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2025-09-24 10:51:43 责编:小OO
文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0 《爬山虎的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以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生词。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是教学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

讲解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重点交流的几个字:嫩,顺,叠,瞧等。

2.整体感知: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长得茂盛;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很好看;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复习生字新词,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课件展示)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1)(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动态)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不留一点空隙。”)(静态)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2)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嫩红的→嫩绿的→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课件展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像什么?颜色怎样的?课文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呢?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前者更贴切)为什么看到爬山虎细小的脚回想起蛟龙的爪子?(因为爬山虎靠着这些触角爬上去,它们紧紧巴在墙上的样子与蛟龙的爪子样看起来很有力量很牢固。)(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突破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①观察细致;②要抓住特点观察;③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 山 虎 的 脚

              生长的地方——墙上、房顶上

抓 住 特 点

观 察 细 致

                          新叶嫩红

叶子的特点       

                          大叶嫩绿

形状——细丝 

脚的特点  过程——触、变、巴、拉、贴、爬

                        与墙的关系  触墙——活

            离墙——萎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但也有几点没有找到爬山虎,只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不够直观。如果提前让学生观察,寻找到爬山虎,效果会更好些。

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够,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接着通过做动作体会词语,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引导观察直观理解,从而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