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2025-09-24 11:10:04 责编:小OO
文档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THE TRADITIONAL CRAFTS OF PORCELAIN MAKING IN JINGDEZHEN

一点说明

(代前言)

白明

 严格算起来,读者们看到的这本书从最初的设想到完成已有7年的历程。最初,由于教学的原因,每年3月份均带毕业生赴景德镇实习,为了让没有去景德镇的同学们了解景德镇独特的制瓷技艺,我从不同的工艺和环节中拍了一些照片和幻灯片,在课堂上为同学们进行讲解。1996年由路甫祥先生任主编、杨永善先生任分卷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系列丛书之《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中“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一节交由我编写,说实在的,当时对用陈述性语言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做一番研究的兴趣并不大。但随着自己在景德镇创作青瓷和青花瓷实践的不断深入,对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进一步的研究才发现,各种不同工艺步骤在看似简单和普通之中蕴含着相当多的合理性和惟一性,可谓博大精深。如果纯粹用文字性的叙述想整体表现其工艺流程,会存在相当多的局限性。

 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景德镇的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就土之外,基本上是这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景德镇的瓷器作为全世界陶瓷文化中极其辉煌的篇章,其形成的审美经典已成为全世界共同接受的珍贵遗产和标准。但lO00多年来,景德镇的制瓷技艺一直在世人的面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外国人自不必说,中国人也未必就有多么的了解。从古到今,有关景德镇制瓷技艺的传说、文字记载和版画图解虽说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不够全面和详细。况且,作为一种技艺的过程,用文字叙述总是有隔靴搔痒之感,毕竟没有图片的“陈述”来得直接和明了。

 年1月至6月我赴美国短暂地工作和讲学,在半年的时间里,穿梭于太平洋东西两岸的十几个重要城市,在我的讲学中,除了我自己的作品介绍和示范外,我还有一个幻灯片讲座的保留项目,就是介绍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大约100张幻灯片粗略地反映了这个名闻天下的千年古镇的神奇技艺。而所有听了我讲座的美国艺术家所表现出的对景德镇的崇敬心情和浓厚兴趣,让我充满了自豪感。他们不断地询问我,类似我这些图片一样介绍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书能否买到,我告诉他们,给我一年的时间,可以购买我写的这本书……回国后,我觉得有必要尽快将这本书印出来,因为我手头的资料已很丰富:反转片、照片、绘图等近2000张,考虑到图片的优势,我与出版社的几位责编朋友经多次商量后决定以图解的方式将这本书推出来,以满足国内外陶艺界同行对景德镇制瓷工艺了解的迫切愿望。

 对如何编排此书的内容,需做如下说明:

 一、全部采用自主拍摄的反转片及照片,并均为现场操作过程中的真实环节,在图片的美感与真实性产生矛盾的情况下,舍弃美感而追求真实,如田野考察,注重文献的史料意义。由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片子的明暗及背景环境的某些不足之处,但绝对的真实性成为本书的“生命”支撑。

 二、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工艺过程做重点介绍,如淘泥、拉坯、修坯、彩绘等过程,因为这些是景德镇制瓷技艺中的精华所在。而像印坯、注浆、制釉等环节,由于具有普遍性,且图解的意义也不大,故从简。

 三、所有的图片除本人示范的部分由责编之一李一意先生拍摄之外,均为作者本人拍摄,历时近7年。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一些图片里环境的变化中看出来,同一个工艺操作过程,场地却不一样;同一个场地,背景也有所不同。之所以保持这种变化,而不重拍,就是想给读者们一个真实的时间过程。不同的作坊条件却是使用同一种技术,甚至连手法都是一样,而这些细节是可以让人们从中体味出一些属于景德镇特有的一种“味道”和“气息”,由此也可以看出景德镇制瓷技艺中严格的g币承关系。

 四、图解的方式也是为了更便于非专业人员的阅读。文字的叙述性具有增加思考的深度和挖掘精神与文化层面的优势,但有时在描述操作过程的细节时又会遇到说不透或“化简为繁”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为了尽可能使用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在1999年我与江西美术出版社签订此书的合约时,我手头已经拥有近千张反转片,那是近5年的调查积累,原以为会很快完稿,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总觉得有相当多的环节留有缺憾或不够到位,只好就所缺图片再次赴景德镇拍摄。寻、找朋友、进山区、入作坊,而拍摄又不总是随人心意,天公有时也不作美。2000年和2001年夏天是我最辛苦的时候,共往返景德镇6次,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补拍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对一些不轻易示人的传统技艺也有了完整性的记录。这些图片本身的说服力使许多文字显得苍白无力,因而用图解的方式成了最好的一种选择。

 五、这本书的相当一部分读者将是外国陶艺家、陶艺爱好者和关心工艺文化和旅游的外国人士,为了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瓷都的独特魅力,我用简单的文字对每张图片进行了注解,对一些特别需要说明的地方加以分析,使简单的图解具有不简单的内容。由于自己在景德镇制作陶艺已有12年的历史,系统收集研究工艺过程的资料也有7年的时间,不仅使选择的工艺环节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而且更能切入和显示制瓷过程中的关键角度和部位,使图片拥有更强的针对性、学术性。

 六、此书中已用的600余张图片,是在7年来所拍的近2000张片子中挑选出来的,在相同的工艺和环境中,精选最有说服力的图片。600余张的片子也是充分考虑了在能说清问题的前提下,照顾到开本、容量和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后确定下来的。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希望此书能成为读者手中值得珍藏的书籍之一。

 在此,我要感谢江西美术出版社,在1999年签合约的时候,社领导们就确定此书为出版社的重点书籍,并由三位得力编辑李一意、张叠峰、汤华担任责编,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在编排和体例上也充分考虑我的建议。严格、高效及对印刷的重视让我在与他们交流、交往之间充满愉悦和放心,这也是我乐意与他们长期合作的主要原因。还要感谢毛增印先生,他为此书的翻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感动。

 我还要感谢我在景德镇的许多同行和朋友及无数技艺熟练的陶工们,没有他们充满奉献精神的帮助和合作,就不可能产生书中这些精彩的图片。

 我更要感谢景德镇这座伟大的城市,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当代的陶艺家们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群体,与现代陶艺发达的美、日等国艺术家平等对话,是来源于创造灿烂陶瓷文化的真正主角——景德镇的贡献。各国陶艺家和文化人在谈到陶瓷艺术时都无不表示出对中国的神往和敬慕,景德镇也由此成了世界陶艺家们心目中的“圣地”。将这个让我们引为骄傲的城市和造就这个城市的特殊而神奇的制瓷技艺全面、系统地介绍给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外国的陶艺家同行,是我——一个传统陶瓷大国盛名下的受益者心中的愿望和理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这个古老城镇的技术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并倾听来自这些纯朴陶工们心底的欢歌。

 谨以此书献给这座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城市——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 

Jingdeyhen, Capital of Porcelain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江西、安徽两省交界处,与浙江省相邻。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龙虎山、三清山、黄山、九华山环绕四周,鄱阳湖、千岛湖左右辉映。全境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景德镇东北、西北多山,东南部多丘陵、平原,地势有东北朝西南倾斜而下。

景德镇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7℃,无霜期平均285天,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温室的气候极适宜各种农作物和草木植物的生长,自然植被茂盛,尤其盛产松木、杉木和毛竹,所产茶叶也极为有名。而最为重要的是,景德镇所处山区地下富含瓷石、高岭土等优质制瓷原料,且储量巨大。境内主要河流以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为主,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并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直通东海。景德镇境内的三条支流——东河、南河、西河也于不同地点共同汇入长江,且支流流经之处多为制瓷原料和燃料的重要产地。在古代陆路交通不畅的情况下,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路运输对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期到了重要的作用。景德镇因主要位于昌江之南,古称“昌南镇”。据称,(中国)的英文单词就是源于“昌南”两字的音译。宋代景德年间,“昌南征”更名为景德镇,并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精美瓷器著称于世,成为名闻天下的“瓷都”。

 

 1.清代唐英《陶冶图说》中的插图和文字

2~5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的插图

2~5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的插图

①∽③用木棍拨动陶车转动,转速快慢视器物大小而调整

④将泥团摔搭在陶车转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包紧,称作“把正”

渣胎碗的印模、修坯、打箍工艺 

该章节更多的内容  渣胎碗是景德镇陶瓷成型过程中少有的一次拉坯基本到位、修坯较少的品类之一。由于初坯栽在料板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变型,且手工拉坯难保件件符合规范,故需在一定规格标准的模子上印坯定型。印坯模范一般以山土制作,经烧结而成,有一定的吸水性和坚实度,其形状与需定型的碗内形状一致。

  1.将碗反扣在印坯模范上定位,以木板拍打坯底,使之禁固,然后用双手拍打坯体外壁,边拍边转动,使整个坯体内外形与模型完全吻合 

渣胎碗的印模、修坯、打箍工艺

② 用手抓紧碗足的泥将碗提起

③ 古窑制碗修坯车间

④ 用木棍拨动转轮 

⑤ 将已干的碗坯用补水笔在外侧刷水,以利修坯 

⑥ 在修坯座上将碗打正 

渣胎碗的印模、修坯、打箍工艺 

⑦⑧ 使专用修碗工具修坯

⑨ 用青花色打箍

⑩ 已画好待烧的民间传统“稻草纹”渣胎碗

揉泥、拉坯工艺

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揉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景德镇大都采用此方式。搂泥操作一般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操作是与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者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

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均比其他黏土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从在哪个部位分段,可以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

拉坯饼 BISCUIT BAT

方板 SQUARE BOARD

揉泥

①~⑤揉泥工艺。每团泥量均需一致

①~⑤揉泥工艺。每团泥量均需一致

拉制直型杯

① 将揉好的泥团用力摔搭在拉坯饼,并把正。然后缓缓向上捧起,使之在拉坯饼中心竖起变得细长。在用手掌徐徐向下压,又使泥柱变成粗短扁平状。如此反复数次揉炼,以消除因摔搭而产生的泥团内应力或细裂纹,也可使揉泥时留下的少数气孔在反复拨高压下过程中得到释放 

②③ 拉制直形茶杯

②③ 拉制直形茶杯

④⑤ 在旋转中用手指将坯体与余泥捏断取下

④⑤ 在旋转中用手指将坯体与余泥捏断取下

拉制瓶型

①~⑤ 拉制瓶型。将泥把正拨高,开口先拉成柱状,再处理成所需的瓶形,最后用直尺或形板将外形修理的更加流畅、光滑

①~⑤ 拉制瓶型。将泥把正拨高,开口先拉成柱状,再处理成所需的瓶形,最后用直尺或形板将外形修理的更加流畅、光滑

拉制开口大钵之一

http://www.artcn.net/ca/bookbaimjdzzcgy/JDZ00334.htm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