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唐诗与宋诗的名气
2025-09-24 11:16:01 责编:小OO
文档
TEST

2015/10/31
宋诗与唐诗的名气之比较

摘要:宋诗属于宋代文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诗歌体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后人对宋代文学的印象大多是其词的兴盛发达。那么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宋诗的名气其实并不差,然而与唐诗相比却去之甚远,其原因

关键词:宋诗 唐诗 名气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人们通常把唐诗和宋词相提并论。宋诗似乎就被不自觉地轻视了,以至于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及唐诗与宋词。但是宋诗是在唐诗之后,多多少少会继承一些唐诗的遗风,比如宋代初期有一些“晚唐体”诗人。所以说宋诗不如唐诗有名一定有着文学层面、社会层面等多方面的理由。

    首先,从最浅显的层次入手。一个事物的名气往往要先看它是否占据主流地位。唐代是一个诗歌王国,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按新编《全宋诗》收录,共11万多诗人、20多万首诗作。此处可以看出宋诗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唐诗,但是仅凭数量是不能代表一个事物的主流的。唐代的诗占据着文学的主流地位,唐代的词、散文、传奇等虽有发展,但都远不如唐诗的兴盛。而宋代词的发展壮大前所未有地冲击了宋诗的地位。宋词在发展伊始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所以,词的发展革新促使其逐渐取代诗的地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唐诗是一个朝代的文学主流形式,而宋诗虽然数量庞大,却次于宋词,不能称其为宋代的文学主流形式。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宋诗不如唐诗有名的最浅显的原因之一。

    除了外在的形式之外,任何一张文学体裁的名气和地位必然与之内在的内容与其所反映的文学精神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就要谈一谈唐诗与宋诗在内容及其感情精神层面的区别。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性(形象思维)却比较难于捕捉。比如唐代咏梅诗较少,有点名气的如李商隐的《忆梅》: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再来看宋代的咏梅诗,如王安石的《咏梅》: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或者林逋的《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王安石的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尽管在思想上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两首诗也有共同点,他们都是为始于梅花,终于梅花,而其中所包含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则是需要读者仔细品味,思索其中的理趣或者某种人生态度。但再看李商隐的诗,很显然梅花只是诗中的存在物的一部分,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后来则借梅花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所以说,唐诗更注重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而宋诗则更注重说理,或者像后人所说的以文为诗。那么为什么以文为诗要逊于言情抒情之诗呢?首先,文学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便是为人提供一种审美意识和抒情方式。越是接近生活接近人们内心的感情的文学越是收到人们的青睐。平凡人很难有宋代诗人那种敏思苦想的习惯,以及追求理趣的志向。而通常都会有对自己生活的体验。这就是文学上的重要问题“共鸣”。

    下面专门来谈一谈“共鸣”的问题。唐诗注重抒情,从日常生活出发,言人之常情。这样就能使唐诗的抒情性增强,容易产生文学共鸣的情感。比如上面所举例子,人们读到李商隐的《忆梅》,很容易在留滞异乡时与诗人产生共同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升华内心的体验。而读林逋或者王安石的《咏梅》,就会产生一种首先是需要思考而非与诗人共情的状态。因为他们之所以咏梅是想说明一种人生态度或者哲学理趣,这些东西相比于抒情的感性特点,过于理性,很难达到使后人与之共鸣的状态。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重视生活感受的直接抒发和描写,显得浑厚博大;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以方学为诗”比较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

    最后,还想讨论一个外在原因。那就是政治与外交的影响。唐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圈可点。文功武治,经济发达,文化灿烂,人才济济。定南越,通西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唐诗的璀璨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唐朝的繁荣昌盛在唐诗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唐诗对外的影响也很甚远,当时亚洲不少国家诸如日本排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文化等。在日本的名著《源氏物语》中就大量引用了白居易等唐朝诗人的诗句。足以见得唐诗深远的影响。而宋诗对外的影响不及唐诗,宋朝与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时,宋诗对他们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很有。

    虽然宋诗不如唐诗有名,但宋诗尤其独特的魅力与优势。我们在看待一种文学的地位时,多从大众观点来探讨,然而文学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宋诗在说理说趣方面有着其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价值。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