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洗瓶机设计说明
2025-09-24 10:51:37 责编:小OO
文档
  洗瓶机设计——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3

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4

三、机械总体结构设计………………………………………………………7

四、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8

五、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 ………………………………………………8

六、执行机构和传动部件的结构设计  …………………………………9

七、最终设计方案和机构简介 ……………………………………………10

八、设计心得体会…………………………………………………………………10

九、参考资料……………………………………………………………………10

一、设计任务书

(1) 设计题目

图1   洗瓶机工作示意图

    设计洗瓶机。如图1 所示,待洗的瓶子放在两个同向转动的导辊上,导辊带动瓶子旋转。当推头M把瓶子推向前进时,转动着的刷子就把瓶子外面洗净。当前一个瓶子将洗刷完毕时,后一个待洗的瓶子已送入导辊待推。

    洗瓶机的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洗瓶机的技术要求

方案号瓶子尺寸

(长×直径)

mm,mm

工作行程

mm

生产率

个/s

急回系数k

电动机转速

r/min

Aφ100×200

6001531440
Bφ80×180

500163.21440
Cφ60×150

420183.5960
(2)  设计任务

    1.洗瓶机应包括齿轮、平面连杆机构等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

    2.设计传动系统并确定其传动比分配。

3.画出机器的机构运动方案简图和运动循环图。

4.设计组合机构实现运动要求,并对从动杆进行运动分析。也可以设计平面连杆机构以实现运动轨迹,并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出运动线图。

5.其他机构的设计计算。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7.学生可进一步完成:洗瓶机推瓶机构的计算机动态演示等。

(3) 设计要求

1.工作原理

为了清洗瓶子,需将瓶子推入同向转动的导辊上,导辊带动瓶子旋转,推动瓶子沿导辊前进,转动的刷子就将瓶子洗净。它的主要动作是将瓶子沿着导辊推动,瓶子推动过程中将瓶子旋转以及将刷子转动。

2.原始数据

(1)瓶子尺寸:长度L=100mm,直径D=200mm。 

(2)推进距离S=600mm,推瓶机构应使推移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平稳地接触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进入第二个工作循环。

(3)按生产率每分钟3个的要求,推程的平均速度v=40mm/s,返回时的平均速度为工作时的平均速度的三倍。 

(4)电动机转速为1440 r/min。

(5)急回系数3。

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1)分析设计要求

可知:洗瓶机主要由推瓶机构、导辊机构、转刷机构组成。设计的推瓶机构应使推头M以接近均匀的速度推瓶,平稳地接触和脱离瓶子,然后,推头快速返回原位,准备第二个工作循环。

根据设计要求,推头M可走图2 所示轨迹,而且推头M在工作行程中应作匀速直线运动,在工作段前后可有变速运动,回程时有急回。

图2  推头M运动轨迹

对这种运动要求,若用单一的常用机构是不容易实现的,通常要把若干个基本机构组合,起来,设计组合机构。

在设计组合机构时,一般可首先考虑选择满足轨迹要求的机构(基础机构),而沿轨迹运动时的速度要求,则通过改变基础机构主动件的运动速度来满足,也就是让它与一个输出变速度的附加机构组合。

(2)  推瓶机构选择

推瓶机构的方案:根据前述设计要求,推瓶机构应为一具有急回特性的机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是行程速比变化系数K尽量大一些;在推程(即工作行程)中,应使推头作直线运动,或者近似直线运动,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这些运动要求并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但是必须保证推瓶中推头的运动轨迹至少为近似直线,以此保证安全性。

推头的运动要求主要是满足急回特性,能满足急回特性的机构主要有曲柄滑块机构,曲柄转动导杆机构和曲柄摆动导杆机构。

运用前述设计的思想方法,再考虑到机构的急回特性和推头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特点, 所以根据要求,本机构采用了五杆组合机构,由齿轮和四连杆机构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1.凸轮-铰链四杆机构方案

如图3所示,铰链四杆机构的连杆2上点M走近似于所要求的轨迹,M点的速度由等速转动的凸轮通过构件3的变速转动来控制。由于此方案的曲柄1是从动件,所以要注意度过死点的措施。

图3  凸轮-铰链四杆机构的方案

2.五杆组合机构方案

确定一条平面曲线需要两个变量。因此具有两自由度的连杆机构都具有精确再现给定平面轨迹的特征。点M的速度和机构的急回特征,可通过控制该机构的两个输入构件间的运动关系来得到,如用凸轮机构、齿轮或四连杆机构来控制等等。图4 所示为两个自由度五杆低副机构,1、4为它们的两个输入构件,这两构件之间的运动关系用凸轮、齿轮或四连杆机构来实现,从而将原来两自由度机构系统封闭成单自由度系统。

        

a)                                      b)

     

c)                                     d)

图4 五杆组合机构的方案

三、机械总体结构设计

为了清洗瓶子的外表和里面,需将瓶子推入同向转动的导辊上,导辊带动瓶子旋转,推动瓶子沿导辊前进,内外转动的刷子就将瓶子洗净。它的主要动作是将瓶子沿着导辊推动,瓶子推动过程中将瓶子旋转以及将刷子转动。

要实现上述分功能,有下列工艺动作过程:

  (1)推头作直线或者近似直线运动,将瓶子沿导辊推到指定的位置;    

(2)在推头沿直线运动推动瓶子移动的程中,瓶子同时跟着两同向转动的导辊转动;

  (3)同时,有原动件带动的刷子也同时在转动,当瓶子沿导辊移动时,瓶子的外表面就清洗干净;

  (4)在瓶子移动过程中,清洗内表面的刷子同时在瓶子内转动,动作结束,则刷子移出瓶外.

  (5)瓶子洗净后离开导辊,而推瓶机构急回至推瓶初始位置,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四、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1)能实现预期运动执行构件协调配合工作等运动要求,把原动机输出 的转矩传递到执行构件

(2)执行机构所需的力很小,主要工作在于进行运动分析。可以选择传动的齿轮 m = 3mm, 这样可以减小传动系统的体积,又可以减少传动齿轮数,提高效率。

五、主要零部件的设计计算

凸轮—全移动副四杆机构.其主要参数如下表所示:

项目      参数

推进距离s=600mm

推程平均速度v=40mm/s

回程平均速度V’=3v

六、执行机构和传动部件的结构设计

本机构由导辊和刷子组成

(1)刷子由三个互相啮合的齿轮带着它们不停的转动,而使它能够保持不间断的接触,清洗污垢。

 (2)导辊的运动由定轴带轮来完成,两个带轮的同向旋转带动导辊的同向转动,而带动瓶子转动。( 如下图示 ) 

导辊的俯视图

(3)推瓶机构和洗瓶机构组合

本机构采用了五杆组合机构( 如下页图示 ),齿轮机构,瓶子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转动,直线运动由五杆组合机构来完成,瓶子的转动由同向转动的导辊来完成。利用瓶子的运动来清洗瓶子的内外表面。 

    刷子的运动由完成不同的功能来决定。清洗瓶子的刷子由三个互相啮合的齿轮带着它们不停的转动,而使它能够保持不间断的接触,清洗表面污垢。

(4)传动机构

最终选用的机构中刷子的转动轴、导辊的轴、执行机构主动件的轴两两垂直。所以通过带轮传动来实现各方向的改变

七、最终设计方案和机构简介

图3所示方案由于推程有600MM,导致凸轮尺寸太大,整个体积所占太大,图四所示方案原则上都可以,关键是运动参数好坏和轨迹实现的准确性。最终选定的方案是凸轮摇杆机构为推瓶机构。

八、设计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机械系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大三的学生,我觉得能做类似的课程设计是十分有意义,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已度过的大三的时间里我们大多数接触的是专业基础课。我们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专业基础课的理论面,如何去锻炼我们的实践面?如何把我们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呢?我想做类似的大作业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做本次大作业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当数查阅大量的设计手册了。为了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工程标准,一次次翻阅机械设计手册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是在作设计,但我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可以抛开实际,尽情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我们是工程师,一切都要有据可依.有理可寻,不切实际的构想永远只能是构想,永远无法升级为设计。虽然过去从未应用过它们,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学我发现效率好高,记得大二学CAD时觉得好难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角度,单单是为了学而学,这样效率当然不会高。边学边用这样才会提高效率,这是我作本次课程设计的第二大收获。但是由于水平有限,难免会有错误,还望老师批评指正。

九、主要参考资料

[1] 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裘建新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曲继方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