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成语小故事集锦(完美打印版)
2025-09-24 10:51:51 责编:小OO
文档
杯弓蛇影

【成语释义】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成语溯源】  古代有个叫乐广的人,他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来往非常密切。可是,自从上次在他家喝完酒之后,好久都不见这位朋友来自己家了,乐广百思不得其解:莫非这位朋友出了什么事了吗?于是他带着疑问,向朋友询问。朋友告诉乐广,上次在他家喝酒,看见杯中竟然有条蛇,喝完酒后,越想越觉得厌恶,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吃不好睡不好,然后就生病了。乐广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当时墙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用漆喷上了一条蛇,那么杯中的蛇,应该就是墙上角弓的影子。  于是,乐广再次把朋友邀请到家中,向朋友一一解释。然后,又摆酒设宴与朋友共饮。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酒杯,乐广问朋友:“这次,你在杯中看到了什么?”朋友看了看,说:“所看到的和上次一样,但是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这次心里豁然开朗,不再害怕了。”说完两个人就欢快地喝着酒,聊起天来。

对牛弹琴

【成语释义】对着牛在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愚蠢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同时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溯源】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乐师,他经常表演才艺给大家欣赏。赞美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围绕,渐渐地,公明仪觉得自己只把乐曲带给人类,而其他的动物,却从未欣赏过如此美妙的曲子,实在是遗

憾。一天,公明仪路过一片树林,他发现牛儿在吃草。于是,他灵机一动:为何我不弹奏一曲给牛儿呢?于是,他弹奏了古雅情调的曲子,自己都快陶醉了,闭着眼睛在想:“牛儿一定也和我一样,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了吧。”结果,他睁开眼睛一看,大吃一惊,牛儿依旧悠然的吃着草,不时地甩动着尾巴,驱赶着蚊虫。 公明仪很疑惑:怎么会这样?这时身边小牛犊的叫声,让公明仪茅塞顿开。于是他模仿牛犊和蚊虫的叫声,果然,吃草的牛儿竖起了耳朵,小步回应,欢快极了。

东施效颦

【成语释义】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模仿,结果适得其反。 

【成语溯源】  春秋时期有个女子名叫西施,长得特别漂亮。西施的美貌丝毫不用修饰,仿佛天仙下凡,连老人、小孩和女人见到她都不愿意离开。  一天,西施心口疼的毛病犯了,只见她捂住胸口,眉头紧皱,流露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娇柔之美。过往的行人,都流露出怜香惜玉的眼神。邻村有一个丑女叫东施,她说话粗俗,举止不雅,却梦想着自己有无数追随者。她看到这种情形心想:这病怏怏的样子,能有这么多人欣赏,我模仿她,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喜欢。第二天,她便捂住胸口,眉头紧锁在街上行走。结果,人们吓得纷纷逃跑了,行人都像躲瘟神一样避开她。东施只知道西施双眉紧锁的样子很美,可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美,她仅仅模仿西施的动作,可她粗俗的举止,怎会让人感觉美呢?  

负荆请罪

【成语释义】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形容主动向人承认错误,诚恳认罪。 

【成语溯源】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出名的将士,一个是文将蔺相如,另一个是武将廉颇,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地对别人说:“我为国家屡立战功,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官位竟在我之上,我见了他,一定要当面羞辱他!”这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就向赵王请了病假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一天,蔺相如的马车在街上遇到了骑马的廉颇,他让马夫赶紧给廉颇让路。他手下的人不服气地说:“大人,您真的怕廉颇?”“你说秦王和廉将军,哪个更厉害?”手下人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反问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我是怕敌国知道我国的文武大将不和,借机攻打我们啊!”廉颇得知一切后,十分懊悔,他脱下战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热情相迎,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共同保卫自己的国家。

刻舟求剑

【成语释义】  为了找到宝剑,在船上做记号。比喻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来进步性地看待事物,仍然用旧的、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

【成语溯源】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渡江的人,他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划船。 有一天,他们正划得起劲,渡江不小心把自己的宝剑掉在水里了,这可是父亲去年送给自己的礼物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他想了个好办法,急忙用朋友的刀,在宝剑掉下去的船壁上划了一个记号,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朋友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渡江说:“这就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船靠岸之后,我就从这个划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寻找我的宝剑,不就可以了吗?”朋友哭笑不得地说:“哪有这样的道理啊,船走了,可是宝剑并没有前进啊。” 果然,在船靠岸后,渡江急忙跳下水,可是什么也找不到了,他后悔极了。   

狼狈为奸

【成语释义】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成语溯源】  森林里有一只狼和一只狈,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一天,他们俩在树林里觅食,冬天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早早准备好了过冬的食物,都躲在家里,谁也不愿出门。狼和狈走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吃的。这时,狈突然想到,森林附近有一些牧民,他们的羊圈里,一定有很多的肥羊。他刚和狼一说,狼的眼睛立刻闪出绿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他们飞快的奔向牧民的羊圈。果然,栅栏围成的羊圈里,几只小羊悠闲的吃着干草,它们还不知道,一场大的灾难就要来临了。只见狡猾的狈,正把自己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这样,慢慢地逼近一只靠它们最近的小羊,最后,这只小羊被它们杀害了。事后,狈得意扬扬地对狼说:“哥们,以我的智商,加上你的能力,咱们真是‘最佳拍档’啊。”

毛遂自荐

【成语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溯源】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毛遂的人,他是平原君的门客。毛遂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救。楚国国王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人,很多人都不敢和他说话,为此,平原君也很犹豫。这时,毛遂主动提出想和平原君一起去楚国。平原君非常感动。到了楚国后,平原君诚恳地和楚王谈了一上午,一点结果也没有。毛遂便对平原君说:“大人,小人愿前往与楚王谈判。”于是,在平原君半信半疑的思虑中,毛遂已经到了楚国大殿,他详细地为楚王分析了各种利害关系,最后,楚王心悦诚服,对毛遂的分析赞不绝口,他派大将春申君带兵,前往赵国营救。毛遂的自荐行为,也得到了平原君的大力赞赏。

奴颜婢膝

【成语释义】  奴才一样满脸堆笑的面容,婢女一样跪地求饶的样子。形容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  

【成语溯源】  南宋时期,朝廷多次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可是兵力不足,总是打败仗,南宋面临着灭亡的危机。 此时,南宋的皇帝每天只知道享乐。贾似道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谎报军情,说宋军一直在打胜仗。另一陈仲微知道后,感到气愤,同时也很担心,于是他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他们都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千万不能像他们一样啊!”南宋皇帝听了很生气地说:“你不要在这乱说话,我们大宋物产丰富,百姓们不知道过得有多幸福;战场上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难道是假的不成?过不了多久,我们一定会打败敌人的。”南宋有如此昏庸的皇帝,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弄巧成拙

【成语释义】  本想耍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成语溯源】  北宋时有位著名画家叫孙知微。有一次他画了一幅《九曜星君图》。他将图勾画好后,只剩着色一道工序了。这时,他有急事要出门,便叮嘱学生们用心给画上色。他走后,学生们围在一起观看老师的作品。纷纷夸赞老师画得形象逼真。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人,却一言不发。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呢?”童仁益说:“水曜星君身边的童子虽然逼真,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其他人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少了支莲花。”说着,他就自信地在瓶口画了一枝莲花。  老师回来后,发现画中多出的莲花,哭笑不得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的镇妖瓶,可是添上莲花后,宝瓶就变成了普通的花瓶了啊。”说着,把画撕碎了。童仁益看见,低着头不说话了。

前车之鉴

【成语释义】  借鉴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成语溯源】 西汉时期有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名叫贾谊。贾谊从小就被人称为“神童”,参加各种考试总是取得优异的成绩,18岁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神童聪明过人了。  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的才能,十分重视他,并且让他担任朝廷的重要。在任期内,贾谊不负众望,专心读书写书,十分刻苦认真,并且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其中一些治理国家的想法,非常有意义。贾谊在书中详细分析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死,最终灭亡的惨痛教训。他写到:“只有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办实事,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啊!秦朝的灭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千万不能走他的老路啊!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他十分佩服贾谊的见解,并且采纳了书中的一些建议,勤政为民的治理国家。

画蛇添足

【成语释义】  画蛇时给蛇添上了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成语溯源】  楚国有一位负责祭祀的,送给了前来帮忙的王二一壶好酒,王二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酒壶,刚想喝,可这浓浓的酒香,把周围其他几个伙伴的馋虫勾起了,大家都想喝,可酒又不够。正当人们沉思的时候,其中一位伙伴说:“要不咱们比赛画蛇吧,谁最先画完,谁就可以喝。”大家都表示同意。王二第一个完成了任务,他拿过酒壶,美滋滋地看着其他几个人还在努力中,心想:我还有时间给蛇把脚画上呢。于是他飞速地按照自己的想象,给蛇画上了脚,得意扬扬地拿起酒壶准备尽享美味。这时,张三也画完了,只见他夺过酒壶,笑着对王二说:“蛇是没有脚的?”说完,便咕咚咕咚喝起了酒。  此时的王二,傻乎乎的呆在那里:“是啊,我怎么把这一点忘了啊,蛇怎么有脚呢。”他叹了一口气,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把美酒喝光了。    

叶公好龙

【成语释义】  指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喜爱,含贬义的色彩。 

【成语溯源】  古代有一位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衣服上面绣着龙的图案,屋子上刻着龙,酒杯上也贴着龙的画像,甚至扇子上,都挂一个龙的吊坠。他崇拜龙的程度,简直到了狂热的状态。他还总是对身边的人说,自己有多么喜欢龙。人们知道后,总是用敬佩的眼光看着他。住在天上的龙,知道了这件事,他高兴得不得了:“居然有人这么喜欢我,好开心啊,我一定要亲自去叶公家看看,给他一个惊喜。”于是,龙精心打扮一番,腾云驾雾到了叶公家。叶公看到真正的龙吓得脸都白了,转身就跑。龙不解地皱着眉头想:“不是说崇拜我吗,怎么见到我吓成这个样子,难道高兴过头了?”其实,龙哪里知道,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而只是喜欢像龙却不是真龙的东西啊!

杞人忧天

【成语释义】  杞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比喻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成语溯源】  古时侯,杞国有个叫赵四的人,年过四十,家庭幸福并且十分富有,他却整天闷闷不乐的,好像这美好的生活会一下子消失似的。有一天,赵四在街上遇到好友王五,于是两个人便聊了起来,王五感觉到赵四情绪低落,便对问他:“你怎么了?”赵四叹了口气说:“哎,我总是感觉天会塌下来,地也会陷进去的,到时我们就没有住的地方了。就算我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没福享受啊?”王五听完他的诉说,连忙开导他:“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集起来的,咱们的呼吸、活动等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天怎么可能塌下来呢。再说了。天塌下来,还有地接着呢,你愁什么呀!地,都是由土堆积成的,你整天在地面上活动,地怎么可能陷进去呢。”赵四听了好友的分析,心情顿时明朗了许多。    

投笔从戎

【成语释义】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成语溯源】  在东汉时期,有位著名的将军叫班超,他从小便志向远大。因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人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可班超是个志向远大的人,日子久了,他不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抄书的时候,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大丈夫就应该像他们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写之类的小事上浪费光阴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官。之后,他当上一名将军,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采取了班超的建议,就派他再次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共同对付匈奴,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集思广益

【成语释义】  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成语溯源】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成为蜀国实际主权掌握者。他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常听取部下的意见。  一位杨姓对诸葛亮亲自过问每一件事的做法提出了建议,他说:“处理国家军政大事,上下之间分工应不同。”他还举出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例子,劝诸葛亮不必亲自处理一切文书,少过问一些琐碎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自己应主抓军政大事。诸葛亮对于这位的劝告非常感激。后来这位病死,诸葛亮非常难过。为鼓励下属踊跃参与政事,诸葛亮特地写了一篇文章,号召文武百官积极地发表政见。他写道:“朝廷让大家都参与议论国家大事,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和意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有益的建议来治理国家。”们对诸葛亮的做法,都称赞不已。

三缄其口

【成语释义】  在嘴上多次贴了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成语溯源】  孔子非常崇尚礼节,他曾专程到周国考察文物礼仪制度。  孔子在参观周王拜祭祖先的太庙时,看到台阶旁边站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是嘴被贴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就是说:这是古代一位说话非常慎重的人。  看到这句话,孔子受到极大的震动和启发,他领悟到:其实人们应该像眼前这个铜人一样,说话办事都保持谨慎的态度,反复思量,这也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德。孔子想到这些,兴奋地回国了。他觉得自己这次出行,收获很大。  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总是教诲自己的学生,要明白说话办事慎重的道理,更要在实际生活中这样做。他自己更是桃李满天下,几乎每个行业都有他的学生,谨言慎行这个道理,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  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