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2025-09-24 11:07:47 责编:小OO
文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踵:到,走到。②缪:通“谬”,错误,荒谬。

(1)给下列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________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________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    

【答案】 (1)D;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分析】(1)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朋友来拜访他;过:拜访。

 故选:D;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暴:暴露。

 故选:A。

 (2)①句中重点词语有:“固”,本来;“窃”,偷。句意为: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知”,了解;“缪”,错误;“罪”,过错。句意为: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3)第一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中可知,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第二问: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结合“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这句话,我们围绕着“当误解别人时,我们要在了解事情的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等方面来评价即可。

 故答案为:(1)①D;②A。

 (2)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3)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 国 有 人 忧 天 地 崩 坠 身 亡 所 寄 废 寝 食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  , 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  , 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日/吾日三省吾身                                             B. 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

C. 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                                         D.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1)C

(2)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日:天。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贵:可贵。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贵:富贵。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顾:回头看。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顾:回头看。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故:原来的,旧的。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故:原因,缘故。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俯而读仰而思”的意思是: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这是我读书的两种姿势,所以在“读”后停顿。“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所以在“得”后停顿。故句子划为: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篇文章通过主旨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告诉我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文章中的话就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故答案为:⑴C;

 ⑵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而 弗 得/ 辄 起 绕 室 以 旋。

 ⑶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注意结合重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 (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故答案为:⑴① 同“否” ;② 拉、牵拉 ;③ 回头看

 ⑵ 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①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猪被杀后,屠户在猪脚下割开皮吹气,便于去其皮毛。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④股直不能屈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自之以归。

(3)【乙】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中开头写屠夫处境的句子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夫怎样的特点?    

【答案】 (1)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

(2)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3)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弛”这里是解除,放下的意思,“洞”这里属于此类活用,名词活用于动词,打洞。“顾”这里是顾虑、考虑的意思。“股”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大腿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径:径直;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遂:于是,就。负:背;以:连词。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3)根据【甲】文中“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的句子,可知这句话应为: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4)结合两文内容分析,最开始【甲】文中的屠户的做法是投以骨,【乙】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奔入伏焉 ,【甲】文中屠户最后抓住时机勇敢地杀死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捉住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据此可知两文中屠户的特点是: 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故答案为:⑴解除,卸下;打洞;顾念,考虑;大腿

 ⑵ 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⑶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⑷ 先怯懦,后机智勇敢。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句子即可。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据此再概括答题。

【附参考译文】

    【乙】一个屠夫傍晚走路,被狼追赶。道路旁有农夫夜耕时留下的临时草棚,(屠夫)跑进去趴在里面。狼从草苫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捉住狼爪,让它不能离开。(屠夫)考虑着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于是(用它)割破(狼)爪子下面的皮,用杀猪时吹气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捆起来。(屠夫)出去一看,狼膨胀得像牛一样,大腿挺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舍上。于是(屠夫)背着它回家了。

6.阅读下列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弛担持刀     弛:________

②目似瞑       瞑:________

③屠暴起       暴:________

④狼亦黠矣     黠: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文章实际上讽刺的是什么?    

【答案】(1)解除,卸下

;闭上眼睛

;突然

;狡猾

(2)①(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②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弛:动词,解除,卸下;瞑:动词, 闭上眼睛;暴:形容词,突然;黠:形容词,狡猾。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①关键词:顾、积薪、苫蔽。句意:(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②关键词:自、股、亦、毙。句意: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根据“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故答案为:(1)① 解除,卸下;② 闭上眼睛;③突然; ④ 狡猾

(2)①(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②屠户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不是,实际上讽刺的是像狼一样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弛:动词;瞑:动词, 闭上眼睛。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①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②股:古今异义词,大腿。亦毙之:把这只狼也杀死了。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  , 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够

;拿,端

;于是,就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足:形容词, 够;持:动词,拿,端;遂:连词,于是,就;亡:动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关键词:固、子、安。句意: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这个故事演变成成语画蛇添足,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后以“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有害无益。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1)① 够;② 拿,端;③于是,就; ④ 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难点词:足、遂。亡:动词,古今异义词, 丢失,失去。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之”:代词,代指“蛇”;固:本来;子:你;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为之足:给他画上脚。

(3)本题考查归纳寓意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并要注意结论性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成语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去后乃至________

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答案】(1)约定;同“否”;离开;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期:动词,约定;不:通假字,同“否”;去:动词,离开;引:动词,拉。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关键词:非、期、委、去。句意是:(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故答案为:(1)①约定;②同“否”;③离开;④拉;

(2)(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离开了。

(3)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

【点评】(1)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不:通假字,同“否”。去:古今异义词,离开。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人:指有品德操行、守信义、有才干的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非人哉: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啊!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将(我)”。委,丢下、舍弃。相委:将我丢下。去:离开。

(3)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迂公修屋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①。(迂)公急呼匠者葺治②  , 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竟月晴朗。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折③了也!”

(节选自《迂仙别记》有改动)

【注释】①诟(gòu):骂。②葺(qì)治:修理。③折(shé):折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久雨屋漏________

②岂不白折了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工毕,天忽开霁,竟月晴朗。

(3)读了上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下雨;难道,怎么

(2)修理完毕,天忽然晴了,整个月都很晴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或不能相信命运,做事要有远见。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①句的意思是:不停地下雨使房屋漏雨,故此处“雨”是下雨的意思;②句的意思是:难道不是白花了劳力费用吗,故此处“岂”是难道的意思。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霁、竟”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这个故事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见识短浅,不求上进的人。可以围绕此观点答题。

故答案为:(1)①下雨;②难道;

(2)修理完毕,天忽然晴了,整个月都很晴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或不能相信命运,做事要有远见。

【点评】(1)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对于课文里的文言虚词,学生应在平时注意多总结,比较其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2)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3)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

10.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①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②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wū):哪里,怎么。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

B. 虚则敧                  敧:倾斜

C. 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D. 满则覆                  覆:倾覆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盖为宥座之器          为人谋而不忠乎

B. 有之乎                  不亦君子乎

C. 子喟然而叹              公欣然曰

D.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于我如浮云

(3)下列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而叹曰

B. 思而不学则殆            虚则敧

C. 此盖为宥座之器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其乐

(4)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B. 有之乎:有这样的事吗?

C.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不好的地方就要改正。

D. 此谓何器也:这是什么东西呢?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 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答案】 (1)A

(2)C

(3)B

(4)C

(5)B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实词的能力。A是词类活用,“以……为乐”。故选A。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C.“然”是“……的样子”。故选C。

(3)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虚词的能力。B中都是“就”的意思。故选B。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重点语句的能力。C应翻译为:(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短处就要及时改正它。故选C。

(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B.应为“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故选B。

故答案为:(1)A。(2)C。(3)B。(4)C。(5)B。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识记时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要注意理解,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归纳。

11.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虚受:虚心接受。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④空以体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案】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

 (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竹……竹……竹……竹…….”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少 ;③ 种植,栽培 ;④ 体悟

 ⑵ 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⑶ 外形 、 香气 ; 性直 、 心空

 ⑷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⑷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 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 (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指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公文,文书)、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不是对比的手法。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⑵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译文要流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涉及的是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①  , 讵宜②以子戏父?”

【注】①阿翁:指祖父。②讵宜:不应该。

(1)【甲】【乙】两文均选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宋________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________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张苍梧是张凭之祖。

(4)面对客对父亲的指责,元方针锋相对地指出了客的错误,请用原文回答客有怎样的错误。    

(5)【甲】【乙】两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两文中的两个主人公都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1)刘义庆;小说

(2)约定;放弃

(3)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不等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才到。②张苍梧是张凭的祖父。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语言描写。明理、机敏。   

【解析】【分析】(1)《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期”在这里是动词,指约定;“委”指舍弃、放弃。

 (3)本题第一句是省略句,原句应该为:(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翻译时可补充上省略成分。

 (4)文中元方说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一句话就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友人的无理怒斥。

 (5)纵观两文,都主要是以人物的对话描写为主,【甲】文中元方对友人的那一番有理有据的反驳,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识理明理的人;【乙】文中张凭听懂了爷爷说话的意思,知道爷爷是在说父亲不如他自己。可见张凭十分聪明,懂道理,所以两文中的主人公都很聪敏明理。 

故答案为:⑴刘义庆;小说

 ⑵约定;放弃

 ⑶①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不等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才到。②张苍梧是张凭的祖父。

 ⑷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⑸语言描写。明理、机敏。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了解二战的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回答,容易在文中找到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辨表现手法的和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张苍梧是张凭的祖父,曾经对张凭的父亲说:“我比不上你。”张凭父亲不理解这样说的原因,张苍梧说:“你有一个好儿子。”张凭当时只有几岁,拱手对祖父说:“阿爷,您怎能用儿子来戏弄父亲呢!”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世说新语)》,________(朝代)临川王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3)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主要人物的?    

(4)文章内容说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他父亲的友人的?    

(5)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南朝宋;刘义庆

(2)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

(3)元方,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主要人物。

(4)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5)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道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知错能改。

【解析】【分析】(1)《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2)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期行”翻译为“相约出行”,“期”意思是“约定”。“相委而去”翻译为“丢下别人自己走”,“委”意思是“舍弃”。“下车引之”翻译为“下车去拉元方”,“引”意思是“拉,牵引”。“元方入门不顾”翻译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意思是“回头看”。

 (3)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运用了语言描写,“元方入门不顾”运用了动作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形象。

 (4)文中元方面对父亲的友人的言语,说出了“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从信用和礼貌两方面对对方进行了指责,是对方哑口无言。

 (5)从“过中不至”可以看出友人不守信用,“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以看出友人的暴躁和无礼,但“友人惭,下车引之”又可以看出对方还是知错能改的。从“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元方的聪慧、明事理,“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他刚正。道理可以从知礼守信等方面来谈。 

故答案为:⑴南朝宋;刘义庆

 ⑵约定;舍弃;拉,牵拉;回头看

 ⑶元方,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主要人物。

 ⑷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⑸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基本的文学常识,难度不大,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好理解能力,一大串台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描写的语言和相关的事例的理解。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当着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④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选白《世说新语》)

【注】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看望。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甚聪惠________

②此是君家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从文章来看,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一句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在哪里。    

【答案】 (1)同“慧”,聪明;这

(2)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3)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甚聪惠”翻译为“非常聪明”,“惠”同“慧”意思是“聪明,聪慧”。“此是君家果”翻译为“这是你家的水果”,“此”是代词“这”。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句中“诣”意思是“拜见”,“乃”意思是“于是”。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孔君平由杨梅联系到了对方的姓氏,“此是君家果”一句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以牙还牙,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而且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委婉,同时又不失礼。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故答案为:⑴同“慧”,聪明;这

 ⑵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⑶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