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路基强夯施工技术交底
2025-09-24 11:01:42 责编:小OO
文档
施工技术交底

工程名称:兰州北环东线BHD-4标          施工单位:江西省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工程名称路基工程交底卡编号
施工部位起点路基段
施工内容路基强夯
技术交底内容: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为东段工程第Ⅳ合同段,施工范围为K27+165.205-K28+400,全长1.235K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60km/h,双向6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9m,设计荷载为城A级,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

本合同段主要由K27+165.205-K27+516.2(ZK27+165.205-ZK27+514.9)段路基土石方工程、K27+516.2-K27+759.2(ZK27+514.9-ZK27+759.9)段枣树沟大桥、K27+760-K28+163(ZK27+761-ZK28+139)段白石头隧道、K28+163-K28+400(ZK28+139-ZK28+400)段路基土石方工程以及4道钢筋砼箱形涵组成。

根据设计文件要求,本合同段共有三个段落需进行强夯处理,面积共计39290m2。其中K27+210-K27+516.2段设计六个强夯作业面,K28+163-K28+400及ZK28+238-ZK28+379.63段设两个强夯作业面。地基土属于Ⅳ级湿陷性黄土。

二、设计参数

强夯处理时,遵循以下设计要求:

1、强夯设计单位夯击能暂定为2500KN·m;

2、对路堤基底及两侧坡脚外不小于3m(无边沟时)或边沟外1m范围进行强夯;

3、强夯处理的有效加固深度不小于5m,强夯夯击遍数为3遍,前两遍点夯间距为2D(D为夯锤直径,本工程采用夯锤直径为200cm),交错正方形布置,锤印搭接为1/4D;

4、前两遍每遍8-10击(暂定),单点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不应出现夯坑过深而提锤困难的现象;

5、第3遍为满夯,满夯夯击能为600KN·m,每遍2击。

    6、强夯最佳含水量须根据试验报告取值。

三、施工准备

(一)设备准备

1、夯锤:本工程选用弹性模量高的圆柱形钢制夯锤,夯锤底部设置4~6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以利夯锤着地时坑底空气迅速排出和减小起锤时坑底吸力,排气孔直径为25~30cm。

2、起重机械:采用起重能力55吨的复缆(利用滑轮组)履带式起重机,以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并配有辅助门架等缓冲消能支撑构造,以防止夯击时吊臂过大振动、后仰,发生安全事故。

3、自动脱钩装置:若选用复缆起重机时应配有自动脱钩装置。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起重机最大提升高度大于10m。

4、铲车、挖掘机、20吨压路机:用作回填、整平夯坑、作地锚用及碾压。

5、检测设备: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6、测量仪器:全站仪、水准仪、钢卷尺、标尺。

(二)劳动力准备

强夯施工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以机械作业为主,杂工辅助。因此对劳动人员数量需求不是很大。单机单班劳动力如下:起重机司机2名,起重挂钩工2名,测量、记录人员3名,现场管理人员1名。

(三)技术准备

1、熟悉施工场地的地质资料、设计施工图、强夯平面布置图、设计强夯施工参数。

2、按照设计要求的强夯处理范围画强夯平面布置图,并在图上标明各夯击点编号。

3、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专业工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4、进行测量交底,准备现场测量记录表格。

四、试夯及参数确定

强夯施工参数根据本工程填筑材料情况结合设计要求确定。强夯施工前,在现场试夯,待试夯结束一到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1、试夯确定夯击遍数及距离建筑物安全距离,然后在进行大范围夯击。

2、试夯时应选择一个工程范围内区域,表面应平整。

3、按设计的夯点排列方式及间距,实地放出该范围的夯击点并测量场地标高,然后根据设计夯击参数进行试夯,记录夯沉量。

4、夯完一遍后,测量夯击标高,若第一遍夯击的夯沉量大于5cm,则进行第二遍夯击,记录第二遍夯击的夯沉量,并测量第二遍夯击面标高;若第二遍夯击的夯沉量小于5cm,则该场地可仅夯击一遍;若第二遍夯击的夯沉量大于5cm,则进行第三遍夯击,记录相应的夯沉量及测量第三遍夯击后的夯击标高,若第三遍夯击的夯沉量小于5cm,则该场地夯击二遍即可;以此类推,确定适宜的夯击能、夯击遍数、夯点击数、最优含水量及距建筑物安全距离等工艺参数。

五、施工方法

1、平整场地,施工放样,布置夯击点。各夯击点用红绳绑小石块放置与夯点的中心位置即可。

2、夯机就位,用50米尺量吊绳长度,按照起吊高度卡住吊绳,使重锤在起吊后能自动松开,自由下落。

3、按照设计要求的强夯处理范围、夯点排列及间距,采用仪具放点,并用小木桩或白灰在夯点中心处标记,夯点放完后进行复核,确认无误后在绘制夯点布置图,比例尺宜为(1/200-1/500),并在图上对实地夯点进行逐一编号,固定并标注出每遍夯点位置。

4、根据设计夯实厚度,结合试夯结果或预估夯沉量确定开夯标高。

5、夯击前测量原地面标高(或相对标高),每击一次都记录本次夯击后的高程(或相对高程),并计算沉降差。施工过程中除记录高程外,一个点夯击完成后还应观察周围土的隆起状况,若隆起较大应及时对施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原因,调整夯击参数,实施动态控制。

6、强夯施工必须自强夯处理区域外侧逐次向内侧推进的方式进行控制。夯击应从路基一端边夯边退,以免夯坑回填不及时影响夯击移动。重锤起吊要缓慢平稳,不要晃动过大,以免造成安全事故。挂钩工及测量立尺人员必须远离或站在吊机背后一定距离后方可起吊重锤,重锤下落过程中严禁人员靠近,应待落锤稳定后进行操作。

7、强夯时先对标高最低的强夯面进行强夯,待达到夯实要求后即对此范围进行填筑压实。填筑至更高一级台阶时,对此标高的强夯面进行强夯,强夯范围延伸入之前填土范围,与上一次强夯面重叠宽带不小于3m,如此依次由低到高逐级强夯、分层填筑。

8、主夯完成后,夯击面平整度较差,表面松散,需进行满夯进行找平、密实。满夯要求基本相同,每点只夯1击,满夯完成后再整平,压路机碾压表面。

9、检测:对粉土地基,施工结束后应隔2-3周后方可进行质量检验;检验内容为路基基底5m深度内地基夯实质量,即检验湿陷性黄土处理后湿陷性系数是否大于等于0.015;检验方法采用钻芯取样法;检验频率为每300平方米抽样检测9点。

六、雨期强夯施工措施

1、在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积水,导致土质变软,以致出现挤出现象,降低强夯效果。

2、根据总图利用自然地形确定明沟排水方向,按规定挖好明沟排水,以确保施工质量,夯坑积水时应及时排出。

3、对强夯区域及时进行表面碾压。

4、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做到事前预防。

5、履带式起重机在雨后强夯时,严禁在未经夯实的土虚上或低洼处作业,同时应进行试夯,将夯锤吊离地面1m左右往返起落数次,确定稳妥后,方可进行强夯。

七、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1、路基填筑前需将路基基底及两侧坡脚外不小于3m范围地表整平,由于自然地形为台阶状,故应根据自然地形,将基底整平为台阶状,然后进行强夯施工。对于较松散且具有湿陷性的表层,将2m厚范围挖除后再进行强夯处理。

2、强夯施工:在点夯时,要对每一夯点的能量,夯击次数,每次夯坑沉陷量、夯击坑周围土的隆起量以及埋设测点要进行量测和记录,并注意夯击振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点夯完成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满夯。

①在有建筑物段设置观测点,观测对相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

②起重机就位后,夯锤对准夯点,并测量锤顶标高后开始施工。根据计算得出的夯锤下落高度进行锤击施工。

③夯击并记录夯坑深度。当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时,停夯,向夯坑内填料直至坑顶平齐,填料采用强度高的风化石,并记录填料数量,如此重复,直至满足规定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墩体的夯击。当夯点周围软土挤出影响施工时,用挖机可随时清理。

3、强夯的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间隔时间不应少于3~7天;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可连续夯击。

4、点夯时要保证夯锤的下落高度,确保夯击力。满夯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进行,防止漏夯。

5、相邻强夯面高差大于5m时,应取这两个强夯面中间高度的一个台阶作为强夯面进行强夯,强夯范围延伸入之前填土范围,与上一次强夯面搭接宽带不小于3m。

6、本标段由于挖方段与填方段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不同,需由路床冲击碾压直接过渡到基底强夯,因此为保证纵向填挖交界处顺利过渡,在填挖交界处超挖台阶,深入挖方段不小于3m,进行强夯处理。同时挖方段路床底面冲击碾压范围与强夯面范围应重叠,重叠宽度不小于3m。

7、加强填挖过渡以及地形变化较大的陡坎或挖台阶处的强夯处理,夯击能量、遍数结合施工安全通过试夯确定,强夯施工到邻近台阶陡坎或挖方边坡坡脚位置,可适当降低夯能量,保证施工安全。同时为保证基底处理效果,可结合地形、开挖台阶,适当减少强夯分层厚度。

8、强夯施工时测量人员应距离夯击点50m以外,防止溅石飞出造成伤害,同时保证夯击时水准仪受夯击振动影响较小。

9、强夯施工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返工或换填处理。

10、强夯施工前,宜在施工场地按10m×10m方格网测定开夯面以下处理厚度内的含水量,对于处理厚度内局部土层含水率不满足强夯适用范围的湿陷黄土层,应采取洒水湿润或降低湿度的措施。当施工场地强夯处理深度以内的含水率过底,应在施工前4-6天,对拟处理范围土层进行增湿。当增湿厚度较大时,宜按1m×1m方格网点,并在方格中心加一点的布孔方式钻孔,向孔中定量注水湿润土体,当需要加水湿润的土层限于上层,且厚度小于1m时,可采用地表浇水湿润。

11、强夯施工必须专人指挥。机械作业时,配合作业人员严禁处在机械作业和行走范围内,配合人员在机械行走范围作业时,机械必须停止作业。

12、施工后,综合分析测量记录,然后做出初步的评价,并进行总结。同时配合业主组织专业部门进行荷载板试验,检测路基加固的效果,检验点数量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八、质量验收标准

强夯地基质量检测标准及方法

序 号

项  目

允许偏差检验方法
1强夯点位±50mm

2夯锤落距±300mm

钢索设标志
3锤重±100kg

称重
4夯击遍数及顺序设计要求计数法
5夯点间距±500mm

用钢尺量测
6夯击范围设计要求用钢尺量测
7最后2击的平均夯沉量

不大于5cm

用水准仪
8夯锤倾斜度不大于30°

9湿陷性系数≥0.015

钻芯取样
九、施工质量控制

1、正式施工前,需进行试夯试验以确定单击能夯点的夯击次数等参数。

2、为避免夯锤过度下沉,夯击能应由小至大逐渐增加。

3、开夯前应检查夯锤的质量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能符合设计要求。

4、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5、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每击的夯沉量。

6、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7、施工后,综合分析测量记录,然后做出初步评价,并进行总结。

技术交底人时 间

      年   月   日

接受交底人时 间

      年   月   日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