体征。
二、熟悉五种疾病的发病的机制。
三、了解五种疾病的病因。
【重点和难点】
呼吸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五节 心脏
【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视诊: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心脏的触诊:心尖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心脏的叩诊:心脏浊音界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心界扩大及其临床意义。
四、心脏的听诊:方法。心音、心率、心律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杂音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心脏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心脏检查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听诊的方法和听诊的内容。各种声音的特点。心脏杂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心包摩擦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第六节 血管检查
【教学内容】
一、血管的视诊:颈静脉、腹-颈静脉反流征、周围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血管的触诊: 脉率、脉律、紧张度、强弱、波形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血压的测量方法、正常值。高血压、低血压的判断标准,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血管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血管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血管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血管检查方法,血管的正常、异常表现、临床意义,血压的测量。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一、二尖瓣狭窄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三、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五、心包积液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要求】
一、掌握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五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二、熟悉五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他阳性体征。
三、了解五种病的病因。
【重点和难点】
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第六章 腹部检查
【教学内容】
一、腹部的视诊:外形、腹壁静脉、蠕动波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腹部的触诊: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波动感、肿块、肝、胆、脾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腹部的叩诊:检查方法、腹部正常叩诊音与腹水的叩诊及其临床意义。
四、腹部的听诊:方法。肠鸣音正常表现与异常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五、腹部常见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胆囊炎、肠梗阻。
【教学要求】
一、掌握腹部检查方法。
二、熟悉腹部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腹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腹部检查方法,腹部检查的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七章 肛门、直肠、生殖器检查(自学)
【教学内容】
一、直肠指诊的方法。
二、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
一、掌握直肠指诊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肛门、直肠、生殖器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直肠指诊的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八章 脊柱及四肢检查
【教学内容】
一、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叩击痛及四肢检查方法。
二、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
【教学要求】
一、掌握脊柱及四肢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脊柱及四肢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叩击痛,四肢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内容】
一、浅、深感觉的检查,复合感觉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步态、肌形态、肌力、肌强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生理反射、病理反射、病理反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植物神经功能检查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五、神经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脑血栓形成。
【教学要求】
一、掌握神经系统检查内容及方法。
二、熟悉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
三、了解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的临床意义。
【重点和难点】
浅、深、复合感觉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与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步态、肌力、
肌张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检查方法、阳性体征及临床意义。生理反射、病理反射,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血液检查
【教学内容】
1. 血细胞分析仪监测指标及临床应用。
⑴ 概述。
⑵ 白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⑶ 红细胞参数的临床意义。
⑷ 血小板参数的临床意义。
2.血细胞形态检查。
3.贫血的其他检查。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5.血栓与止血检查。
6.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教学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
意义,掌握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2.熟悉红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止血与凝血障碍
常用检验法的原理与临床意义,溶血性贫血常用检测试验的临床应用,
3.了解血细胞分析实验方法,红细胞平均值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细胞形
态检查,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难点: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法的原理与临床意义。
第二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教学内容】
1.概述。
2.骨髓检验的步骤及正常骨髓象。
3.常用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4.常见血液疾病的血象与骨髓象特征。
【教学要求】
1.熟悉血细胞发育规律,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2.了解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及送检要求,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难点: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诊断意义
第三章 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
1.尿液一般检查。
⑴ 尿液理学检查
⑵ 尿液化学检查
⑶ 尿液显微镜检查
2.尿液的微量蛋白测定、尿酶检查、尿电解质检查。
3.肾功能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尿量、尿液外观的临床意义;蛋白尿的定义;尿蛋白质测定、尿糖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微量蛋白测定、尿淀粉酶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表现;肾小球功能的检查
2.熟悉尿液的气味、比重;尿PH值、酮体、亚盐、尿胆红素、尿胆原的临床意义
3、了解尿液检查的方法、尿液显微镜检查、尿电解质检查、肾小管功能检查、肾功能试验项目的应用和评价。
【重点和难点】
重点:尿量、尿液外观的临床意义;蛋白尿的定义;尿蛋白质测定、尿糖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肾小球功能的检查
难点:肾小球功能的检查
第四章 其他排泄物和体腔液检查
【教学内容】
1.粪便一般检查。
2.脑脊液一般检查、试验项目的选择与应用。
3.浆膜腔积液一般检查、试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粪便颜色和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浆膜腔积液一般检查、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2.熟悉脑脊液一般检查。
3.了解脑脊液试验项目的选择与应用、浆膜腔积液试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第五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
【教学内容】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
【教学要求】
熟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验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肝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蛋白质代谢检查。
2.胆红素代谢检查。
3.血清酶学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及清球比值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胆红素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的试验原理、血清蛋白电泳、血浆凝血因子测定、Ⅳ型胶原蛋白测定、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血清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及清球比值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难点:血胆红素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第七章 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教学内容】
1.无机元素检查。
2.血糖及其代谢相关检查。
3.心肌标志物检查。
4.血脂检查。
5.甲状腺功能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血清钾、钠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心肌标志物检查;血脂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2.了解血清氯、钙、磷、铁的测定;胰岛素测定、血清C肽测定。
【重点和难点】
重点:血清钾、钠测定、血糖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难点:心肌标志物检查;血脂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教学内容】
1.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2.肿瘤标志物检查。
3.感染免疫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病毒性肝炎检测及各指标意义。
2.熟悉肿瘤标志物检查
3.了解感染免疫检查
【重点和难点】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第五篇 X线与磁共振诊断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1.X线成像的原理、X线图像特点、X线检查技术、X线图像分析与诊断。
2.CT成像原理、CT图像特点、CT检查技术、CT图像的分析与诊断、CT的临床应用价值。
3.MRI的成像原理、MRI检查技术、MRI图像分析与诊断、MRI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教学要求】
1.熟悉X线、CT、MRI图像分析与诊断
2.了解X线、CT、MRI成像的原理、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
【重点和难点】
X线、CT、MRI图像分析与诊断
第二章呼吸系统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X线检查方法、呼吸系统正常X线表现、呼吸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2.CT检查方法及技术、临床应用
3.MRI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呼吸系统正常X线表现、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表现
2. 熟悉呼吸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
3.了解CT、MRI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重点和难点】
呼吸系统正常X线表现、呼吸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
第三章循环系统
【教学内容】
1.心、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心、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心、大血管基本病变X线表现;心、大血管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
2. 心、大血管的CT和MRI诊断
【教学要求】
1.掌握心、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心、大血管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
2.熟悉心、大血管基本病变X线表现
3.了解心、大血管的X线检查方法;心、大血管的CT和MRI诊断
【重点和难点】
心、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心、大血管基本病变X线表现
第四章 消化系统
【教学内容】
1.食管与胃肠X线检查方法;食管与胃肠正常X线表现;胃肠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食管与胃肠常见病X线表现
2.食管与胃肠系统CT诊断;肝脏CT诊断;胆系CT诊断;胰腺CT诊断;肝脏MRI诊断
【教学要求】
1.掌握食管与胃肠正常X线表现;食管与胃肠常见病X线表现;
2.熟悉肝脏CT诊断;胆系CT诊断
3.了解.食管与胃肠X线检查方法;胃肠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食管与胃肠系统CT诊断;胰腺CT诊断;肝脏MRI诊断
【重点和难点】
食管与胃肠正常X线表现;食管与胃肠常见病X线表现;
第五章 泌尿系统
【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X线检查方法、泌尿系统正常X线表现、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
2.泌尿系统CT和MRI诊断
【教学要求】
1.掌握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
2.了解泌尿系统X线检查方法、泌尿系统正常X线表现、泌尿系统CT和MRI诊断
【重点和难点】
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
第七章 骨与关节系统
【教学内容】
1.骨与关节系统正常X线表现;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骨与关节常见病的X线诊断
2.CT与MRI诊断
【教学要求】
1.掌握骨与关节常见病的X线诊断
2.熟悉.骨与关节系统正常X线表现;骨与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
【重点和难点】
骨与关节常见病的X线诊断
第九章 颅脑
【教学内容】
1.头颅CT常见疾病CT诊断
2.头颅MRI诊断
【教学要求】
熟悉头颅CT常见疾病CT诊断
【重点和难点】
头颅CT常见疾病CT诊断
第六篇 器械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第一节 临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一、心电发生原理。
二、心电向量概念、导联轴。
三、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电图各段的组成及命名,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二、熟悉心电产生原理。
三、了解心电图导联体系。
【重点和难点】
心电发生原理,心电向量概念、导联轴,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
第二节 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和正常数据
【教学内容】
一、心电图的检测方法。
二、正常心电图。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电图的检测、正心电图波形、各波、段的正常值及心电轴。
二、熟悉心脏转位心电图。
三、了解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心电图的检测方法和正常心电图。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教学内容】
一、右心房肥大心电图。
二、左心房肥大心电图。
三、右心室肥大心电图。
四、左心室肥大心电图。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房、心室肥大心电图。
二、熟悉心房、心室肥大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心房、心室肥大异常波产生原理。
【重点和难点】
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
【教学内容】
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心电图。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心电图。
二、熟悉缺血ST-T异常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缺血ST-T产生原理。
【重点和难点】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ST-T改变。
第五节 心肌梗死
【教学内容】
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定位诊断。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二、熟悉异常波形疾病各阶段的演变规律。
三、了解心肌梗死心电图产生原理。
【重点和难点】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定位判断。
第六节 心律失常
【教学内容】
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异位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扑、室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
【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各类、各种心电图表现。
二、熟悉异常心电图的临床意义。
三、了解产生原理。
【重点和难点】
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异位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扑、室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第七节 药物、电解质对心电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血钾改变的心电图。
【教学要求】
一、掌握常见药物、电解质对心电图的影响。
二、熟悉产生原理。
【重点和难点】
药物、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
第八节 心电图的分析步骤和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一、心电图的分析步骤。
二、临床应用价值。
【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电图的分析步骤。
二、熟悉临床应用价值。
【重点和难点】
心电图的分析步骤和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与心电图有关的某些检查
【教学内容】
一、动态心电图。
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药物试验。
三、心电向量、经食管心脏调搏术。
【教学要求】
一、掌握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药物试验、心电向量、经食管心脏调搏术有关的临床方法。
二、熟悉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药物试验、心电向量、经食管心脏调搏术临川应用价值。
【重点和难点】
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超声诊断
超声检查是诊断学领域中不可缺少检查手段之一
第一节 超声诊断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二、超声波的定义。
二、超声波物理特性。
三、超声波人体组织学的声学分型。
【教学要求】
三、掌握超声波的定义及人体组织学的声学分型。
二 、熟悉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范围。
三、了解超声波物理特性。
【重点和难点】
掌握超声波的定义及人体组织学的声学分型。
第二节 超声诊断的种类
【教学内容】
四、A型超声诊断法。
二、B型超声诊断法。
三、M型超声诊断法。
四、D型超声诊断法。
【教学要求】
五、掌握B型超声诊断法。
二 、熟悉M型超声诊断法及D型超声诊断法。
三、了解A型超声诊断法。
【重点和难点】
B型超声诊断法及D型超声诊断法。
a)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一、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六、正常超声心动图。
二、异常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心包积液等疾病的超声图像特征。
三、心脏超声造影。
【教学要求】
七、掌握正常心动超声图像。
二 、熟悉7种异常心动超声图。
三、了解心脏声学造影。
【重点和难点】
正常心动超声图像及7种异常心动超声图。
二、肝、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教学内容】
八、正常肝脏及脾脏声像图。
二、异常肝脏(原发性肝癌、肝脓肿、门脉性肝硬化等)及脾脏声像图。
【教学要求】
九、掌握正常肝脏及脾脏超声图像。
二 、熟悉异常肝脏(原发性肝癌、肝脓肿、门脉性肝硬化等)及脾脏声像图。
【重点和难点】
正常肝脏及脾脏声像图及异常肝脏(原发性肝癌、肝脓肿、门脉性肝硬化等)及脾脏声像图。
三、胆系疾病的超声诊断
【教学内容】
一十、正常胆囊及胆道声像图。
二、黄疸的鉴别诊断。
【教学要求】
一十一、掌握正常胆囊及胆道超声图像。
二 、熟悉胆石症、梗阻性黄疸的声学图像。
【重点和难点】
正常胆囊及胆道声像图及黄疸的鉴别声像学。
四、胰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教学内容】
一十二、正常胰腺声像图。
二、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声学图像。
【教学要求】
一十三、掌握正常胰腺超声图像。
二 、熟悉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声学图像。
【重点和难点】
正常胰腺超声图像及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声学图像。
五、泌尿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
【教学内容】
一十四、正常肾脏、膀胱声像图。
二、肾积水、肾肿瘤、膀胱肿瘤的声学图像。
【教学要求】
一十五、掌握正常肾脏、膀胱超声图像。
二 、熟悉肾积水、肾肿瘤、膀胱肿瘤的声学图像。
【重点和难点】
正常肾脏、膀胱声像图及肾积水、肾肿瘤、膀胱肿瘤的声学图像。
六、妇产科疾病的超声诊断
【教学内容】
一十六、正常子宫、卵巢声像图。
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早孕、先兆流产及胎儿畸形的声学图像。
【教学要求】
一十七、掌握正常正常子宫、卵巢声像图。
二 、熟悉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早孕、先兆流产及胎儿畸形的声学图像。
【重点和难点】
正常子宫、卵巢声像图及子宫肌瘤、卵巢肿瘤、早孕、先兆流产及胎儿畸形的声学图像。
七、其他
【教学内容】
一十八、正常眼、甲状腺、乳腺、头颅的声像图。
二、介入性超声。
【教学要求】
一十九、熟悉正常眼、甲状腺、乳腺、头颅的声像图。
二 、了解介入性超声。
【重点和难点】
正常眼、甲状腺、乳腺、头颅的声像图。
第八篇 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
【教学要求】
一、掌握病历编写的格式与内容。
二、熟悉。诊断的原则、方法及内容。
三、了解诊断的步骤和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临床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二、病历书写:包括基本要求、内容和格式。
【重点和难点】
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内容和格式。
附表1 学时分配表
| 序号 | 单元内容 | 学时数 | |||
| 合计 | 讲课 | 实验 | 机动 | ||
| 1 | 绪论 | 2 | 2 | ||
| 2 | 常见症状 | 18 | 18 | ||
| 3 | 问诊 | 3 | 2 | 1 | |
| 4 | 检体诊断 | 31 | 26 | 4 | 1 |
| 5 | 实验诊断 | 22 | 20 | 2 | |
| 6 | X线与磁共振 | 24 | 22 | 2 | |
| 7 | 器械检查 | 18 | 16 | 2 | |
| 8 | 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 | 2 | 2 | ||
| 合计 | 120 | 108 | 10 | 2 | |
1.全身体格检查(一)方法。
2.全身体格检查(二)方法。
3.心电图检查方法。
4.问诊、病历书写方法。
五、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水平。
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七、教学参考资料
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学》(第六版)、《心电图学》。
八、课程的考核要求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医德修养。学生应能进行系统的问诊,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动作规范,结果贴近实际,能对问诊和体检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按规定内容和规范格式书写病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有关的辅助检查等资料作出初步诊断。
九、有关说明
本大纲所定教学内容及要求也可因各专业具体要求作进一步调整。
十、审核意见
| 课程名称 | 总课时 | ||||
| 适用对象 | |||||
| 编制人(签字) | 审核时间 | ||||
| 主持人(签字) | 参加人(签字) | ||||
| 系部审核意见 | |||||
| 结论 | |||||
| 批准 | |||||
为巩固课堂所学诊断学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做到打好“三基”基础,本课程设置了12学时实验课。现制定大纲如下:(本大纲实用于临床医学专业)
实验一 基本方法与一般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学会T、P、R、Bp的检测。
2.学会对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顺序;
3.了解正常的特征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试验时间:1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每组准备器物托盘1个,内有血压表1台,听诊器1具,手电筒1个,压舌板1包,大头针数枚,棉签1包,体温表1支。
试验方法:
1.教师示教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2.重点示教T、P、R、Bp的检测。
3.学生分2~3人一组,反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内容:
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2.T、P、R、Bp的检测。
3.皮肤黏膜、淋巴结的检查。
重点:
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及淋巴结的触诊;
2.T、P、R、Bp的检测。
难点:
淋巴结的触诊及T、P、R、Bp的检测。
实验二 头颈部器官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头部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
2.熟悉头颈部器官正常状态
3.了解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试验时间:1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器物托盘1个,内有手电筒1个,压舌板1包,大头针数枚,棉签1包,软尺1个,音叉、跑表、视力表。
试验方法:
1教师示教头颅、眼、耳、鼻、口腔、颈部外形及活动情况,甲状腺、气管、颈部血管的检查顺序及检查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2人一组,相互检查,反复练习头颈部检查内容及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内容:
1.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颈部外形的检查;
2.腮腺及甲状腺的检查。
重点:
1.头颅、眼、耳、鼻、口腔、颈部外形检查顺序;
2.甲状腺的检查。
难点:
眼的6个方向视力的检查及甲状腺的检查。
实验三 肺部视、触、叩、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肺部叩诊方法及顺序,并能区分清音、浊音、实音、过清音及鼓音等。
2、掌握肺部视、触、叩检查方法及顺序,并认识其正常状态及其生理变异。
试验时间:1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直尺、录像片。
实验内容:
1.视诊:(1).呼吸运动
(2).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变化
2.触诊:(1).胸廓扩张度
(2).语音震颤
(3).胸膜摩擦感
3.叩诊:(1).叩诊方法
(2).胸部叩诊音的种类
(3).正常及异常胸部叩诊音
(4).肺部定界叩诊
重点:
肺部视、触、叩检查方法及顺序
难点:
正常及异常胸部叩诊音以及肺部定界叩诊。
实验四 肺部听诊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各种肺部正常呼吸音及异常呼吸音。
试验时间:2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多媒体心肺听诊技能训练实验系统、听诊器。
实验内容:
听诊: (1). 正常及异常呼吸音
(2).啰音、语音共振及胸膜摩擦音
重点:
.听诊:(1). 正常及异常呼吸音
(2).啰音、语音共振及胸膜摩擦音
难点:
干啰音与湿啰音的鉴别。
实验五 心脏视、触、叩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视、触、叩三种基本检查方法在心脏检查中的应用。
2、掌握心脏浊音界的叩诊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叩诊出心界并测量大小。
试验时间:1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录像、直尺。
实验内容:
1.视诊:(1).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
(3)心前区其他部位异常搏动
2.触诊:(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2).震颤
(3).心包摩擦感
3.叩诊:(1).心脏浊音界
(2).正常心界(相对浊音界)
(3).心界各部的组成
(4).心浊音界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
心脏视、触、叩检查方法及顺序。
难点:
叩诊心脏相对浊音界及.心浊音界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实验六 心脏听诊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脏听诊基本内容及检查方法。
2、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
3、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出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试验时间:2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多媒体心肺听诊技能训练实验系统、听诊器。
实验内容:
.听诊: (1).心脏瓣膜听诊区
(2).听诊顺序
(3).听诊内容
重点:
1、掌握心脏听诊基本内容及检查方法。
2、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
难点:
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
实验七 腹部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腹部检查的顺序及方法,并了解其正常状态。
2、掌握腹部视、触、叩、听的检查方法。
3、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
4、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试验时间:1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多媒体技能训练实验系统、听诊器、软尺、消毒棉签、消毒毛巾、标志笔。
实验内容:
1.视诊:(1).腹部外形、腹壁皮肤及呼吸运动。
(2) .腹壁静脉、蠕动波及上腹部搏动。
2.触诊:(1).腹壁紧张度、压痛及反跳痛、波动感及肿块。
(2).肝脏触诊方法
(3).胆囊触诊方法
(4).脾脏触诊方法
3.叩诊:(1).腹部叩诊音
(2).腹水及肿块的叩诊方法
(3).腹部脏器的叩诊方法
4.听诊:肠鸣音、振水音及血管音。
重点:
1、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及顺序
2、肝、脾触诊
难点:
肝、脾触诊
实验八 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掌握感觉、运动和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3、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
4、了解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查方法。
试验时间:1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多媒体技能训练实验系统、听诊器、卷尺、棉签、叩诊锤、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内容:
1、脊柱弯曲度、脊柱活动度、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2、四肢形态异常与运动功能障碍。
3、神经系统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阵挛及脑膜刺激征。
重点:
1、神经系统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阵挛及脑膜刺激征。
2、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难点:
神经系统的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阵挛及脑膜刺激征。
实验九 心电图检查
目的要求:
1、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各波段的测量、常用正常值。
2、掌握各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下的心电图的阅读及分析方法。
3、熟悉心电图的操作。
试验时间:2学时
实验仪器及用具:
心电图机
实验内容:
1、正常心电图测量。
2、房室肥大心电图诊断。
3、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4、心律失常。
重点:
1、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各波段的测量、常用正常值。
2、各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下的心电图的阅读及分析方法。
难点:
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诊断。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