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晶硅项目的现状与未来时间进入2008年6月末,基本上可以对国内的多晶硅项目做个盘点了,我想就我关注的一些项目情况,尽可能详细地集中谈
谈,希望了解更准确情况的积极跟帖。
先说说现有项目的情况。搞到一个比较权威的数据,根据几份资料整理的,也问过一些人,应该比较准,居然把每年的产量吨数精确到个位数,还有一个小 数点,哈哈:
2000年开始到2007年:
| 项目名称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 峨眉739 | 58 | 55 | 50 | 60 | 57.5 | 80 | 101 | 155 | 
| 洛阳740 | 28.5 | 25 | 26.8 | 28.3 | 开始停厂 | |||
| 洛阳中硅 | 186 | 506 | ||||||
| 上海棱光 | 24 | |||||||
| 四川新光 | 230 | |||||||
| 江苏中能 | 160 | |||||||
| 无锡中彩 | ||||||||
| 合计 | 86.5 | 80 | 76.8 | 88.3 | 57.5 | 80 | 287 | 1139 | 
在这个基础上对2008年的产量做了个预测:
| 2008年全国多晶硅产量预测 | 单位:吨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 峨眉 739  | 洛阳 中硅  | 上海 棱光  | 新光 硅业  | 江苏 中能  | 无锡 中彩  | 河南 林州  | 南玻 宜昌  | 大全 万州  | 扬州 顺大  | 宁夏 阳光  | 江西 LDK  | 青海 亚硅  | 永祥 硅业  | 合计 | 
| 200 | 1000 | 30 | 800 | 1800 | 150 | 5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4730 | 
一家家谈谈产量的预测情况:
1、峨眉山739厂,这个厂是我们国家五六十年代成立的一个半导体研究所上的一条百吨线,俄罗斯的技术,05年多晶硅市场火暴后他们做了改造,扩大了一些工序生产能力,据说今年上半年就改造完成了,有200吨的能力,另外东方电气收购了这个研究所,再上了一条500吨的生产线,这条线今年下半年也投产,估计今年能有个200吨产量,信息不多,不过这个数字出入不大。东汽另外选址上了个千吨的项目,这个项目还在建设,据了解的资料,今年还建不完,国企做
事太慢。
2、洛阳中硅,05年底投的第一条试验线,300吨产能,这条线其实运行得不太理想,运行比较好的是07年4月投运的700吨线,两条线上来后,就是号称1000吨,象四川通威永祥的200+800T的一样,07年他们的产量是最大的,506吨,基本上占了全国产量的一半,抓住机遇了,挣了很多钱,所以他们后来又开始建一条2000吨线,现在安装差不多了,第三季度会投产,我从两个从他那拿料的厂家那里得到消息是他们的领导自己说今年有1000吨产量。从上半年情况看,几家料厂都反映他们那1000吨线运行挺稳定的,环保的事件其实没有影响中硅多少产量,上半年估计他们的产量会接近400吨,看2000吨投产的情况,估计全年1000吨可以出来。
3、上海棱光不说了,原来进口的老设备,开开停停,今年还在开,量很少。
4、四川新光:年初就公布是800吨,很多公开的报道也倾向这个数字,一季度产量是160吨,3月份停产检修了近一个月,5月份受地震影响停过几天,大约有十几天是没有开足马力的,上半年估计没有中硅的量大,他们的料主要供应给天威,其实挺好验证,可是我没有渠道,不过,新光的股东有川投能源,天威保变,都是A股几家重要的上市公司,很多人关注,信息批露比较多,08年出800吨的料应该可以,不过我从下游业内侧面了解的一些情况跟公开批露的还是有出入,因为他这是全国首家千吨级的项目,这项目其实从出产品到现在都有很多疑点,另外找时间谈谈。
5、江苏中能的项目,我这个月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已经有两个千吨级项目在生产了,还有一个6000吨的项目在建,速度很快,去年第四季度才投产的1500吨项目当年就生产了160吨,据江苏的一些电池片厂了解,今年一季度就每月产量在100吨以上,这些上市公司象尚德、晶奥、天合都有在他那拿料,包括林洋和南京中电,网上曾经传出来这两家和中能订这合同但履行不了了,我通过一些渠道去问,这两家都说有在中能拿料,只是数量不多,而且很看好这个项目,这些都是江苏的在美国的上市公司。晶澳和天合今年和江苏中能订了8年的长单,每个月在执行,量很大。按照中能去年第一条线的投产速度,也已经投产的第二条达产的速度应该不慢。08年1800吨的供料我征求过一些和中能有业务关系的产家的意见,他们认为应该有,只会多不会少。这家厂的情况网上找不到太多资料,只能通过一些有限的资料,通过私下了解印证,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一季度的产量是得到印证的,当地说一季度就交了一个多亿的税收。
6、无锡中彩也是去年无声无息地就投产了一条300吨线,从去年出产品以后短短几个月的运行情况看,这条300吨线运行很好,现在在扩一条500吨线,听说还有进一步的计划,08年预计的150吨只会多不会少。
7、河南林州这个项目好象和浙江的上市公司昱辉有关,也想做千吨项目,但是先做了一条百吨线,而且上半年静悄悄地出过产品。
8、南玻宜昌、大全万州、扬州顺大、宁夏阳光、江西LDK、青海亚硅、永祥硅业这几家都是这几个月下去可能会投产的,他们的产量是个估计,不象上面7家这么准确。前两天得到的消息,其中重庆万州的大全项目现在已经开始生产了,估计这月底会出产品。永祥的200吨线投产一再延迟,压力很大。
从这几个月跟踪的情况看,我个人的观点也在变,年初时候我觉得有4000吨应该差不多了,但现在消息越来越乐观,2008年总量上我觉得在4500到5000之间。
上半年国内基本有这么多产量:
江苏中能661吨
洛阳中硅380吨(这数字不太准)
四川新光310吨(可能会多点,550公告后才知道确切量)
739厂71吨(具体按1-5月份产量推的)
无锡中彩90吨
上海凌光35吨
河南安阳林州50吨
共约1600吨
算到年底前能出产品的生产线,预计到今年底产能应该有1.6万吨左右吧。
新光硅业:1260吨
洛阳中硅:300+700吨
江苏中能:1500+1500吨
峨眉山739厂:300吨
四川永祥:1000吨
重庆大全:1500吨
无锡中彩:300吨
河南林州:300吨
上海凌光:100吨
上面是现在已经投产的,合计8760吨产能
年底前估计能投产的:
洛阳中硅:2000吨
峨眉山739厂:500吨
宁夏阳光:1500吨
青海亚洲硅业:1000吨
扬州顺大:1500吨
LDK:1000吨
可能还有一两个小的百吨线。
合计是7500吨
到年底总计能实现的产能在16260吨。
三氯氢硅合成的粗产物中四氯化硅含量在10-15%,三氯氢硅主要用于多晶硅的生产以及有机硅硅烷偶联剂的生产原料。生产一吨多晶硅有说大约副产四氯化硅10-12吨,也有说20吨左右的,最好水平也有说8吨。不知国内外水平有多大差距?据我的了解,多晶硅产量超过1万吨,副产四氯化硅就会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烧白炭黑大约3吨烧1吨,国内装置产能约2万吨。07年产量1.35万吨,表观消费2.5万吨。算上新上项目增量,产能今年估计也就在2.5-3.0万吨之间,产量应该在1.5-2.0万吨之间。白炭黑也可以烧有机硅单体的副产品一甲等,白送的四氯化硅造成一甲价格大幅度下跌,但还没有到白送的程度。因而建议两位大版也应关注下这方面的信息:即国内四氯化硅氢化水平到底到什么程度,副产四氯化硅的量大约在什么水平。
2008年6月7日上午,上海陆家嘴国际会议中心。
江西赛维(LDK)的总经理佟兴雪在一号分会场发布了该公司的年产15000t多晶硅的计划和最新进展情况。
实际上,该计划已经于2007年底动工,并预计在2008年底达到6000t的产能,2009年底将全部达产。佟总在会上还给大家放映了航空拍摄的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的多晶硅工厂工地的照片。
在多晶硅材料如此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亚洲最大的铸锭与切片厂,向上游的硅材料进军,是必然的。分两年达产的15000t计划,投资额超过20亿美元。虽然庞大,但针对“永远估计不足”的太阳能市场来说,并没有产能过大的风险。
与LDK的风光相比,较少被人知道的,是前不久的常州天合宣布终止自己的10000t多晶硅计划。这个消息在国内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下,但在美国股市却掀起了一阵波澜。常州天合宣布终止多晶硅计划的原因是对市场风险的考虑。
不知道有多少人留意到,LDK这次的15000t多晶硅计划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该项目分为三个装置,每个5000t,但并不是采用一期、二期的方式,而是3套装置同时上马,同步达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细节。
佟总介绍说,该项目将“采用全闭环系统,应用西方已经证明的回收技术,符合最严格的环境标准”,并作了“世界级的安全保证”。公司的宣传页上,还用了“State of the art(具艺术水准的)”的英文词来形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LDK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消化能力都可以称之为太阳能行业里的一头大象。在其它公司都追求大而全的时候, LDK上一个大的项目的时候,却采取了一分为三的分散做法,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虽然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但佟总在讲演的时候还是无意中透露了一些信息:这3套装置,有可能采取不同的工艺和技术,如传统的TCS三氯氢硅技术,锌还原的技术以及硅烷法技术。这是否意味着,这头大象现在试图翩翩起舞,正进行新模式的探索?
多晶硅:紧缺、紧缺、紧缺!传统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注定了太阳能的发展必须是快速的。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光伏产业中多晶硅的供需情况并没有像许多人预测的那样有所缓解,而是持续紧张,价格也居高不下。尽管市场上传出了不利的消息,如国际7大多晶硅制造商开始扩产,以及德国今年可能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门槛等,但这些因素都无法赶上太阳能市场的增速,结果就是,多晶硅供不应求的局面继续存在。
上海一家拉单晶和切片的工厂告诉我,他们现在根本买不到多晶硅,洛阳中硅的多晶硅出厂价是2800元/kg,但辗转几手到了他们的手里就成了3200元。连浙江昱辉这样的英国美国双料上市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想买到原料,就得给回扣。”这是多晶硅行业近几年的奇特现象。
因此,多晶硅的供应还是需要继续增加的。除了目前主流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西门子法的不断投产外,其它各种非西门子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探索中,而冶金法是赢得许多人关注的技术路线之一。
冶金法也称为物理法,它之所以被称为物理法,并不是代表它的过程中没有化学反应。物理法与西门子法以及硅烷法、锌还原法等化学法的最大的区别是,在整个提纯过程中,作为被提纯的主体——硅是不参与化学反应的,参与反应的只是那些需要被除去的杂质。
冶金法与以西门子法为代表的化学法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例如,化学法是连续生产,但物理法却是一炉一炉的批量制造(与铸造相似)。这些特点使物理法的产能规模十分灵活,可以小到几十t,大到几千甚至几万t。这些特点,使得一种与现有的多晶硅营运模式全然不同的新模式产生了。
多晶硅工厂群:狮群策略
建立多晶硅工厂群的产业链集团计划,就是以一家技术平台公司为核心,分别与多个不同的投资者、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间投资设立多个中小型的多晶硅工厂,并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建立一个可赢利的多晶硅工厂群,而这些多晶硅工厂相互之间又协同运营,形成一个多晶硅产业链集团。工厂群里各个工厂的技术和管理是统一的,原料也统一调配,或者按照统一的规范就地采购,可以称为“连锁制造”,亦可理解为“狮群战略”。
在这个可能遍布世界的工厂群里,技术平台公司只有一个。技术平台公司与每一个投资者在某地设立一间多晶硅工厂的时候,建议每个工厂的初期建设规模在600~1000t,投资规模大约2~4亿人民币。这是一个绝大多数试图进入多晶硅产业的投资者不必另行融资即可轻易达到的规模,而这样的规模既能保证形成一个足以向前发展的中型制造企业,并向大型或者特大型企业发展,同时又能便于操作,灵活多变。
600t的工厂投产后,扩产到3000~5000t的规模,基本上只需要达产一年即可实现。而在这一年中,工厂的生产运营所需要的技术、管理、工艺、人员都已经充分磨合,积累了自己的生产经验。可以说,从600t到3000t的扩张,比最初建600t工厂时的难度低。下一步,向10000t及其以上的规模扩张,这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来进行。如果市场保持现在的状况不变,此次扩产大约从第三年开始。
狮群策略的优势不在于任何一家工厂,而在于其众多工厂所形成的产业链。在多晶硅的产业链中,硅矿石的开采和金属硅的冶炼,要受到矿石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的。如果将上游和下游分开,由不同的投资者按自己的意愿各自建立各自的工厂,则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一个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的多晶硅产业链集团,经营,统一调度,则可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力量。
现阶段,面对多晶硅“赚大钱”的市场,众多投资者都想挤进来分一杯羹。如果全部是万吨级甚至十万吨级的大项目,只有少数几个人玩得起,那么众多的投资者将被关在门外。采用多晶硅工厂群的产业链集团模式,可以让更多的有意愿的投资者进入到这个行业。“太阳能今后是要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所以,不应该从一开始的这个时候就成为少数人的贵族游戏。”一位业界人士总结的恰如其分。
多晶硅产业链集团计划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中,两线条分别代表技术平台公司的技术或资金流向以及物料的流量。可以看出,整个产业链集团涵盖了从矿山到多晶硅材料的整个多晶硅产业链,该产业链分为3个层面:矿山、金属硅冶炼工厂、多晶硅提纯工厂。这3个层面的每个工厂和矿山,都可以由不同的投资者组成,技术平台公司将在每个工厂或矿山以技术或资金占有相应的股份,股份比例根据投资规模和具体的情况确定。但所有工厂和矿山的技术规范将由技术平台公司统一提供,确保能按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标准生产出相应的产品。
产业链集团的研发工作集中在技术平台公司进行。技术平台公司通过自己的研发中心和与真实生产的规模相等的中试工厂进行设备研制和工艺研发。在建厂初期,工厂的建造(或改建)工程由技术平台公司进行技术总负责,关键工艺设备由技术平台公司进行总包,工厂初期的运营也将在技术平台公司的督导下进行。
此外,多晶硅作为太阳能的主力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将层出不穷。先从小规模的工厂做起,形成盈利能力,在新的工艺成熟后,扩产部分可以直接采用最新的工艺,不必沿用老工艺,这使得产业链中的各成员伙伴始终可以站在技术最前沿。也就是说,一个2008年投产的工厂,到了2018年,所拥有的生产技术,与那时才新建的工厂相比,完全不会落伍。这在多晶硅提纯这个技术进展日新月异的行业,是保持可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狮群的优势
多晶硅工厂群营运模式,具有许多经营上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大限度地减小投资的技术风险。
许多所谓物理法多晶硅专家的技术往往只是在实验室甚至还停留在纸面上,技术开发是否成功和能否规模化生产均是未知数,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风险。
而现在由技术平台公司所提供的技术不仅含有工艺路线,还包含工厂的设备、动力、场地设计的各个环节,甚至包括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原辅料供应、以及投产运行的全套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而且整个设计是已经经过规模生产验证的、完全成熟的技术;因此,投资者的技术风险可以说完全不存在,这与目前许多技术专家所拥有的一两项专利技术有很大的区别。
工厂群中每个工厂的设计不仅仅是按照图纸和技术规范来确定,而是要根据每个工厂的商业计划书来进行的,所有的设计考虑都最大限度地关注了成本、质量、能耗和安全。所有的生产损耗、停机、公共设施、维护、客户特定的工作时间和新厂的员工的经验程度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并将它们从总的产出中予以减除。
所以,这种模式将最大限度地减小投资风险。
其次,建设期和达产期最短。
由于技术和基本工厂设计方案是现成的,整厂设计可以在投资和选址确定后,由技术平台公司会同有关的设计院很快确定,而且安装和系统集成将由技术平台公司负责督导完成,因此,施工建设期可以达到最短。如果不考虑征地、土建和项目报批等因素,每个工厂的建设期可以缩短到6个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市场变动的风险。
而且,技术平台公司可以最大限度地协助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报批工作,对于新进多晶硅行业的投资者来说,这也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审批时间。
由于设备安装调试和生产运营均在技术平台公司的督导下进行,因此,基本可以保证设备安装和土建都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进行,设备调试和试生产的时间也可以缩到最短。技术平台公司将协助新厂理顺原材料的采购渠道、备品备件采购渠道,并负责工厂的设备维护、工人培训、运行指导和工艺指导。较短的达产期可以使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缩短市场的实际与预计的差距,并且更早地开始收回投资。
第三,每个工厂都可以达到盈利持续最大化。
多晶硅产业链集团计划里,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上下游的大力的支持。每个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投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不论是投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得到产业链集团的其它上下游成员的极力的支持。例如,如果投资从3N到6N的提纯与铸锭,就可以从产业链集团的成员中得到符合统一标准的3N 金属硅,价格和质量都会十分稳定。当然,每个成员都有自主的权利来另外采购其它的原料,但无论是价格还是质量,产业链内部成员所提供的原料将是最合适的。除了原材料外,技术平台公司也对设备的备件与维护、生产运营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每个成员公司扩产时,技术平台公司将提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保证扩产的技术不断更新。所有这些,保证了每个工厂始终可以保持最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利润的持续最大化。
第四,多个工厂的协同效应。
由于多晶硅工厂群的模式看起来是各不相关的数个中小工厂,但其实内部有着很强的协作关系。这些关系包括供应链的关系、技术服务的关系、市场关系等等,供应链的成员将得到产业链集团内部的最优先的支持。例如,在原材料紧张的时候,上游成员将只向产业链集团的内部成员公司供货;而成员之间也将共享客户信息,在产能紧张得时候,让产业链伙伴来补充自己不足的产能。
例如,由于金属硅的选址不宜远离矿山,而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可以与一个投资者或者由技术平台公司出资,设立一个大型金属硅工厂,该工厂可以同时向多个下游多晶硅提纯厂供货的。那么,再确立了优质的硅石矿后,可以多设立一些这样的金属硅厂,为更多地下游工厂服务。
为什么不是虎群,或豹群?
并非所有的多晶硅工厂都能够采用工厂群的营运模式。例如,从化学法的技术路线来说,由于需要从金属硅制成三氯氢硅(或硅烷)再进行还原,因此涉及扩厂就比较复杂。如果开始的时候投产的是1000t的多晶硅厂,所有的反应装置也按1000t的设置,那么,如果希望扩产到2000t,就要复制一套1000t的装置。而这样的两套并行的装置,生产效率将远远比不上一套2000t的装置。而如果开始的时候,将某个环节设计到2000t,则首期的生产效率将又要低下。像LDK那样一下子做3个5000t的工厂,与一套15 000t的装置相比,生产效率有何差异,还要拭目以待。当然,如前所说,LDK也是希望能够尽量化整为零,在保持最大规模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而物理法的技术,由于提纯是采用单个炉子来进行的,例如,一套炉子年产40t,那么1000t的规模就需要25套,如果增加1000t,就再增加25套即可。最为关键的是,这25套可能是与前25套不同的全新的炉子。新设备当然会具有更低的成本、更大的产量和更高的质量。
与其他行业的工厂相比,甚至是与化学法工艺路线的多晶硅工厂相比,物理法多晶硅工厂需要的技术支持更为复杂。由于要将金属硅中所包含的杂质一个个地去除,对每种杂质的特性必须要作详细的分析,因此,一个物理法多晶硅工厂所需要的技术分析与测试h 手段,要比化学法的工厂所需要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仪器和设备的问题,还有在这个行业里的经验与积淀。一个贸然跨进这个行业的新的参与者,要一下子积累起这么多的经验与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所有的工厂依然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每个工厂内部依旧要保持自己的高效管理水平和领先的技术。与一个大的集团的分厂不同,这些工厂拥有自己的的投资者和自己的决策机构。因此,这些工厂可以避免大公司所必然产生的官僚和低效率。但是有了产业链集团的纽带,工厂所得到的依托更加强大,“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央视体育主持人黄健翔语),支持每个工厂的,不仅仅是技术平台公司,还有产业链上的每个伙伴。这样,在面临同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候,同样的荆棘丛生、同样的天敌环伺,产业链中的成员伙伴所面临的小环境,要比单打独斗的工厂所面临的,会更加优越,而自己的生存能力,则更加强大。
大象与狮群,多晶硅的未来?LDK的15000t多晶硅项目的动工,拉开了中国多晶硅市场甚至世界多晶硅市场新一轮厮杀的序幕。中国的多晶硅长期以来,由洛阳中硅、江苏中能、四川新光等几头慢条斯理的大象控制话语权的局面可能从此改观。但LDK这头巨象的加入,对这个行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原来的多晶硅国际七巨头,一定会对这头新来的巨象给以足够的警惕与重视。
LDK这头试图化整为零、轻装上阵的巨象,能够如其所愿在多晶硅这个全球火爆的市场中翩翩起舞吗?他们的“西方已经证明的技术”能否真的为自己带来预期的利润,达到设想的目标呢?
这头正全力以赴准备与国际上的七头大象进行负重赛跑的亚洲巨象,现在对于身边那些似乎连饭都吃不饱的小狮子,连多看一眼都觉得多余,如果能够对某个小狮子瞟上一眼,哪怕是露出了掩饰不住的不屑,都算是格外开恩了。
这些小狮子一旦成年,又聚集成了狮群,这个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局面?
陆家嘴的国际会议中心的会场里,因为人群拥挤,空调似乎都失去了作用,在那略带些许嘈杂的闷热里,我却感到了一丝令人不寒而栗的凉意。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