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1】 郑 人 买 履
诵读与训练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1],先自度[2]其足,而置[3]之[4]其[5]坐。至之[6]市,而忘操[7]之。已得履[8],乃曰:“吾忘尺度[9]。”反而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10]信度,无[11]自信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宁信度( )
(3)反归取之( ) (4)忘持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 (2)吾忘持度( )
(3)反归取之( ) (4)及反,市罢(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时间意识,不能耽误时间。
B.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否则一事无成。
C.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D.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不要丢三落四。
5.请你至少写出2个带“履”的成语。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鞋子没买到,而且还闹出了大笑话,成了笑柄。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者:(怎么样)的人。度:衡量。置:安放,搁。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之:到……去,前往。操:拿。履:鞋子。度:量好的尺码。宁:副词,宁可,宁愿。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全文翻译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他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训练2】 矛 与 盾
诵读与训练
矛[1 ]与 盾[2]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3],誉之曰[4]:“吾[5]盾之坚,勿莫能[6]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7],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8]子[9]之[10]矛,陷子之盾,何如[11]?”其[12]人弗能[13]应[14]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剧中加点的词。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2) 誉之( )
(3)勿莫能陷也( ) (4)或曰( )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以子之矛 B.陷子之盾 c.不可陷之矛 D.誉之曰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盾之坚,勿莫能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 从故事里卖矛与盾的人的话语中,我们可提炼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我们
。
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相矛盾。
注释与译文
1 字词注释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者:........的人。 曰:说,讲。吾:我。莫能:不能。利:锋利,锐利。以:使用,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之:的。何如:怎么样。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弗能:不能。弗:不。应:回答。
2 .全文解释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他。”有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及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怎么都不能辞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与这个世界上。
【阅读训练3】 鹬 蚌 相 争
诵读与训练
鹬 蚌 相 争
蚌[1]方[2]出曝,而鹬[3]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4]其缘。鹬曰:“今日不雨[5],明日不雨,既[6]有死蚌。”蚌亦谓[7]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既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8]禽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蚌方出曝( ) (2)蚌合而箝其缘( )
(3)两者不肯相舍( ) (4)渔者得而并禽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蚌合而箝其缘 渔者得而并禽之
B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既有死鹬
C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缘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在汉语。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后半句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钩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蚌:贝类,软体动物。方:正。鹬:一种水鸟,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通假字,通“钳”,把东西夹住。雨:这里用作动作,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并:一起,一齐,一同。
2.全文解释
有个河蚌正在打开介壳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他们两一起捉走了。
【阅读训练4】东 施 效 颦
诵读与训练
东 施 效 颦
西施[1]病心[2]而颦其里[3],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4]亦[5]捧心[6]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7],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挚妻子而去[8]之走。彼[9]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10]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颦其里( ) (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3)坚闭门而不出( )(4)挚妻子而去之走(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里之富人见之。
A 其里之丑人 B 见而美之 C 贫人见之 D 而不知颦之所美
3、“挚妻子而去之走”中,“妻子”的古义是 ;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 。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5、从本文中可以概述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
本文主要写了春秋越国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捧心皱眉,然而却更见其丑的故事,比喻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本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例如“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挚妻子而去之走”就夸张的描写了乡里人的反应,从侧面描写了东施的丑陋与做作。夸张是寓言常用的表现手法。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西施:越国的美女。病心:病于心,心口病。其里:村里,箱里。归:返回,回归。亦:也。捧心:捂着心口。其里之富人见之: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东施的样子。去:躲开,躲避。彼:她,代指丑妇人(东施)。之所以:……的原因。
2、全文解释
西施心口疼,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幅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避开她跑了。这个丑妇人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阅读训练5】楚 王 好 细 腰
诵读与训练
楚 王 好 细 腰
昔者楚灵王[1]好士[2]细腰,故灵王之[3]臣皆[4]以[5]一饭[6]为节,肋息然后带[7],扶墙然后起。比[8]期年,朝有黧黑[9]之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楚灵王好士细腰( ) (2)以一饭为节( )
(3)肋息然后带( ) (4)比期年( )
2、给下列句中的“故”选择正确的解释。
A故意 B所以,应此 C原因,缘故 D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1)无缘无故( ) (2)故人西辞黄鹤楼为节 ( )
(3)明知故犯( ) (4)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4、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i),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或滕州(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描述了他们可悲的下场,进而揭示出本文的深刻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生养性。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楚灵王:春秋初期楚国国君。士:男子。之:的。皆:都。以:用,用来。一饭:每天吃一顿饭。带:中带。比:等到,及至。黧(li)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2全文解释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应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以节制自己的腰肢,(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禁,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阅读训练6】拔 苗 助 长
诵读与训练
拔 苗 助 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1]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5]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6]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7]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8],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闵其苗之不长( )(2)谓其人曰( )
(3)苗则槁矣( ) (4)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
2、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病矣(生病)B予助苗长矣(我)
C其子趋而往视之(快步走)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非但,不只是)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
A庄家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做的懒汉
B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C要想事情做得好,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D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其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作者与作品
这则寓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有“亚圣”之称的孟子的作品《孟子》中的一篇。这则寓言从反面生动的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其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客观愿望做事,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此外,这则寓言还告诉了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长(zhang):生长,成长。揠(ya):拔。茫茫然:露出疲惫或疲劳的样子。其人:他家里的人。往:去,到。之:取消句子性,无实义。耘苗:给苗锄草。益:好处。
2全文翻译
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就一棵棵地把禾苗往上拔起一点,他非常疲倦的回到家,对他的家人夸口说:“今天累坏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处而放弃(不做)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除草的懒汉;妄自帮助他生长的人,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非但对禾苗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阅读训练7】刻 舟 求 剑
诵读与训练
刻 舟 求 剑
楚[1]人有涉江者,其剑自[2]舟中坠于水。遽(ju)[3]契(qi)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4]。”舟止[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6]之。舟已行[7]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楚人有涉江者( )(2)遽契其舟(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5)求剑若此( )(6)不亦惑乎( )
2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这种找剑的方式是对的,只不过船已经走了
B“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说楚人找不到剑,很迷惑
C本篇故事说明办事不考虑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D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他当时没有下去捞,这说明了做什么事都不能拖拉、等待,否则就耽误了时机
作者与作品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有名《吕览》。吕不韦认为书中包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记述了有个楚人渡江时,他的剑掉入水中,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在船的相应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停了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称作“契舟求剑”,比如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自:从。遽:急忙,立即,匆忙。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止:动词,停止。求:寻找。行:前进。
2全文翻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掉下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停下以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久,而剑却没有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找剑,不适很糊涂吗?
【阅读训练8】南 辕 北 辙
诵读与训练
南辕[1]北辙[2]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3]谏[4]曰:"今者臣来,见人於[5]大行[6],方[7]北面而持其驾[8],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9]北面?’曰:‘吾马良[10]。’臣曰:‘马虽良,此非[11]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12]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13]成霸王,举欲信[14]於天下。恃[15]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16]地尊[17]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18]至楚而北行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往,去)
D吾用多(用处)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北面/而持其驾
B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C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D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南辕北辙”这则语言故事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的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季梁:魏国人。谏:进谏,劝告。於:在。大行:大路。方:正在。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持:拿着。驾:马车。奚为:为什么。良:好,精良。此非:这不是。御者:驾车的人,马夫。欲:想要。信:取信。恃:依仗,依靠。广:扩大。尊:动词,使尊贵。犹:犹如,像。
2全文解释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进谏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即使马好,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却让他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想成为霸主,每一个举止都是想要取信于天下。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使土地扩展,获得尊贵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距离大王的事业越远。这就和去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阅读训练9】守 株 待 兔
诵读与训练
守 株 待 兔
宋人有耕田者[1]。田中有株,兔走[2]触[3]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4]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4)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兔走触株 走马观花
B因释其耒 爱不释手
C而身为宋国笑 谈笑风生
D田中有株 守株待兔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的那个农夫却把他误认为是会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不靠自己勤勤恳恳地劳动,而想靠碰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以外的收获。现在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耕田者:农民。走:跑,逃跑。触:撞到。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2全文解释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直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从此,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等到了,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0】掩 耳 盗 铃
诵读与训练
掩 耳 盗 铃
百姓有得[1]钟[2]者,欲负而走[3],则[4]钟大不可负。以[5]椎[6]毁之,钟况(huang)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u)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欲负而走( )(2)钟况然有声( )
(3)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4)遽掩其耳(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2)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4、成语 就出自本故事,请你写出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 。
作者与作品
这是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偷钟人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饰,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得:得到。钟:古代的一种礼乐器。走:跑。则:但是。以:用。椎(chui):槌子。
2全文翻译
有个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的捂住。
【阅读训练11】鸦 狐
诵读与训练
鸦 狐
鸦本不善鸣[1]。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2]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3],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4]之妙,特来一聆[5]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6]!”鸦信为然[7],喜不自胜,遂[8]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9]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10]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鸦本不善鸣( )(2)欲夺其食( )
(3)幸勿见却( )(4)喜不自胜(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
(2)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3、有关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切赞美的话都是谎言,我们绝不能相信
B一个人赞美你、夸奖你,那他必定有不良的企图
C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特别是别人的吹捧话、奉承话,要有自己的主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D一个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轻易表现自己的才华,更不能卖弄
4、你喜欢文中的这只狐狸吗?为什么?
作者与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特别是别人的吹捧话、奉承话,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认清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会受骗呀!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鸣:叫。适:正好,恰好。计:计策,办法。霓裳羽衣:一种乐曲和舞蹈。聆:听,聆听。见却:推迟,退却。然:这样。遂:于是。羡:羡慕,仰慕。故:原因。
2全文翻译
乌鸦本来就不善于鸣叫。一天,嘴里叼着食物在树上稳稳地休息。正好被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想要夺走乌鸦的食物,却没有办法。于是心生一计,对着乌鸦说:听说乌鸦先生的歌声像霓裳羽衣曲一样美妙,特地来听听您唱一支仙曲,来清洁我俗不可耐的耳朵,希望你不要推辞。乌鸦信以为真,十分开心,于是张口就唱。他的食物就此落下,给狐狸捡取了,狐狸对乌鸦说:将来有爱慕先生唱歌的,你千万别信啊,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俗话说:甜言蜜语必须提防那是诱饵啊。
【阅读训练12】工 之 侨 献 琴
诵读与训练
工 之 侨 献 琴
工之侨[1]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2]之,金声而玉应[3]。自以为天下之美[4]也,献之太常[5]。使[6]国工[7]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8]诸[9]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10],作古窾[11]焉。匣[12]而埋诸土,期年[13]出之,抱以适[14]市。贵人[15]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16]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工之侨得良桐焉( )(2)斫而为琴( )
(3)弗古( )(4)易之以百金(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讽刺了那些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人
B工之侨通过各种方法,让原本普通的琴变成了一把真正的古筝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根据外表来下结论
D这则寓言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4、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能从中体会到工之侨怎样的心情?
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刘基的《郁离子》。刘基(1311~1375),字伯温,曰文成,汉族,浙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郁离子》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民的主张,也反应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文学成就、道德水平及渊博学识。
本则寓言主要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成了“稀世之珍”。寓言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两次献琴的不同遭遇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之人,其寓言是鲜明且深刻的。
这则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判定一个故事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饰,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是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指装上弦。鼓:指弹奏古琴。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天下之美:天下最好的琴。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使:让。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谋:谋划。诸:兼词,之于。篆工:刻字的工匠。古窾(kuan):古代的款式。窾,通假字,通“款”,款式。匣:装在匣子里。期(ji)年:第二年,满一年。适:到……去。贵人:大官。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2全文翻译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阅读训练13】烧 衣
诵读与训练
烧 衣
一最性急[1]、一最性缓[2],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容谓曰:“适[3]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4]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曳衣[5]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火所燃( )(2)欲言恐君性急( )
(3)其人遽曳衣而起( )(4)何不早说(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言之是耶,不言是耶?
(2)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
适有一事,见之已久:
4、本文是一责寓言故事,你觉得它讽刺了哪一类的人?
作者与作品
看到别人衣服着火,却不紧不慢,毫不着急,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这责寓言故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性缓者的可笑形象,讽刺了那些遇事不分轻重缓急,自以为是,其实愚蠢可笑的人。
注释与译文
1字词解释
急:急躁。缓:温和。适:正好。然则:(既然)这样,那样。曳衣:拉起衣服。
2、全文翻译
一个性格急躁,另一个性格温和。冬天围在炉前喝酒,急躁性格的人,他的衣服掉到炉火中了,被火烧到了,性格温和的人见到了还是慢慢的说:“我已经看到一件事很久了,想要告诉你,又怕你的急性子把事弄得更糟,不告诉你又怕对你不利,我是该说呢还是不该说呢?”性格急躁的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才说:“火烧着你的衣服了。”性格急躁的人把衣服拽起来,生气的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性格温和的人答道:“别人都说你性格急躁,原来真是这样啊。”
【阅读训练14】狐 假 虎 威
诵读与训练
狐 假 虎 威
虎求[1]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2]食我也!天帝使我长[3]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4]也。子以我为不信[5],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6],故遂[7]与之行[8]。兽见之皆[9]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子无敢食我也( )(2)是逆天帝命也( )
(3)兽见之皆走 ( ) (4)以为畏狐也 ( )
2、对这则故事中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派我做百兽之长。
B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3、你知道百兽看见狐狸都四处逃散的真正原因吗?
4、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 。这个成语讽刺了 。
5、请你评价一下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战国策》。“狐假虎威”是说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别人的势力恐吓其他人。凡是仰仗别人的权威和势力来欺负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本文中的老虎那样盲目信从狐狸,否则会脱离实际、闹出笑话。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求:搜求,寻找。无敢:不敢。长(zha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任命:命令,意志。信:诚实。然:真的,正确的。遂:于是,就。行:走,行走。皆:都。
2、全文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阅读训练15】画 蛇 添 足
诵读与训练
画 蛇 添 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酒且饮之( )(2)吾能为之足( )
(3)蛇固无足( )(4)终亡其酒(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本文的大意是: ,请你再写两个以“画”字开头的成语: 、 。
4、有关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还会把事情办糟
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战国策》。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为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来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疑问或注释
1字词注释
祠者:主管祭祀的。舍人:门客,自己的部下。卮(zhi):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相谓:互相商议。请画地为蛇:请允许我们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为蛇:画蛇。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为之足:给它画上脚。为:给,替。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安能:怎么能,哪能。遂:于是,就。
2全文翻译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阅读训练16】画 龙 点 睛
诵读与训练
画 龙 点 睛
张僧繇[1]于金陵[2]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3]。”人以为[4]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5]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6]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日( )(2)人以为诞( )
(3)因点其一( )(4)须臾(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日:“点之即飞去。”
(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3、你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了什么吗?
作者与作品
此则成语故事出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画龙点睛”的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语言,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注释译文
1字词注释
张僧繇(you):南朝梁吴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去:离开。以为:认为。破:击破。皆:都,全部。
2全文翻译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两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两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阅读训练17】 程 门 立 雪
诵读与训练
程 门 立 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一日见[1]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2]侍立[3]不去[4],颐既觉[5],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下面与“幼颖异”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国他乡 B.奇花异草 C.异口同声 D.异曲同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属文( ) (2)潜心经史( )
(3)颐偶暝坐( ) (4)颐既觉(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4.“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史·杨时传》,讲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现在多用“程门立雪”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注释与译文
1.字词解释
见:拜见。游酢: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侍:服侍。去:离开。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2.全文翻译
杨时,字中立,是南剑州将乐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年纪稍长后,专心学习经史,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就恭敬地站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18】闻 鸡 起 舞
诵读与训练
闻 鸡 起 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少有大志”中的“少”读音为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俱为司州主簿( ) (2)中夜闻鸡起舞( )
(3)蹴琨觉( ) (4)因起舞( )
3.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本文故事的大致意思。
4.夜半鸡鸣在祖逖看来并非是令人厌恶的声音,而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5.“闻鸡起舞”这成语的意思是
作者与作品
晋代的祖逖,性格豪爽,为人仗义。当时国家情势内忧外患,祖逖立志要为国家尽力,平定。他与好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任职,志向相同,两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砺。有一回,祖逖在半夜听到鸡鸣声,虽然天还没亮,但他惊觉时间宝贵,应该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的刘琨,到院子里舞剑锻炼身体,每天都不间断,就此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来祖逖受到皇上的赏识,被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平定内乱,收复许多失地。一偿报效国家的心愿。
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行动。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和奋斗,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祖逖:字士稚,范阳逎县人。刘琨:字越石,西晋魏昌人。为:当,做。司州:晋代地名,约在今河南省及山西省西南部。主簿:古代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寝:睡觉。闻:听到。此:这。恶声:令人厌恶的声音。因:于是。
1.全文翻译
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提醒刘琨,说:“这并非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
【阅读训练19】 智 子 疑 邻
阅读训练
智 子 疑 邻
宋[1]有富人,天雨[2]墙坏[3]。其子曰:“不筑[4],必将有盗[5]。”其邻人之父亦云[6]。暮而[7]果大亡[8]其财。其家[9]甚[10]智其子[11],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子曰( ) (2)其邻人之父亦云( )
(3)暮而果大亡其财( ) (4)而疑邻人之父(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请简要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一个人发表一下感慨?请写在下面。
作者与作品
“智子疑邻”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难》。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处错误的结论。这个成语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宋:宋国。 雨:下雨,名词作动词。坏:毁坏,损坏。
筑:修补。盗:偷盗,名词作动词。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而:无实义,表示承接关系。亡:丢失。家:家里的人。甚:很。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2.全文翻译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墙被雨水冲坏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自己的儿子很聪,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了他们的财物。
【阅读训练20】 塞 翁 失 马
诵读与训练
塞 翁 失 马
近处上[1]之上,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而入胡[3]。人皆吊[4]之,其父[5]曰:“此何遽[6]不为福[7]乎?”居[8]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9]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10]良马[11],其子好[12]骑,堕[13]而折其髀[14]。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15]引弦而战[16]。近塞之人,死者十九[17]。此都以跛[18]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吊之 B.其邻人之父
C.近塞之人 D.此独以跛之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善术者 (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此独以跛之故( )
3.补全成语:塞翁失马, 。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故事给你的启示。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处上之上,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作者与作品
“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变化。这样,无论是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塞翁失马”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有可能反而带来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塞上:泛指北方长城内外。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福祸的法术。胡:古代少数民族。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其父: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福:好事。居:经过。贺:表示祝贺。富:有许多。良马:好马。好:爱好,喜欢。堕:掉下来,摔下来。髀:大腿。丁壮者: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跛:腿瘸。
2.全文翻译
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对他的不行表示安慰。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境,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境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有时候福就是祸,祸就是福,这样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如此深奥的道理是不可预测的!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