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设计
2025-09-24 10:51:55 责编:小OO
文档
 “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艺术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对象是高一理科艺术班的学生。作为理科班,个别同学接受能力比较强,但是学生整体的基础比较差。艺术生平时要进行术科培训,自习时间少,练习做得不够多,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想办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更好的把化学基础知识学好。

教材依据: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三课时,P16,实验1-5。

     同学们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后,懂得了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也认识了基本的实验仪器。在此基础上,本课要求学生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这个实验内容是高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对初三知识质量分数的承接,又启发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认识,同时巩固了物质的量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容量瓶的规格与使用方法;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教学目标: 

1. 掌握容量瓶的规格与使用方法。

2. 掌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

3.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组实验,使学生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分析实验成功的关键点,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实验结束总结归纳与练习,培养学生总结与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

主要仪器: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容量瓶、量筒、托盘天平。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式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温故知新,新课引入

【讲解】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质量分数的知识,也明白了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近期我们又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明白了物质的量与浓度,体积之间的关系。大家还记得相关公式吗?

回忆,思考

w= m(质)/m(液)×100%

C(B)=n(B)/V(液)=m/M/V(液)

根据艺术生基础不扎实的特点,帮助学生回忆,掌握好基础知识

【多媒体】

w= m(质)/m(液)×100%

C(B)=n(B)/V(液)=m/M/V(液)

【提问】如果我们现在要一瓶100mL 1.00mol/LNaCl溶液,该如何配制呢?请大家阅读课文。

【板书】课题:如何配制100mL 1.00mol/LNaCl溶液?

思考,阅读课文。

艺术生预习时间有限,需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其自学探索的能力。

2.探究,合作学习

【讲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置是一个对实验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实验。那么,请大家注意观察桌面量筒和烧杯,它们能否用来配置溶液?

【提问】量筒和烧杯的精度为什么不够呢?

【追问】那么什么样的仪器适合呢? 

【过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我们一般使用的仪器叫“容量瓶”。

【展示】与平底烧瓶相比较,展示各种规格的容量瓶。

【提问】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需要哪种规格的容量瓶?请大家观察容量瓶上的标示,选择仪器。

观察,交流:100mL烧杯和量筒精密度不够。

学生思考,回答:口径大

思考

观察,思考:容量瓶的瓶身标有容积和温度,为细颈、梨形瓶,瓶颈有一刻度线,有磨口玻璃塞,。

生答:

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应使用100mL规格的容量瓶。

 

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展示不同规格的容量瓶,让学生对容量瓶的特点留下深刻印象。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16页实验1—5,物质的量浓度配制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板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2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巡堂,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项】

1.转移溶液时溶液的温度应为室温,玻璃棒要靠在刻度线以下,让液体沿着玻璃棒流入容量瓶中。

2.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必须用少量蒸馏水清洗烧杯内壁及玻璃棒,并将洗液一同转入容量瓶中。

3.定容时,要注意平视液面,使得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水平相切。若定容时液面超过了刻度线,则实验失败,应该重新配制。

4.摇匀时要用手指堵住玻璃塞,一手拖住容量瓶底部,上下颠倒,防止漏水。

分组实验,按照课文图1-19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1)通过计算,需要NaCl的质量为5.85g;

(2)用托盘天平称量出5.85g NaCl固体,并倒人烧杯中;

(3)用量筒量取约50mL的水,倒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促进溶解。

(4)溶解完后,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着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

(5)用蒸馏水清洗烧杯内壁2至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然后轻摇容量瓶使溶液均匀混合。

(6)当液面距离容量瓶刻度1—2厘米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将容量瓶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亲身实践中积极思考,收获知识。

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适时引导,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

3.归纳总结:

【提问】大家实验完成得非常好。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个实验的操作步骤。

【提问】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个重要的仪器容量瓶,请大家谈一下容量瓶使用的注意事项。

【讲解】容量瓶上标有规格和温度。使用时,必须注意选择相应的规格,及相应的温度的容量瓶。若装过高温度的溶液,由于热胀冷缩原理,最终冷却后所量得的体积会偏小,造成浓度偏大。此外,因为溶液可能会腐蚀容量瓶,影响容量瓶的精度,所以我们不能长时间用容量瓶存放溶液,配好的溶液要重新装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补充板书】→装瓶→贴标签

生答: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

【思考、交流、总结】

1.要注意选择容量瓶的规格,不同体积溶液用不同的容量瓶。

2热的溶液不能直接转移到容量瓶中。

3定容时候一定要注意平视读数,使得液体凹面与刻度线相平。

【听讲、思考】

对重点问题的强调,总结,让基础不好的同学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掌握优化实验操作的方法,体验完善的实验过程。

4.教学反馈:

【过渡】本节课我们完成了100ml 0.10mo/LNaCl溶液的配制。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找出错误的地方?

【巩固】大家纠正的非常正确,下面大家再看完整个操作过程的录像。

观察

观察,找出错误的操作方法。

观察,思考

通过观察录像对比了正确和错误的操作方法,反馈了课堂学习的效果,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5.练习

填写练习册实验报告

补充升华,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3课时)

课题:如何配制100mL 1.00mol/LNaCl溶液?

w= m(质)/m(液)×100%

C(B)=n(B)/V(液)=m/M/V(液)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主要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

2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托盘天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针对我校艺术理科生而设置的,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都有好学生带领后进学生进行实验。同时,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首先,新课的引入。根据学生基础不扎实的情况,提出质量分数的知识,帮助学生回忆,掌握好基础知识,进而引出课题:如何配制100mL 1.00mol/LNaCl溶液?,然后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差,不太会思考的情况,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实验内容,便于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跟得上思路。

    接着,让学生探讨实验仪器的使用,分析了量筒和烧杯精密度不够的缺点,引出容量瓶,然后由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容量瓶的特点与使用方法。学生思维能力不太强,只能老师多讲解。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这里主要是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学生的水平有限,不少同学看书不仔细或者对实验操作不过关。因此,分组让好学生带后进生进行操作的时候,老师必须巡堂,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注意提醒同学们每一步操作的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防止部分学生由于接触实验次数比较少,因感觉好奇而引发出其他与实验操作无关的小动作。

    当学生完成实验后,还要进行总结归纳。虽然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强调了很多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所以在实验完成之后要让学生自己再次进行归纳,目的是强化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学生进行实验和总结了之后,通过录像让学生指出实验操作错误的地方,然后再次展示标准的实验操作录像,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最后在完成课后练习,达到巩固升华的效果。

    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因为接触实验较少,因为好奇而产生“报复性”的小动作,而忽略了知识的获取,这需要老师加强监督提醒。这提醒我在往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这类学生,确保这些艺术生能够全面掌握好化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根据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参与操作体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和充满好奇的心态中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