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力资源行业市场分析
2025-09-24 11:09:53 责编:小OO
文档
人力资源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近年来,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继续低速运行的可能性较大,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与此同时,贸易、新技术竞争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高盛最新报告《全球经济与市场展望》中预测,中国未来25年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每年将下降0.47%,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中国要以人才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由市场经济时代向资本经济时代迈进,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

 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工业4.0 等新经济以及云、大数据等新技术也在深刻影响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在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跟上时代趋势,进行变革与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在互联网思维的冲击下,组织的边界正在消失。组织创新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扁平化的网状价值结构取代了以往科层制的垂直层级结构,个人与组织不再是简单的依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雇佣者”,组织应该积极挖掘每一位员工的潜力,发挥他们的才能,营造积极向上、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更应该用“数据说话”,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将人力资源的行为特征以数据化的形式呈现,如大数据绩效管理平台,基于大数据的人均效能分析系统,基于大数据的人才招聘与人岗匹配等。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意味着不仅是在某个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上提供工具,而是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都实现互联网化,给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及企业三方都带来实质性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招聘、人才管理、绩效考核、组织文化构建等都需要顺应变化重新思考和架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聚焦在核心价值,最大程度地开发人才价值、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和工作热情,打造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效率的新型组织,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展现自身价值。

 共享经济、互联网+、云、大数据、人口红利……这个时代充满了各种变数,企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向更广、更深拓展,技术上的创新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正在引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个高度不确定、以性创新见长的时代,人才被视为组织重要的资本。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能准确预知企业的未来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成功一定与人才密切关联。对于企业而言,除了抢夺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管理人才的能力。为了实现高业绩与企业发展的目标,我们会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对人才进行有效激励与管理。

德勤《2016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发现,为应对数字化技术、商业模式和劳动力人口的急速变化,92%的商业和人力资源领导者已经确定要重构其组织,以满足全球业务发展的需求。未来,以特定任务为目标的工作团队将成为企业组织的常态结构,组织结构比以往更加具有柔性和灵活性。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深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连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大挑战,我们会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全局性地进行人力资源战略配置,为企业创造独特的人力资本优势。

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内人力资源市场的情况,分析市场的现状如下:

一、劳动争议成为企业最迫切解决的人力资源问题;

《劳动合同法》生效实施多年以来,劳动争议纠纷出现了从案件数量大爆发到高位运行的态势,劳动争议案件已经成为占民事案件数量比例较高的一类案件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就河北省为例,数据显示的现状是:

1)争议案件所涉及行业分布

根据检索到的数据,我们分别统计出了劳动争议案件在各行业中的占比。劳动争议案件的行业分布极为不均,争议多发行业前五位依次为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这显然与河北省特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有关。河北省一直以制造业为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拥有国家确定的13个煤炭基地之一冀中煤炭基地,大量的用工规模是引起大量劳动争议案件的最主要因素。而建筑业,又因其极不规范的用工模式及较高的工伤风险程度,一直以来就是劳动争议的重灾区。

除此之外,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等国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用工过程中发生的劳动争议数量也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这些行业的案件数量占据了2014年河北省劳动争议案件总量的约7%。在“后《后劳动合同法》”时代,面对法律意识逐渐增加的劳动者,这些用人单位应摒弃自身角色的优越感,在积极解决遗留问题的同时,针对合同制劳动用工给予相当的重视。

2)争议案件所涉及审理程序

在所涉2453份裁判文书中,一审案件1561件、二审案件823件、重审案件43件、再审案件26件。可见,在劳动争议领域,员工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仲裁程序一直持续到二审甚至再审的情况屡见不鲜,案件的审理难度逐渐加大。

 

从劳动争议案件仲裁、诉讼程序图可知,一起劳动争议纠纷,仲裁程序期限为60天,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审限分别为6个月和3个月,此后还可能启动重审、再审和执行程序。总之,在当事人穷尽法律救济程序的情况下,一起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程序最长可耗时近3年。这也再次提醒了所有用人单位在用工时需要更为谨慎,否则一旦出现劳动争议,很可能陷入长期诉讼,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

3)案件所涉及争议类型

律师随机选取了省会石家庄市的劳动争议案件,并对其全部案件的争议具体类型作了进一步分析。

 

 我们发现,河北省的劳动争议案件如今已呈现出纠纷类型多样化趋势,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也有其较为明显的地点。从图示中不难看出,争议的重灾区体现在:经济补偿金、支付工资、社会保险、二倍工资、加班∕年休假工资及劳动关系认定上。

二、劳动法的普及程度和雇佣双方的法律意识的变化,纠纷案件随之变化;

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检索,我们分别从用人单位层面、劳动者层面、司法层面、立法层面、行政执法层面来分析案件发生的成因:

1)企业用人单位层面

首先,企业经营者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劳动者保饭碗、求保障、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矛盾,使得资方与劳动者处于利益冲突的两端。这种利益冲突便通过劳动关系确认、工资报酬、社会保障等纠纷形式体现出来。

其次,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经营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落伍、和谐用工氛围缺失,导致劳资关系紧张,企业内部疏导、调处机制也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2)从劳动者层面

 首先,劳动者权利意识的觉醒,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导致了劳动争议案件多发。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劳动者不再一味忍让,而是选择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

 其次,仲裁、诉讼的费用大幅降低,劳动者维权的成本下降,进一步促进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多发。劳动争议仲裁已经取消收费,提起民事诉讼,诉讼费均为十元。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再不会由于经济困难而放弃维权机会。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滥诉现象的产生,只要是法律法规中提及的项目,劳动者不管是否与自己的情况相符,均提出相应的赔偿请求,导致司法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再次,因劳动争议皆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关系,往往一名员工带头,串联与其有相似情况的其他员工共同进行维权,调解工作极难开展;另一方面,涉及同一问题的员工,其中两三人在案件中胜诉的辐射作用也相当强大,往往会带动本企业五个、十个,甚至上百个员工陆续或共同起诉,给企业带来极大危机。

3)从立法层面

《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致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原有的利益格局与力量对比产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的正式颁行,在实体方面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为周全的保护,这也是用人单位败诉率极高的主要原因。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实施,也在降低仲裁、诉讼成本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途径,明晰了相应操作规程,方便劳动者以更简便、更经济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在立法对劳动者保护力度逐渐加大的背景下,劳动者对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期望值升高,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很多劳动者也如愿以偿,这样就产生了示范效应,于是更多的劳动者纷纷效仿,导致了大量劳动争议纠纷如潮般地进入仲裁及诉讼领域。

4)从司法层面

现行的法律尚不完善,劳动立法虽已有了较大突破,但仍存在一些漏洞,可以适用的法律依据相对繁杂,甚至相互之间还存在冲突,导致仲裁机构和在相同问题上的认识不一致,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导致当事人对两个部门的处理结果均存有疑虑,判决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敦促当事人服判息诉的工作难以开展,甚至还有不少当事人穷尽民事救济途径后又提起行政诉讼。

5)从行政执法层面

一方面,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通过法律咨询、信访接待、法律援助等手段,大大拓宽了劳动者寻求法律救济的渠道;另一方面,部分劳动监察等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使得部分存在管理漏洞和瑕疵的企业依旧逍遥法外,这些企业认识不到其行为的危害性,权益受到侵害的员工不得不通过仲裁诉讼维权,导致大量劳动争议案件的出现。

三、企业员工的资料真实性和能力评估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面对劳动用工风险的防范对策和减少争议案件的情况,我们有相应的对策;

企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这双方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双方!但是,如今状态下的市场现状情况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不能从源头来保证双方的适配程度!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从法律层面和管理层面等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1)法律培训学习常规化

 首先,对企业法务专员的劳动法业务培训常规化。一些企业的法务可能在其他领域非常专业,但常常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感觉力不从心。劳动领域法律规定非常庞杂,且几乎每年都有更迭,甚至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冲突,没有持续性的关注及实战经验的积累,很难娴熟驾驭劳动争议案件。

其次,对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常规化。基础的法律培训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劳动争议预警和预判能力。企业内心应有一个警戒线,当发现有一些员工有争议苗头的时候,应首先启用企业文化、人文管理等看似概念化但实则非常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当争议越到警戒线的时候,企业应切换到法律的思维上来,要清楚地知道争议即将发生且应如何应对。定期对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进行法律培训,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摸清引发劳动争议的风险点所在、关注可能引发争议涉及的员工、树立正确的证据意识、吃透解决争议的法律规定。如此,才能将争议化解工作贯穿至发生的始末,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损失。

2)制定符合公司的管理模式

这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纠纷产生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帮助企业更新观念,通过法律知识的培训,让企业从而迅速树立《劳动合同法》所倡导的新型用工理念,为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给企业提供完善的制度建立,并对企业进行合规性审查服务。例如,薪酬管理制度,很多企业做的非常笼统,而真正有效的薪酬制度,需要配套工龄工资管理制度、年终奖金管理制度、提成奖金管理制度等,相互间形成配套且能够相互协调的整套制度。另外,很多公司的规章制度会出现与《劳动合同法》或其他相关法律强制性规定相互严重冲突和矛盾的地方,用这种错误的规定来规制相关的劳动者是无效的,而此种错误就需要专业的人员定期对制度进行全面梳理

3)建立企业和员工的征信体系和统一的衡量标准

平台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服务模块的同时也建立相应的征信标准,企业用人可以通过员工的综合评价表里了解相应的信息,从而更加快速准确的匹配职位,为招聘到更优质的人才提供很大帮助;员工也可以通过平台来寻找符合自己能力的相关职位,少走很多弯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利用大数据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提供一个高端、理性、极具前瞻性的平台,利用大数据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互联网思维,用全新的视角进行再思考与转型,以及如何从大趋势、大数据、前沿理论中洞察先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供给未来中国及全球市场人才管理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实现通过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助推中国企业快速发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