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5-09-24 11:16:01 责编:小OO
文档
《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作者:张维

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年第02期

        教材分析:

        《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这些课文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处理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郑振铎的《猫》这篇文章浅显易懂,讲述了自己养三只猫的经历,这平凡的小生命,见证了世态万象,寄寓了丰富的情感,包含了复杂的人性,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而且,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还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学情分析:

        教学的成败,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因此,这就必然要求老师在文本解读之前对学情有深入的分析,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认知需求。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课型,要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有小学学习语文的基础,已经初步掌握了默读及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有一定的词语积累和一定的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语文课最重要的肯定是要引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激起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猫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是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还有很多学生家里都养过猫,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学习猫的性格特点时比较容易有所感悟和体会。但在具体的写作方法,和透过文字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善待生命、同情弱小等深刻主题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藏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藏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振铎的《猫》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层次。这节课,我们将体会作者在养猫的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感悟作者将要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回顾课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三、精读课文

        (一)找“句”——学习写作方法

        1.找出描写猫的语句,体会好在哪?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2.教师巡视,全班交流。

        3.赏析“三妹常常地,取一条,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句话。

        把它改成“三妹逗她时,它好玩极了。”好不好?为什么?(细节描写)

        (二)体“情”——感受心路历程

        1.对于三次“失猫”,“我”的心情分别怎样?

        2.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难过,要比前两只难过得多?

        3. 如果你是郑振铎先生笔下的“我”或者猫,当猫就这样含冤而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对“猫”或者“我”说些什么?

        (三)探“因”——领会文章主题

        1.通过模拟法庭进行辩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假如第三只猫死后,它的伙伴觉得猫是被冤屈致死的将“我”告到法庭,你可以任选其一为其辩护。

        2.如果你是一位法官,需要你告诫文中的“我”或猫的伙伴,不让這类悲剧上演,你将怎么劝诫呢?

        3.不管三只猫是否讨人喜欢,自身性情有没有缺点,但都有一个“亡失”的悲剧结局,这是巧合吗?

        4.介绍创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四、总结全文: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我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关爱动物。

        2.面对缺乏正义的做法,不应该不闻不问,要勇于站出来制止,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3.人应该公平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言,导致伤害无辜。

        五、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误会别人或者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呢?

        六、作业:阅读推荐的作品

        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和勒以的《猫》,与课文进行对比,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在教学过程,注重写作手法的渗透,关注“词句”的品味与体会。通过这两个句子的比较,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句子该怎样准确又生动地去表达。

        在体“情”——感受心路历程这一环节中,紧扣关键词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在追问中完成了学生对字词的深层宽度上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你是郑振铎先生笔下的“我”或者猫,当猫就这样含冤而死,你的心情会怎样?想对“猫”或者“我”说些什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深化课文内涵,明白现实生活中应该待人接物,对人处事等。动物处于弱势群体,我们要关注动物,制止虐待动物。和平共处是人与自然的生存之道,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情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七中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