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全部的内外墙、楼梯间及卫生间隔墙全部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厚度为200(100)mm。
7.19.2工艺流程
墙体放线、砌块浇水→制备砂浆→砌块排列→铺砂浆→砌块就位→校正→竖缝灌砂浆→勒缝
7.19.3 砌体施工方法
(1) 墙体放线:砌体施工前,应将基础面或楼层结构面按标高找平,依据砌筑图放出第一皮砌块的轴线、砌体边线和洞口线。
(2) 砌块排列:按砌块排列图在墙体线范围内分块定尺、划线,排列砌块的方法和要求如下:
① 砌块砌体在砌筑前,应根据工程设计施工图,结合砌块的品种、规格、绘制砌体砌块的排列图,经审核无误,按图排列砌块。
② 砌块排列应从地基或基础面、±0.00面排列,排列时尽可能采用主规格的砌块,砌体中主规格砌块应占总量的75%~80%。
③ 砌块排列上、下皮应错缝搭砌,搭砌长度一般为砌块的1/2,不得小于砌块高的1/3,也不应小于150mm,如果搭错缝长度满足不了规定的压搭要求,应采取压砌钢筋网片的措施,具体构造按设计规定。
④ 外墙转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应将砌块分皮咬槎,交错搭砌,如果不能咬槎时,按设计要求采取其他的构造措施;砌体垂直缝与门窗洞口边线应避开同缝,且不得采用砖镶砌。
⑤ 砌体水平灰缝厚度一般为8~12mm。
⑥ 砌块排列尽量不镶砖或少镶砖,必须镶砖时,应用整砖平砌,且尽量分散,镶砌砖的强度不应小于砌块强度等级。
⑦ 砌块墙体与结构构件位置有矛盾时,应先满足构件布置。
(3)配制砂浆:按设计要求的砂浆品种、强度配制砂浆,配合比应由实验室确定,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为水泥±2%,砂、灰膏控制在±5%以内,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5min。
(4)铺砂浆:将搅拌好的砂浆,通过吊斗、灰车运至砌筑地点,在砌块就位前,用大铲、灰勺进行分块铺灰,较小的砌块量大铺灰长度不得超过1500mm。
(5)砌块就位与校正:砌块砌筑前一天应进行浇水湿润,冲去浮尘,清除砌块表面的杂物后方可就位。砌筑就位应先远后近、先下后上、先外后内;每层开始时,应从转角处或定位砌块处开始;应砌一皮、校正一皮,拉线控制砌体标高和墙面平整度。
(6)砌筑镶砖:用普通粘土砖镶砌前後一皮砖,必须选用无横列的整砖,顶砖镶砌,不得使用半砖。
(7)竖缝灌砂浆:每砌一皮砌块,就位校正后,用砂浆灌垂直缝随后进行灰缝的勒缝(原浆勾缝),深度一般为3~5mm。
7.19.4 砌筑施工注意事项
框架柱与填充墙的交接处,沿高度每隔500mm用2Φ6钢筋与柱拉结。钢筋由柱边伸出,进入墙体内的长度如图:
水平长度大于5m的砌体墙的中部、填充墙墙端、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处设置构造柱,且一段直墙上相邻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m,柱断面为墙厚×240,中置4Φ12竖筋,箍筋Φ6@200,柱与墙锚固要求同上条。
墙高度超过4m的190砌体及墙高度超过3m90砌体,应在墙高中部设置与两端柱连接的通长混凝土现浇带,墙厚为200时,截面为200×200,墙厚为90时,截面为90×200,上下共2Φ12,Φ5@150的箍筋,纵筋锚入柱内不小于35d。
除标明外,纵、横墙交接的T字型接头的交接处、一字型墙体端部,应设置构造柱,其断面及配筋同上。
填充墙或隔墙顶部顶砖必须逐块敲紧砌实,砂浆满填,且须待下部砌体沉实后(一般约五天左右),再砌顶部顶砖。砖墙内的门洞、窗洞或设备留孔,其洞顶均需设过梁,除图上另有注明外,统一按下述处理:
(1)过梁
当洞顶与结构梁(板)底的距离小于表中各类过梁的高度时,过梁须与结构梁(板)整浇。
| L | 截面形式 | h(梁高) | a(支座宽) | ① | ② | ③ |
| <1000 | A | 120 | 240 | 2Φ10 | Φ8@150 | |
| 1000≤1500 | A | 120 | 240 | 3Φ10 | Φ8@150 | |
| 1500≤1800 | B | 150 | 240 | 2Φ12 | 2Φ8 | Φ8@150 |
| 1800≤2400 | B | 180 | 240 | 3Φ12 | 2Φ8 | Φ8@150 |
| 2400≤3000 | B | 240 | 350 | 3Φ14 | 2Φ10 | Φ8@150 |
(2)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墙、柱、构造柱结合缝处为防止抹灰开裂,应在抹灰层下贴放钢丝网片,钢丝网片宽300mm,沿结合缝居中通长设置。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