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怎样让文言文课堂充满乐趣最新稿
2025-09-24 11:10:27 责编:小OO
文档
怎样让文言文课堂充满乐趣

咸安区何功伟中学  李靖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其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可忽视。再之其与现代汉语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难免理解起来会有障碍,因而成了难题。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怎样让文言文课堂充满乐趣,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巧导入、精板书、会提问、善迁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巧导入  精板书  会提问  善迁移

时至今日,让中学生学好文言文并非易事,更何况文言文教学本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一来文言文读起来艰涩难懂,有时候甚至是诘屈聱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使之望而生畏;二来文言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课堂上总是围绕文言词语的理解及句子翻译进行教学,缺少趣味性。因此,如何让学生乐学文言文、学好文言文就成了语文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积极性,让文言文的课堂充满亮点和乐趣。

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以下四点至关重要。下面我将结合文言文教学中的若干案例谈谈浅见。

一、巧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一堂课成功与否,导语设计很重要。精彩的开场白立即就能轻而易举地抓住学生的心,让其心随你而动。巧妙的导入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积极地迅速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一)以成语、俗语导入课文。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是如此导入的:“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时,我们往往说这个人是‘妙手回春’、‘华佗再世’(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其实远在华佗之前,我国就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人,他就是扁鹊,他只要看你一眼,就知道你的病在哪儿,病到什么程度。真是了不起!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跟着扁鹊一起去给蔡桓公看看病,你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这个导语设计先从学生所熟知的夸赞医生医术高明的词语说起,然后根据初中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神医扁鹊,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

(二)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出师表》为例,与三国相关的故事和人物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先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三国故事(如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从而促使这些经验自然地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三国人物的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轻松许多。

二、会提问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与教师的提问密切相关。有问题的课堂才是有趣味的课堂,问题的各个击破会让学生收获巨大的成就感,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学会提问。问题问得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是否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想说话、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提问才是好的提问。

    (一)在《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  你从文题中捕获了哪些信息?(人物:扁鹊与蔡桓公  事件:扁鹊拜见蔡桓公)

2、  这两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医生与病人)

3、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扁鹊为蔡桓公治病,但蔡桓公不听劝告,不接受治疗,最终病死)

4、  你从他们的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如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要防微杜渐等)

(二)以《愚公移山》为例,我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  你从文题中捕获了哪些信息?(人物:愚公  事件:移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山高大,年老力衰;人少力微;工具简陋;路途遥远;智叟的嘲笑等)

5、愚公移山的结果是什么?(“自此,汉之南,山之阴,无垄断焉”)

6、你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出什么启示?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如做事要锲而不舍,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等)

在这两课的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从而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问题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一环套一环。前面若干问题很简单,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即可知晓答案。而最后一问则需学生加以进一步的思考之后作答,答案不要求统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一堂课上教师问得好,学生答得妙,必将让这堂课增色不少。

三、精板书

板书即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任何学科都少不了板书。它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以简明扼要的书面语言诉诸视觉,用来弥补口头讲述的不足,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板书必不可少,别看板书字少,但是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精当的板书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课下的复习巩固。

根据《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发生的主要事件,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故事情节扁鹊一见蔡桓公扁鹊二见蔡桓公扁鹊三见蔡桓公扁鹊四见蔡桓公
诊断的病情疾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
桓侯的反应寡人无疾不应,又不悦又不应,又不悦故使人问之
     这个板书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一目了然。既清晰地点明了主要人物:扁鹊与蔡桓公;又再现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扁鹊四见蔡桓公,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此外,这个板书还显示了桓侯病情由轻而重的变化,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桓侯已病入膏肓,暗示了“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

四、善迁移

善迁移其实就是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对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迁移。众人皆知,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仅仅只是一个例子而已,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课本,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文本走向学生实际生活。这样既符合大语文的观念,又能让学生回归生活。

(一)从课堂世界向现实生活的迁移。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主旨时,我不经意间想起了学生平日里的表现,就想到引领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日常表现,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想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与他们的关系就好比是扁鹊与蔡桓公。只是他们的“病”并非真病也,而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还有自身的缺点及平时犯下的错误等。蔡桓公有病不治,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倘若学生有坏习惯、缺点或错误不及时改正,亦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整个人生。话说到此,学生频频点头称是。这样的迁移让学生既领悟了主旨,又读懂了生活。文本从生活中来,自然而然要再回到生活中去,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其源于生活的真实。

(二)从课内文言文向课外文言文的迁移。我们不是为学一篇文言文而学文言文,学一篇是为了学习更多的文言文。在每一篇文言文当中,都有很多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值得我们积累。比如说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等)等文言现象都应在学完之后进行系统地、及时地归纳,以便于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时能够得心应手,这就真正实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这样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

    总而言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做到巧导入、会提问、精板书、善迁移很重要。其实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做到这四点,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文言文的课堂也将充满乐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