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粮油保管知识大纲
2025-09-24 10:52:55 责编:小OO
文档
粮油仓储保管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1.粮油储藏 粮油储藏即粮油保管,是指粮食、油料和油脂在离开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而在流通领域的停滞,它是粮食流通中间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四无粮仓指“无虫害、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

3.三温:粮油储藏中的温度包括外界空气温度、仓内空气温度和粮堆温度,简称气温、仓温和粮温,通常称为储粮“三温”

4.三湿:和温度相似,湿度也有“三湿”之称,即大气相对湿度、仓内空气相对湿度、粮堆空隙中的空气相对湿度,简称气湿、仓湿、粮湿。 

5.三温变化规律:外温上升时,气温>仓温>粮温;外温下降时,气温<仓温<粮温。

最冷时,上层粮温<中层<下层;最热时,上层粮温>中层>下层;在春季时,上层>下层>中层;在秋季时,中层>下层>上层。

 6.安全粮:是指含水量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内,在正常保管条件下可安全过夏的粮油。我省规定小麦的安全水分为12.5%,玉米的为13%,水分在此之内的小麦、玉米均为安全粮。

7.半安全粮:是指含水量略高于安全粮,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藏,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油。五月至十月份,小麦水分超过安全水分0.1~0.5%以内,玉米超过安全水分0.6~1%为半安全粮;十一月至下年四月份,小麦水分超过安全水分在0.6~1.5%以内,玉米超过安全水分在0.1~1%以内,为半安全粮。超出以上标准为危险粮。

8.危险粮:是指含水量高于半安全粮,极易发热、霉变的粮油。

9.结露:指空气遇冷物体表面,水汽开始凝结成水的现象。由于粮食的吸湿特性,决定了只要环境湿度大于相应的粮食平衡湿度时,都能引起粮食水分增加。

结露类型与部位: 表层结露、内部发热结露、密闭结露、热粮结露、其它结露。

10.粮堆发热:指粮温不正常上升或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继而发展成霉变。

按发热性质:干热、湿热与杂质积聚;按发热部位:局部、上层、下层、垂直层与全仓发热。

11.粮食霉变:霉变过程包括初期变质、生霉和霉烂三个阶段,粮食保管中则以生霉阶段作为发霉事故的标志。

粮食霉变类型:发热霉变、结露霉变、返潮霉变。

12.机械通风:指把一定条件的外界气体通过风机送入粮堆,从而改变粮堆内的温、湿度等参数,达到粮食安全储藏或改善加工工艺品质的目的。

二、简答

1.储粮机械通风的作用:第一、创造低温环境,改善储粮性能;第二、均衡粮温,防止水分结露;第三、制止粮食发热和降低粮食水分;第四、排除粮堆异味,进行环流熏蒸或谷物冷却;第五、增湿调质,改进粮食加工品质。

 一般情况下,当大气湿度小于70%,外温低于粮温5℃度,通风对降温、降水都有利,可以通风。但在雨、雪、雾天气,大气湿度处于或接近饱和状态,一般不宜通风。

2.通风技术的应用:⑴ 新粮入仓的平衡通风,⑵秋季的防结露通风,⑶冬季的冷却通风,⑷ 夏季的排积热通风,⑸冷芯粮的均温通风,⑹高水分粮的降水通风,⑺低水分粮的调质通风。

3.入粮时,为何要做到“五分开”?

    进粮时,要按入仓粮食的品种、水分、杂质、新陈的不同,以及有虫与无虫,分开存储。这是因为粮食品种、品质、等级的不同,水分与杂质的含量不同,其结构、形态、内部生理生化反应都不相同。若将其混装,会造成粮堆内的品质不均匀,引起不良情况发生,危及到储粮安全。因此在入粮时要做到“五分开”。

4.为何要强调保管员经常入仓检查粮情?

    近年来在新建的粮仓中,尽管都配备了先进的粮情检测系统,但先进的仪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管员的部分工作,还不能完全替代人体的感官功能。保管员进仓可以通过人体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仓内气味、粮食的散落性、粮温等变化,再结合仪器的检测结果,对粮情变化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储粮安全。

 5.如何判断粮食入仓的杂质区?

    不同的入粮方式,杂质聚集的规律是不同的,因此可根据入粮方式来判断杂质的分级区;另外,可根据测温系统反映出的高温点、通风过程中不降温的部位、熏蒸杀虫不彻底的部位或米温计较难插入的部位,都有可能是杂质分级区,再结合扦样检验,就可确定杂质的分级区。

6.高大平房仓在入粮前应做哪些检查?

    高大平房仓是一种新仓型,为做到对仓体结构和配置设备性能的质量心中有数,应在入粮前对仓房施工质量和配置设备进行检查。

    ⑴检查仓房的施工质量:仓顶不漏,仓壁无裂缝,地坪不返潮,仓房隔热符合安全储粮的要求。

    ⑵检查通风系统:按所配置的通风系统,安装好通风设备。在通风道的各接口部位必须有防止粮食漏入通风道的措施。机械通风系统安装后,应进行通风道的风量测试及风量分配等调试工作,并写出测试报告。地槽通风系统调试后,不得随意移动调后的阀门位置。与进风口连接的风机应与测控系统的通风控制接口联接,在通风时达到对风机的自动控制。

    ⑶检查气密性:对仓房的门、窗及进风口密封后进行气密性检查,达到在500Pa下的压力半衰期不小于40s的起码要求。

    ⑷检查粮情测控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安装应符合《直属储备库粮情测控系统技术质量要求》,在正式装粮之前要进行空仓检测调试。布置测温电缆的间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点距不大于2m,在粮面下、靠墙壁和距地坪30~50cm处必须设置测温点。

    ⑸检查动力负荷:粮库的动力负荷要满足大功率风机等用电机械的要求,配有谷物冷却机的粮库应根据一次开动谷物冷却机的台数配足动力负荷,保证相关设备匹配和安全工作。

7.小麦有什么储藏特性? 

    ⑴后熟期长。小麦品种不同,后熟期长短也不同。大多数品种后熟期在两个月左右,少数超过80天。含水量适宜的小麦,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品质有所改善,储藏稳定性有所提高。

    ⑵吸湿性强。小麦外皮较薄,组织松软,亲水物质较多,吸湿能力较强,吸湿后,淀粉、蛋白质水解加强,易遭受霉菌与害虫的侵袭,引起发热霉变,使小麦品质劣变。

    ⑶较耐高温。小麦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在一定的高温范围内不致丧失生命力。据报道:水分在17%以上时,干燥处理温度不超过46℃,或水分在17%以下时,处理温度不超过54℃,酶活性不会降低,发芽力仍能得到保持,面粉品质因在后熟期经历高温而得到改善,做成的馒头松软膨大。这就为小麦采用高温干燥或密闭杀虫提供了依据。

    ⑷易遭虫害。小麦抗虫性差,收获时正值夏季,易受害虫感染,多数储粮害虫都会危害小麦,其中以玉米象、麦蛾与印度谷蛾危害最为严重。因此,要加强小麦虫害的防治工作。

8.小麦在储藏期间易出现哪些问题?

    ⑴麦堆结顶。小麦在后熟期间呼吸作用旺盛,放出大量湿热,使麦堆上层粮温增高,水分加大,易引起结顶和发热霉变,其部位一般发生在粮面下30cm 处,这是保管新麦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热粮储藏到深秋季节,粮温高于气温,粮堆内外存在温差,湿热扩散引起粮堆水分转移,使上层粮食水分增加,同时也使霉菌大量发生与发展,造成粮堆发生结顶现象。

    ⑵褐胚。小麦在储藏期间另一主要劣变现象是胚部变褐(与小麦褐胚病不同),这主要是储藏方法不当和储藏时间过长所造成的。另外,微生物的危害也是形成褐胚的重要原因。

9.小麦保管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⑴趁热入仓密闭储藏。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藏方法之一。根据小麦耐热性好的特点,利用盛夏高温曝晒小麦,将水分降到12.5%以下,使粮温达50~52℃,保持2h,趁热入仓,散装压盖,高温密闭,使粮温维持在40℃左右,10d左右可杀死全部害虫。此后,粮温逐渐下降与仓温平衡,即转入正常密闭储藏。高温时间过长会影响小麦的发芽率。

    ⑵低温冷却。粮堆保持一定的低温状态,对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品质有益。进入正常储藏的小麦,可在寒冷季节进行通风、翻动粮面,将粮温降至5℃以下,然后在气温回升前对仓房、粮堆进行密闭,这对抑制虫霉、保持品质有较好的效果。长期储存的低温粮要严防与湿热气流接触,以免造成麦堆表层结露。

    ⑶严防害虫感染。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象、麦蛾、印度谷蛾等。麦蛾、印度谷蛾成虫发生在粮堆表层,活动于空间,而玉米象在秋凉后则隐藏于麦堆深处。热密闭与冷密闭储藏是防治小麦害虫的有效方法,要加强管理,严格做好防止感染害虫的工作。

10.小麦热入仓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应在小麦热入仓前10d左右进行清仓、杀虫、密闭一周。

    ⑵抓紧伏天出晒,高温杀虫。

    ⑶热入仓的小麦水分应低于12.5%,软质小麦水分低到11%,无损发芽率。软质与硬质小麦水分高到13%,即使冷入仓也对发芽率有损害。

    ⑷做好密闭储藏,保持42℃左右的高温不能超过7~10d。

    ⑸在进行高温处理时,时间不宜过长,种麦长期受到闷热可能产生缺氧呼吸而影响发芽。

    ⑹热入仓小麦应注意检查,特别是在秋末冬初和春末夏初温度变化剧烈时,应及时检查防止结顶。

  11.什么是“一符、四无” 粮仓(油罐)? 

    “一符”是储备粮粮油帐实相符的简称,“四无粮仓”是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粮仓(含露天囤、垛和储粮货场)的简称,“四无油罐”是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油罐的简称。

 12.开展“一符、四无”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一符、四无”是基层广大粮食仓储员工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管理经验,是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一符、四无”活动是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保粮方针的重要措施,是推动粮食仓储保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实现“一符、四无”是做好粮油仓储保管工作的一项重要标志。

 13.对储备粮库存管理的基本要求?

    对储备粮库存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一符”、“三专”、“四落实”。

14.对储备粮库存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符”是指帐实相符,即统计帐、会计帐与保管帐相符,保管帐与仓(垛)专卡相符,专卡与库内实物相符。“三专”是指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四落实”是指数量落实、质量落实、品种落实、地点落实。

 15.什么是保管自然损耗?

    保管自然损耗是指粮食在正常生命活动消耗的干物质,检化验耗用的样品,以及搬倒中零星散落等产生的损耗。

16.在深秋季节,储粮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进入深秋时节后,储粮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做好分阶段通风、防止粮堆结露方面。当外温下降季节,大粮堆保温性好的特性易在新仓粮堆内部形成“外冷内热”状态,由此产生湿热扩散会导致粮堆内水分转移,在粮堆表面与周壁处易形成“结顶”、“挂壁”,继之粮食发热霉变。此时要及时通风散湿,均衡粮温,消除形成湿热扩散的条件,避免粮堆水分转移发生“结顶”、“挂壁”现象。

17.在寒冷的冬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在寒冷的冬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抓紧时机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在冬季要充分利用自然低温条件通风冷却粮食,在粮仓内形成一个低温储粮环境,为来年粮堆低温度夏创造条件。

18.在气温回升的春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在气温回升的春季,储粮管理的重点是对粮堆进行隔热保冷,这是实现“低温储粮” 的重要环节。新仓粮堆规模大,特别是在密闭不对流的条件下,粮食的不良导热性会更为突出,在春季要利用这一特性,对低温粮做好仓房隔热密闭与粮堆压盖隔热保冷,减缓粮温上升速度,确保储粮安全。

19.在炎热的夏季,正常粮堆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正常粮情的低温粮到夏季时无需通风,此时的管理重点是维持粮堆的低温状态。对于通过冬季冷却的大粮堆来讲,正是利用大粮堆保温性好的特性,到夏季后粮温较低,粮情较为稳定,根本不需通风,否则会破坏粮堆的低温状态。在夏季,南方稻谷库点要利用外温低于仓温时,设法降低仓温,这是阻止粮温上升、保持粮食品质的重要措施。在夜间气温较低时段,打开仓窗,启动仓壁上的排风扇或拱板仓屋面上的换风扇,及时通风换气,降低仓温或仓房拱板隔层的温度,以减缓粮温上升速度。安陆库用保温管道将几座仓房串联起来,用谷物冷却机降仓温,延缓粮温上升速度,低温储粮效果很好。

20.在炎热的夏季,对非正常粮堆的管理重点是什么?

    在炎热的夏季,对非正常粮堆的管理重点是先制止粮堆发热,再寻机降水。由于大粮堆的不良导热性,会使粮堆内部湿热积聚,造成粮堆发热霉变,此时要采取大风量通风、降温散湿的做法,制止粮堆发热,消除储粮隐患,或利用谷冷机降仓温,缓解粮温上升速度,确保粮食的低温状态。或在粮食发热前进行高浓度磷化铝熏蒸,抑制霉菌发展,待时机适合时,再进行通风降水,确保储粮安全。

21.当外温上升仓房大粮堆内形成“热皮冷芯”时,应如何处理?

    在外温上升的季节里,新仓大粮堆内易出现“冷芯热皮”现象,此时要按春季隔热保冷的做法处理。如果粮堆内的界面(粮面下30cm)温差<5℃,并且水分差<1%,粮食储藏通常是安全的,对“冷芯”可暂不处理,但要随时检测界面上的温差与水分变化。

22.当粮堆内的界面温差或水分差较大时应如何处理?

    如果大粮堆界面上的水分差≥1%或温差≥5℃(尤其是接近露点温差),就必须采取措施对粮堆内的温度、水分进行平衡处理。该处理可分两种情况:在界面上的温差≥5℃或水分差≥1%,但幅度不大时,可利用环流风机进行膜下环流,这样既能减少外部气温的影响,使粮堆保持相对低温,又能使粮堆保持相对低温,平均粮温变化仅在1℃左右,还能防止粮堆内发生结露现象;在界面上的温差≥5℃或水分差≥1%且幅度较大时,此时不能按照低温储粮模式进行管理,应采取粮面揭膜或使用排风扇、通风机通风,但一定要注意在外温合适时进行,并要谨慎操作,严防粮堆发生结露。

23.粮堆发热部位不同,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通风?

    粮堆发热部位不同,通风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讲,全仓中上层发热用压入式通风,中下层发热用吸出式通风,局部发热的粮堆可采用单管通风。

24.针对不同发热原因,应怎样采取措施?

    粮食发热的原因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少则1~2d,多则7~8d ,又会使粮食再度发热。新粮后熟作用引起的粮温过高和“乱温”、“出汗”现象,应进行通风降温散湿,并促进粮食后熟。干热主要是大量害虫聚集造成的,需先杀虫后通风降温才行。杂质积聚发热是入粮时杂质分级形成局部通风死角造成的,需清理杂质或加导风管。湿热是由于局部粮食水分升高微生物活动造成的,只有降低粮堆水分后,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再次发热;其次是抓机会熏蒸,由于粮堆的温度、水分高,较适合害虫生长、繁殖,对粮堆危害大,要在降水的同时,采用大剂量的熏蒸杀虫作业,确保储粮安全;第三是再利用晚间低温时机,降低粮堆温度,使粮食进入稳定储藏状态。

25.夏季入仓的热粮到冬季时是否会造成粮堆表面结露现象?

    夏季入仓的热粮到冬季时,如不及时通风降温或通风不当都会造成粮堆表面结露现象。这是因为粮食的导热性能较差,当外界气温下降时而粮堆内部的粮温仍很高,此时粮堆内就会发生湿热扩散现象,造成粮堆水分由高温处朝低温处转移,使粮堆出现表层结露,即“结顶”、“挂壁”现象。因此,夏季入仓的热粮到秋冬季时,要采取分阶段通风降温,均衡粮温,防止粮堆发生“结顶”、“挂壁”现象,确保储粮安全。

26.日常管理中,通风口处的粮温和水分增高应如何处理?

    仓房通风口处粮食的温度与水分增高,与通风口的隔热、气密性能不好有关。当通风口处的隔热、气密性能不好时,都会在通风口处的粮食中形成温差或受外界湿气影响,使粮食结露水分升高,继之引起霉菌繁殖,使粮食发热粮温升高。因此,解决的措施是对通风口进行改造,提高通风口的隔热气密性能。

27.在高温季节,对稍超安全水分的粮食应如何处理?

    在高温季节所收的粮食水分较高时,首先进行平衡通风,均衡仓内粮食的水分与温度,稳定粮情;其次抓紧时间通风降温散湿,降低粮食水分,提高储粮稳定性;第三是视粮堆内虫霉发生情况,决定是否采取高浓度熏蒸,抑制虫霉生长,为通风降水赢得时间;第四再选择低温时节进行通风,降低粮堆温度,确保粮食安全。

28.粮库安全保卫工作的分类

    大致归纳为以下三大类:一是保卫工作,主要指仓库治安、保卫方面工作;二是消防工作。主要是指仓库防火、灭火以及防风、雨、汛等自然灾害工作;三是安全操作技术,主要是指仓库在用电、储粮机械作业、堆码作业和化学药剂熏蒸作业中的安全技术问题。

29.虫粮的处理

    

    虫粮的处理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并符合“安全、经济、有效”的原则,全仓生虫、全仓处理,局部生虫、局部处理。对长期储存的粮食、严重虫粮、危险虫粮和在高温季节储藏的粮食应从严掌握。

虫粮的处理要求:基本无虫粮或一般虫粮,粮温在15℃以下,可不做除治,但需做好防治工作;粮温在15℃以上,一般虫粮必须在15天以内除治;严重虫粮,必须在7天内除治;危险虫粮必须立即封仓熏蒸。

    确立熏蒸杀虫方案,计算用药量和确立施药点。表面施药,每点磷化铝片、丸剂不超过150g,粉剂不超过100g。埋藏施药,每点磷化铝片、丸剂不超过30 g,粉剂不超过20 g 。

仓外计时员要掌握时间(一般情况一次为30分钟),超时要提醒。待施药结束,人员全部撤出,查清投药人数后,封闭熏蒸出入门,并做好滤毒罐的使用日期和时间记录。

施药部位应考虑粮堆微气流走向。当平均粮温高于仓温3℃以上时,应在粮堆下层施药;当平均粮温低于仓温3℃以下时,应在粮面施药;新入仓粮食各部位粮温接近,宜采用均匀埋藏施药,并在仓门及四角增加施药点。

    储粮进行常规熏蒸杀虫,同批次粮食,每年只能熏蒸一次。熏蒸后应做好防护工作,防止再感染。每次熏蒸结束后,应及时填写熏蒸记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