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目
现
场
踏
勘
分
析
报
告
一. 场地现状
1. 场地自然条件:四平站站前广场及步行街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四平市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呈现明显的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初春杨柳吐绿,仲夏百花盛开,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东白山余脉,山峦起伏,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中部沃野千里,地势平坦,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草场、风电场风光无限。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578.5毫米,水资源总量23.99亿立方米,境内二龙湖水域浩瀚,库容和水面是吉林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转山湖景区群山环抱,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100个天然森林公园之一。全年日照时数28.4小时,市区空气质量达到3级,全年优良天数293天,全市绿化覆盖率达36.3%。
2. 场地历史条件:四平站始建于1900年8月,新站房在2004年落成,位于吉林省南端与辽宁省的交界处。
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修建东清铁路南满洲支线时,从长春向南每隔30公里设置一站地,经范家屯、公主陵(岭)、郭家店到今四平为第五站,故俗称四平为“五站”。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7月,南满支线全线通车,沙俄将“五站”定名为“四平街站”。
四平站经历了沙俄、日伪、统治和战争的炮火洗礼,在文化大的武斗事件中整个站舍被付之一炬,历经四次站舍改建,迄今可谓沧桑百年了。
1905年,日本夺取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将梨树县四平街的道里划为“南满铁路附属地”。随着南满铁路附属地的扩大,渐渐形成了商贸中心。由于日本人全权控制“附属地”,四平街铁西一带的梨树商人常受日本人的欺凌,在“附属地”内的人们生存特别艰难,农民入市卖粮、买货,经常受到日本的打骂。
1920年,梨树县(知事)尹寿松为了发展民族经济,“不受日人之欺”,决定开辟四平街道东新市场,获得张作霖批准。新市场的建立,不仅拯救了梨树县商品市场,而且四平街开始建设,以至于今天成为吉林省第三大城市。
1921年,梨树县知事尹寿松协同铁东一些头面人物勘定,大规模“招商引资”。首先划出南北向的经路5条(既二、三、四、五、六马路),东西向的纬路13条,共48段,一段12号,每号面积三亩六分(长十八丈,宽十二丈)。划出地段后,以用布告的形式通知所有市民,以利于商户领买地号,修建房屋。但当时所修房屋为砖墙土顶的平房。
四平街来了第一个大粮商人,在二马路修建了“同和粮栈”,约有砖平房100余间,商人集资持股,建了“兴业公司”,在现在的北市场修建了平砖房若干间,租给各行各业的小门商户,如饭馆、妓馆、小旅店、说书馆、小铺商等。商号民户迁入四平街道东的日益增多,修建的面积也日益扩大。1926年,扩建到五、六马路了。
1927年天桥开通,五马路南头修建个大舞台,开辟了南市场和东市场。工商业户除粮商外,增加了杂货商、小手工业,添了些饭馆、粮栈、旅馆,又建筑了浴池。在道东南五马路设立“电灯厂股份公司”,毕赞华任经理。
商工户们修建起有些气派的大瓦房,如在道东路“天增长”油坊,修建了60余间中国旧式的大瓦房,即现今联合化工厂职工技术学校四周的老瓦房。这个油坊,是军阀吴俊升开的,经理有白玉堂、李东勋等。
1928年,开辟了七、八马路。1929年,在南二马路天主堂,修建了四平教区的主教府大楼,还有80多间洋式砖房,座落在天主教堂的对面。二、三马路之间,修建了“太和益”烧锅大院,30余间的砖平房;天主堂南“同升和”粮栈也扩大了建筑范围,盖了200多间砖平房。阚朝山在南市场修建了“大观茶园”,即现在的职工俱乐部,这是当时四平第一流的文艺活动场所。随后,阚朝山又在四、五马路之间,修建了50余间砖瓦房,即现在的路小学。马龙潭也在南市场修建100余间平房,是四平著名的“马家大院”。
道东的发展很快,日本鬼子感到有些“危机”了,认为这些商民有凌驾于租界之上的趋势,也把手伸过来,在铁东腰站的地方发放地号,招揽商民,铁东的扩建更加迅速起来。
由于尹寿松开辟道东街基,有利于商民生活,削弱了日本人对梨树经济掠夺,挽回梨树商人的利权。尹寿松调离梨树县时,商民为其建了一座“德政碑”,该碑由沈阳名儒世荣代为撰文,这块碑现藏于四平战役纪念馆。
3.场地现有景观元素分布:广场
灯柱:点缀广场,提供照明
乔木:遮挡视线,使空间层次多样化
灌木丛:增添色彩,绿色篱墙
花坛:增添色彩
大灯:主要照明工具
法制宣传栏:启示作用
商业街
花坛:美化和休息
长椅:提供休息
铺装:引导行人方向
垃圾桶、路灯等。
4.场地现状平面图
二.场地分析
1.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广场为四平火车站站前广场,其主要目的与功能是为火车旅客在等待火车的时间段内提供等待场所和休息场所,广场中心是一个占地较大的圆形平台,用瓷砖铺彻,并用瓷砖拼成一个四平市的版图,在平台四周有白色灯柱,再由中心向外扩散有诸多灌木与乔木组成的景观。
步行街为一点透视类型步行街,历史悠久。街道入口存在3个地下入口,两边店铺林立,小巷众多。地面整体由地砖铺彻而成,用路灯和垃圾桶放置在中间,达到隔离人流的作用,沿途都有长椅用来休息,乔木使空间层次多样化,调节行人的视觉疲劳。白天步行街行人络绎不绝,各种人群都可以看见,老人、小孩、学生、青年、妇女等。由于气候因素,步行街到了晚上行人将会减少,店铺关门时间也比较早,那时的步行街非常冷清,只剩下24小时营业的店铺。
2.场地优势:四平站站前广场及商业步行街位于四平市市中心,毗邻四平火车站,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车流、人流量大,周围商业体系完善
3.场地现存问题:广场设施老化:灯饰老化、样式落伍与城市新面貌不符,垃圾桶未设置分类,地面铺装破裂,基础设施不完善:广场排水部分缺失,道路口未设置红绿灯,残疾人士设施不全。
商业街入口处车辆停车位设置不合理,造成视觉遮挡,商业街店面招牌混乱,给人带来一种乱象。地下商业街入口遮挡、摆摊混乱。
商业街乱摆摊现象严重,整体商业街所存在问题就是乱。
4.人群分析:
| 行人 | 职业 | 时间 | 目的 | 发现问题 | 
| 李某 | 学生 | 10点 | 买衣服 | 地面脏乱 | 
| 张某某 | 白领 | 10点 | 买化妆品 | 交通混乱 | 
| 王某 | 退休 | 11点 | 闲逛 | 老年设施不完善 | 
| 钱某 | 妇女 | 11点 | 买生活用品 | 设施老化 | 
| 陈某 | 工人 | 12点 | 买生活用品 | 街道入口设施老化 | 
| 吴某 | 白领 | 12点 | 外出工作 | 站前广场交通混乱,影响城市形象 | 
| 赵某某 | 工人 | 12点 | 外出工作 | 站前广场道路缺少信号灯 | 
1.拟解决问题:广场部分整体改造,完善设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商业街入口道路及停车位改造,设施完善,地下街入口改造,规范摊位摆放。
2.设计思路
与城市的融合
与城市融合的很多条件在景观设计介入的时候已经确定,但是景观设计师必须从商业利用的角度再一次梳理城市与商业街的关系,并从更高的位置去看清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并从景观设计的专业范畴进行更好的目标契合。
公共生活在现场存在生发基础,从城市性格上,商业街是更适合当地人生活趣味的商业形式,因此通过与外部动线的合理交接、公园景观的引入以及停车场等功能和标识系统,满足城市各种可达方式需求的同时完成公园与商业街的使用者分流。
商业街的活性
商业街的活性其实是个综合目标和成果,景观专业必须自动自觉、自然而然也成为这一目标的一部分,基于商业建筑的构成形态,良好的动线、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建筑与景观表皮等等众多因素不能缺位。
景观表皮
生活方式与城市性格使四平本地文化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作为整个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并秉承四平城市的文化延伸,“战争文化”自然而然成为作为四平本土文化的代表,被当作表现主题巧妙置入,并密切的契合到商业建筑群。
以三点形成区域面,步行街北侧——站前广场——步行街南侧。将标志、入口、道路、绿化、设施整合形成体系,构成统一协调完善商业、休闲、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城市街区。
四.结论
整体改造围绕将四平站前广场及步行街打造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为四平市构建面向未来,开拓未来的城市新名片。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高潮,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