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要想建立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权力网络多元共享的自主、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还需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促进和实现社区自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区组织、NGO和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社区居民的协同努力。通过现代化的、现代化的公民和公民社会相互合作,定能建构起良性运行的现代社区治理。
关键词:社区 治理 自治 职能 非组织
一、引言
通过地缘群体、区域社会而形成的社区,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区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文明的标志。有效的社区治理,能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构建良好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致力于的实践。当前,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从“国家一元结构”(行政一体化结构)逐步过渡到了“国家(或公域)、市场(私域)、社会(第三域)三元并存结构” 。正不断把权力回归给社会,并与社会合作,扩大公民参与,以实现公共权力的社会化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民政部提出进行社区建设开始,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经历了行政型社区(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到合作型社区(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目前致力于建设自治型社区——社区主导、支持的社区治理模式阶段。所以,建设符合社区发展规律,有利于广大居民直接参与社区管理的先进治理方式,不仅是职能转型的重要过程,也是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的有效方式,更是社会通往善治的必然途径。
二、社区统治与社区治理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对“社区”进行了这样的界定。他认为“社区”是由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社区与社会》,1887)其后,英国麦基文、美国帕克等社会学家对“社区”概念进行了完善。据《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的界定,社区是指“一群邻近的有共同利益并能够相互帮助的人的居住区域”(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91)。中文中的“社区”一词最早是由以费孝通为主的学者从国外社会学研究中翻译而来,作为我国社会学研究的通用语。
社区治理相较于社区统治,体现了有效性、参与性和多元性特征。因此研究世界社区治理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顺应多元化社会发展趋势、实现社会合作治理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社区管理的三大典型模式
社区管理在各国都有所发展,而由于不同国家有其自身发展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基本国情条件,必然形成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目前学界研究较多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即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主导模式(或称为行政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型模式,从模式的社会背景、与社区的关系、社区管理主体、运行机制、以及结果表现出发对这三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前两种社区管理模式比较符合社区统治的概念,在社区管理方式上体现的是强制性和政治权力。本文认为,中国当前的社区管理模式更倾向于新加坡式的主导型模式,虽然不同地方对社区进行具体的行政领导程度各异,但大体上有这样的共同倾向,不仅在重大事务的决策权上全权“掌舵”,更在具体事务上奋力“划桨”,这种社区权力的垄断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的自我发展。因此,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自治管理模式的成功经验以指导中国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四、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表现
(一)案例回放:社区治理的强大力量
奥斯本在他的著作:《改革》中为重塑开出了十个药方,其中有个药方是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要求还权给社区,并用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说明了社区自治的强大力量。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建立了公共住房制度,为那些无业、失业的穷人以及度日艰难的工人提供廉价、过渡性的租房。一旦房客找到了工作,他们就必须迁居出去。这种自上而下官僚主义模式下的决策制度顺利执行了20多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繁荣,许多工人家庭搬出了公营住房,而南部农村大批穷苦而未受过文化教育的黑人涌入时,就招架不住了。房客意识到一旦离开提供的住房,他们将要多付三四倍的房租,许多人宁可不去找工作。因此改变了,公共住房只是提供给没有父亲的家庭,想以此来缓解住房的压力。没想这一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多的家庭、更高的失业率等社会问题。更有甚者,公共住房逐渐变成了吸毒、犯罪、少年怀孕和吃救济的恶性循环的场所。对此束手无策。
但是在华盛顿特区的东北部,一个叫做凯尼尔沃斯-帕克塞德小区的地方,当地在居民的压力下让其自己管理这些公共住房时,情况却出乎意料。居民在一位叫做金米·格雷的了不起的黑人女性的带领下自愿组成管理委员会(居民管理公司),定期召开全体居民会议,设立严格罚款制度,选择专人负责监督执行。自治组织还设立课程,培训居民房屋维修和保养知识。要求孩子已经上学的母亲去参加工作或是接受培训。他们还在居住区内开展经营,创造就业机会,共同组织起来对付各种犯罪等等。
(二)现实剖析:美国社区自治管理方式与途径
美国的社区自治,各个治理主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社区并不是的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城市部门或多或少的设有负责社区治理的官方部门,但都不直接进行行政领导,而是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自身只负责宏观。各个社区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治理。社区委员会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半官方的,其成员可以由部门指定,也可志愿服务。社区委员会负责制定实现社区目标的计划、聘用社区管理人员、组织社区听听证会等。但其最根本的职责在于反应社区,作为纽带连接机构与社区居民。官方或半官方的主体对社区事务进行领导和组织,而各项管理和服务事务则由非组织以及专职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来具体承担。
志愿者群体是美国社区治理中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这个群体既有由社区委员会、学校、教区、居民等社区成员自发组成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同时又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组成的专业性服务组织,这两类志愿者组织都为社区提供几乎无孔不入的生活服务。志愿者服务不仅有效降低社区管理的成本、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效益,作为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方式,强化着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自主、参与意识。
(三)美国社区自治的特点表现
美国的社区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是在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下,社区及其居民通过自我依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的以社区委员会为核心,以公民的广泛参与为外围的一种议行分离的社区自治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社区远不仅仅是地域性社区,共同的居住地,更是人们归属和认同的精神社区。在悠久的公共精神传统上,社区居民本着服务精神的广泛而积极的参与为社区治理注入了民主的活力;许多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加入促进了社区治理的组织化。通过专业的分工合作,责任到位,不同组织承担各项具体社区管理事务。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组织化促成了社区权力的分散化,社区权力形成多个中心,从而构成了社区权力的多元化特征。所以,自治性、服务性、民主性、责任性、主体多元、权力共享是美国社区治理的典型特征。
五、美国的治理模式的经验启示:
对美国社区治理的考察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先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转变并正确定位角色、培养现代公民和发展成熟的公民社会。
(一)正确定位职能,掌舵、划桨有分工
(二)加强培育社区精神,壮大社区公民社会
(三)拓宽参与渠道,培养民主意识,逐步提高自治能力
(四)大力发展非组织(NGO)和志愿者组织
结语:
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作为他山之石,给我国社区发展以丰富的经验参考和启示。虽然我国的社区建设历史较短,缺乏像美国那样的历史悠久的公民精神传统、民主意识传统和法治传统。在现实中,我国也不可能直接复制粘贴美国自治模式的具体社区治理方法。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公民自主、自治意识的觉醒、追求美好社区生活的诉求与美国及其他国家是一致的,美国的先进社区治理方法对于我们进行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我国要想建立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社区权力网络多元共享的自主、自治型社区治理模式还需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促进和实现社区自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区组织、NGO和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更需要社区居民的协同努力。通过现代化的、现代化的公民和公民社会相互合作,定能建构起良性运行的现代社区治理。
参考文献:
[1] 周长城.社区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需要[J].国外社会科学,1996,(6).66-67.
[2] 徐中振,徐珂.走向社区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 李丽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变迁及发展走向[J].山会科学,2005,(7).123-124.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