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8分 , )
1. 与“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中“故”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人。
B.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会枯菱?
C.事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你没有讲清楚呀。
D.如果你再意捣乱的话,我就不客气了!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与之俱学 通国之善弈者也
C.弗若之矣 思援弓缴而射之
3. 一年有几个季节( )
A.1个 个 个 个 【考点】
4. 选择加横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_______( )
A.善弈者也 与人为善 专心致志 致敬
C.人与自然 与之俱学
5. “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中“因”的意思是( )
A.原因 于是 凭借;依据
6.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是“去,到”的是( )
A.惊弓之鸟 鸭有局促不安之相
C.所过之处,枝折花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
7.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南辕________北辙________
①车轮轧出的痕迹 ②车前部用于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2)亡________羊补牢________
①死亡 ②牢固 ③丢失 ④养牲畜的圈
(3)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________
①坚固,和“软”相对 ②坚决或执拗地(做某事)
8. 掌握重点词语
(一)一词多义
仅:仅如银线________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________
观: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势:势极雄豪________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
能:以此夸能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
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腾身百变________
(二)词类活用
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 披发文身________
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________。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45分 , )
9. 自护其短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
而:________ 啖:________ 去:________ 欲: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
B.曰:“啖菱须去壳。”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于我哉
(3)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
(________)曰:“我非不知。并壳者,(________)欲以(________)去热也。”
(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唯戎不动。人问,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信然。
(1)“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取之,戎不动”中带点词语“折枝”的意思是________,“竞走”的意思是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三个“之”意思分别是:第一个“之”是指________,第二个“之”是指________,第三个“之”是指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从回答的话中可以体会到王戎是个怎样的人?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1)从上文中找出与加点词意思相关的单音词。
(1)呼河伯妇来,视其好 (反义词:________)
(2)豹视之,谓三老 (近义词:________)
(2)填空。
“豹视之”的“之”指________,“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一句中的“之”指________。西门豹巧妙地处死巫婆,用的是________法。
参与试题解析
小学语文一词多义专项训练卷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6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8分 )
1.
【答案】
B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意思辨析的能力,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理解具体词的意思。
【解答】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这句话中“故”的意思是“原因”。
A.故友:老朋友。“故”的意思是“老的”。
B.无缘无故中“故”的意思是“原因”。与原句意思相同。“
C.故事中的“故”的意思是“过去的”。
D.故意中”故“的意思是“故意”。
2.
【答案】
B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多义字的理解,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作答。A选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B选项中的“之”是助词,相当于”的”;C选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鸿鹄;D选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指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所以本题选B。
3.
【答案】
B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考查了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在理解具体语义或词义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辨析。
【解答】
A.意思不同。善弈者也:出自《学弈》,意思是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善于。与人为善:指赞成人学好。现指善意帮助人。善,好事。
B.意思不同。专心致志:出自《学弈》,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极,尽。致敬:表示敬意。致,表示,表达。
C.意思相同。人与自然:人和大自然。与,和,同。与之俱学:自《学弈》,意思是和他一起学习下棋。与,和,同。
5.
【答案】
B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因释其耒而守株”意思是: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因”,于是,就。
6.
【答案】
D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考查了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在理解具体语义或词义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辨析。
【解答】
A.惊弓之鸟:受到弓声惊吓的鸟。之,的。
B.鸭有局促不安之相:鸭子有局促不安的样子。之,的。
C.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所经过的地方,枝折花落。之,的。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去。之,到,去。
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6分 )
7.
【答案】
②,①
③,④
②
【考点】
一词多义
寓言两则
【解析】
这道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根据语境判断词语的含义,要求对课文非常熟悉,注意古今异义词“亡”“牢”的翻译。
【解答】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辕,车前部用于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硬”偏要,执拗地做。
8.
【答案】
几乎,将近,只,只是,壮观,观赏,气势,阵势,能力,能够,腾起,,翻腾,动词活用作名词,景象.,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骑,动词作名词,马
【考点】
一词多义
观潮
【解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解答】
(一)仅如银线:就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仅,几乎,将近.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有敌人的战船被火烧毁.仅,只,只是.
天下之伟观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观,壮观.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观,观赏.
势极雄豪:来势极其雄伟豪壮.势,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水军的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势:阵势.
以此夸能:用这种方式来夸耀自己的能力.能,能力.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能,能够.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变出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腾,腾起.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腾:翻腾.
(二)天下之伟观也:天下最雄伟壮观的.观,动词活用作名词,景象.
披发文身:头发披散,身刺花纹.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同时水面上还有乘马、挥旗 、举、舞刀的人.骑,动词作名词,马.标,名词作动词,举着.
三、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15 分 ,共计45分 )
9.
【答案】
(1)表修饰关系,不译吃去掉想
C
(3)北人我姜壳
(4)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遇到不知道的事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考点】
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
,大部分情况下所考的加点字词句意思,都会考查对于课内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能力。
北人生而不识姜者:有个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而”表修饰关系,不译。
席上啖姜:在酒席上吃菱角。“啖”是吃的意思。
啖姜须去壳:吃菱角需要去壳。“去”是去掉的意思。
欲以去热也:想要用来清热。“欲”是想的意思。
(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再找到加点字所在的关键句,品析句子
A选项“仕”的意思都是:做官、当官。
B选项“或”的意思都是:有人。
C选项“何地不有”的“有”意思是:存在,“何有于我哉”的“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可译为“有哪一样”。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点句子的理解能力。根据平日所积累的重点字词的意思,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结合上下文意思,理解
句子想表达的含义。
完成此题须梳理整句的意思,“我非不知“紧承”其人自护其短”,由此可知该处主语仍是“其人”即北方人。
谁“欲以去热也”?通读全句可知是“其人”,在此处可译为“我”,“欲以“什么“去热”,由上文中对不去姜壳的讲述,可知是以姜壳去
热。所以该句补全省略成分之后即为“(我)欲以(姜壳)去热也”。
(4)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抓住要点。
菱角本在水中生长,而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这是因为他不懂装懂,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联系实际总结出深刻道理
,如: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遇到不知道的事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要不懂装懂。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0.
【答案】
(1)压弯树枝争着跑过去只有
(2)李子王戎李子
(3)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考点】
一词多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
意平时的积累和课内的字词记忆。
折枝:压弯树枝。
竟走:争相地跑过去。竟:争逐,走:跑。
唯:只有。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一词多义是
“单义词”的对称。一词多义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
意义。
结合句子“诸儿竟走取之”可知第一个“之”指的是李子。该句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
结合句子“唯戎不动”“人问之”可知第二个“之”是指王戎。该句意思是: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结合句子“取之,信然”可知第三个“之”是指李子。该句意思是:摘来李子一尝,的确如此。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那棵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这么多果实,推断出那是一棵苦李树,李子抢来无用。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遇事从容冷静、善于
思考、思维周密、机智聪慧的小孩。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11.
【答案】
(1)好视
(2)河伯妇大巫妪将计就计
【考点】
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字的反义词、近义词。要求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单音词。
“丑”的反义词是“美”,文章没有“美”,即可用“美”的近义词“好”。
“顾”的意思是看,“视”也是看的意思。
(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豹视之”的前两句可知,“之”指的是“河伯妇”;从“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
河中“中可知这个“之”指“大巫妪”;阅读文章可知,西门豹利用大巫妪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大巫妪,这个方法就是“将计就计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