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文言文20篇
2025-09-24 10:59:28 责编:小OO
文档
走进小古文

【阅读训练1】  郑 人 买 履

诵读与训练

郑 人 买 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1],先自度[2]其足,而置[3]之[4]其[5]坐。至之[6]市,而忘操[7]之。已得履[8],乃曰:“吾忘尺度[9]。”反而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10]信度,无[11]自信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郑人买履(    )            (2)宁信度(    )

(3)反归取之(    )            (4)忘持度(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        )         (2)吾忘持度(       )

(3)反归取之(        )         (4)及反,市罢(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时间意识,不能耽误时间。

B.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信,否则一事无成。

C.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D.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不要丢三落四。

5.请你至少写出2个带“履”的成语。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郑人买履”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鞋子没买到,而且还闹出了大笑话,成了笑柄。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实是有的。“郑人买履”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者:(怎么样)的人。度:衡量。置:安放,搁。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之:到……去,前往。操:拿。履:鞋子。度:量好的尺码。宁:副词,宁可,宁愿。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全文翻译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他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训练2】  矛 与 盾

诵读与训练

矛[1 ]与 盾[2]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3],誉之曰[4]:“吾[5]盾之坚,勿莫能[6]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7],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8]子[9]之[10]矛,陷子之盾,何如[11]?”其[12]人弗能[13]应[14]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剧中加点的词。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2) 誉之(        )

 (3)勿莫能陷也(            )     (4)或曰(        )

2.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以子之矛     B.陷子之盾   c.不可陷之矛    D.誉之曰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盾之坚,勿莫能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 从故事里卖矛与盾的人的话语中,我们可提炼一个成语:             ,这个故事告我们                                                                           

                                             。

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与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相矛盾。

注释与译文

1 字词注释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者:........的人。 曰:说,讲。吾:我。莫能:不能。利:锋利,锐利。以:使用,用。子:您,对人的尊称。之:的。何如:怎么样。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弗能:不能。弗:不。应:回答。

2 .全文解释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他。”有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及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怎么都不能辞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与这个世界上。

【阅读训练3】 鹬 蚌 相 争

诵读与训练

鹬 蚌 相 争

     蚌[1]方[2]出曝,而鹬[3]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4]其缘。鹬曰:“今日不雨[5],明日不雨,既[6]有死蚌。”蚌亦谓[7]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既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8]禽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蚌方出曝(         )     (2)蚌合而箝其缘(             )

(3)两者不肯相舍(        ) (4)渔者得而并禽之(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蚌合而箝其缘   渔者得而并禽之

B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既有死鹬

C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箝其缘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在汉语。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后半句是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钩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让敌人钻了空子,让彼此都遭受灾难。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蚌:贝类,软体动物。方:正。鹬:一种水鸟,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通假字,通“钳”,把东西夹住。雨:这里用作动作,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并:一起,一齐,一同。

2.全文解释

有个河蚌正在打开介壳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他们两一起捉走了。

【阅读训练4】东 施 效 颦

诵读与训练

东 施 效 颦

    西施[1]病心[2]而颦其里[3],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4]亦[5]捧心[6]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7],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挚妻子而去[8]之走。彼[9]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10]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颦其里(       )       (2)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3)坚闭门而不出(        )(4)挚妻子而去之走(         )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里之富人见之。

A 其里之丑人       B 见而美之       C 贫人见之       D 而不知颦之所美

3、“挚妻子而去之走”中,“妻子”的古义是               ;这个词现在的意思是                                          。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5、从本文中可以概述出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今安徽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

    本文主要写了春秋越国丑女东施模仿美女西施捧心皱眉,然而却更见其丑的故事,比喻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本文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例如“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挚妻子而去之走”就夸张的描写了乡里人的反应,从侧面描写了东施的丑陋与做作。夸张是寓言常用的表现手法。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西施:越国的美女。病心:病于心,心口病。其里:村里,箱里。归:返回,回归。亦:也。捧心:捂着心口。其里之富人见之: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东施的样子。去:躲开,躲避。彼:她,代指丑妇人(东施)。之所以:……的原因。

2、全文解释

西施心口疼,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同村的一个丑妇人东施看见西施这个样子,觉得很美,回去时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乡里走过。村里的富人看见她这幅模样,都紧闭着大门不愿出来;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避开她跑了。这个丑妇人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却不明白她皱眉的样子为什么美。

【阅读训练5】楚 王 好 细 腰

诵读与训练

楚 王 好 细 腰

    昔者楚灵王[1]好士[2]细腰,故灵王之[3]臣皆[4]以[5]一饭[6]为节,肋息然后带[7],扶墙然后起。比[8]期年,朝有黧黑[9]之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楚灵王好士细腰(          )    (2)以一饭为节(        )

(3)肋息然后带(          )        (4)比期年(        )

2、给下列句中的“故”选择正确的解释。

A故意     B所以,应此      C原因,缘故      D老,旧,过去的,原来的

(1)无缘无故(      )      (2)故人西辞黄鹤楼为节    (     )

(3)明知故犯(      )     (4)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4、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墨子》,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i),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今河南商丘)或滕州(今山东滕州)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本文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描述了他们可悲的下场,进而揭示出本文的深刻寓意:领导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生养性。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楚灵王:春秋初期楚国国君。士:男子。之:的。皆:都。以:用,用来。一饭:每天吃一顿饭。带:中带。比:等到,及至。黧(li)黑:黑中带黄的颜色。

2全文解释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唯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应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饭以节制自己的腰肢,(每天起床后)整装时先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禁,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的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阅读训练6】拔 苗 助 长

诵读与训练

拔 苗 助 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1]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5]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6]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7]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8],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闵其苗之不长(       )(2)谓其人曰(     )

(3)苗则槁矣(     )  (4)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

2、下列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病矣(生病)B予助苗长矣(我)

C其子趋而往视之(快步走)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非但,不只是)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

A庄家人对禾苗要多加照管,不能做一个什么都不做的懒汉

B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得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C要想事情做得好,就要想办法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D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其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作者与作品

    这则寓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有“亚圣”之称的孟子的作品《孟子》中的一篇。这则寓言从反面生动的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其客观规律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客观愿望做事,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此外,这则寓言还告诉了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长(zhang):生长,成长。揠(ya):拔。茫茫然:露出疲惫或疲劳的样子。其人:他家里的人。往:去,到。之:取消句子性,无实义。耘苗:给苗锄草。益:好处。

2全文翻译

    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高,就一棵棵地把禾苗往上拔起一点,他非常疲倦的回到家,对他的家人夸口说:“今天累坏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处而放弃(不做)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除草的懒汉;妄自帮助他生长的人,就像是拔苗助长的人,非但对禾苗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阅读训练7】刻 舟 求 剑

诵读与训练

刻 舟 求 剑

    楚[1]人有涉江者,其剑自[2]舟中坠于水。遽(ju)[3]契(qi)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4]。”舟止[5],从其所契者入水求[6]之。舟已行[7]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楚人有涉江者(       )(2)遽契其舟(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5)求剑若此(      )(6)不亦惑乎(     )

2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这种找剑的方式是对的,只不过船已经走了

B“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是说楚人找不到剑,很迷惑

C本篇故事说明办事不考虑客观条件发生的变化,仍然死守老一套、不知变通,是行不通的

D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他当时没有下去捞,这说明了做什么事都不能拖拉、等待,否则就耽误了时机

作者与作品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有名《吕览》。吕不韦认为书中包括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记述了有个楚人渡江时,他的剑掉入水中,他当时并未下去捞,而是在船的相应地方刻了个记号,等船停了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文章揭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成语又称作“契舟求剑”,比如为人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自:从。遽:急忙,立即,匆忙。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是:指示代词,这儿。止:动词,停止。求:寻找。行:前进。

2全文翻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掉下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来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停下以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久,而剑却没有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找剑,不适很糊涂吗?

【阅读训练8】南 辕 北 辙

诵读与训练

南辕[1]北辙[2]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3]谏[4]曰:"今者臣来,见人於[5]大行[6],方[7]北面而持其驾[8],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9]北面?’曰:‘吾马良[10]。’臣曰:‘马虽良,此非[11]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12]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13]成霸王,举欲信[14]於天下。恃[15]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16]地尊[17]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18]至楚而北行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往,去)

D吾用多(用处)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方北面/而持其驾

B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C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D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4、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南辕北辙”这则语言故事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合实际情况。如果行动与目标相反,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相反的作用,结果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辕:车杠。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季梁:魏国人。谏:进谏,劝告。於:在。大行:大路。方:正在。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持:拿着。驾:马车。奚为:为什么。良:好,精良。此非:这不是。御者:驾车的人,马夫。欲:想要。信:取信。恃:依仗,依靠。广:扩大。尊:动词,使尊贵。犹:犹如,像。

2全文解释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进谏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即使马好,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却让他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想成为霸主,每一个举止都是想要取信于天下。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使土地扩展,获得尊贵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距离大王的事业越远。这就和去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阅读训练9】守 株 待 兔

诵读与训练

守 株 待 兔

    宋人有耕田者[1]。田中有株,兔走[2]触[3]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4]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      )(2)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冀复得兔(      )(4)而身为宋国笑(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兔走触株      走马观花

B因释其耒       爱不释手

C而身为宋国笑    谈笑风生

D田中有株        守株待兔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的那个农夫却把他误认为是会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不靠自己勤勤恳恳地劳动,而想靠碰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以外的收获。现在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耕田者:农民。走:跑,逃跑。触:撞到。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2全文解释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直跑的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从此,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等到了,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阅读训练10】掩 耳 盗 铃

诵读与训练

掩 耳 盗 铃

    百姓有得[1]钟[2]者,欲负而走[3],则[4]钟大不可负。以[5]椎[6]毁之,钟况(huang)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u)掩其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欲负而走(     )(2)钟况然有声(    )

(3)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4)遽掩其耳(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

                                                            

(2)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4、成语              就出自本故事,请你写出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                                     。

作者与作品

    这是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偷钟人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饰,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得:得到。钟:古代的一种礼乐器。走:跑。则:但是。以:用。椎(chui):槌子。

2全文翻译

    有个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的捂住。

【阅读训练11】鸦 狐

诵读与训练

鸦 狐

    鸦本不善鸣[1]。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2]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3],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4]之妙,特来一聆[5]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6]!”鸦信为然[7],喜不自胜,遂[8]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9]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10]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鸦本不善鸣(      )(2)欲夺其食(     )

(3)幸勿见却(     )(4)喜不自胜(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

                                                            

(2)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3、有关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一切赞美的话都是谎言,我们绝不能相信

B一个人赞美你、夸奖你,那他必定有不良的企图

C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特别是别人的吹捧话、奉承话,要有自己的主见,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D一个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轻易表现自己的才华,更不能卖弄

4、你喜欢文中的这只狐狸吗?为什么?

                                                            

                                                            

作者与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不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特别是别人的吹捧话、奉承话,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认清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会受骗呀!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鸣:叫。适:正好,恰好。计:计策,办法。霓裳羽衣:一种乐曲和舞蹈。聆:听,聆听。见却:推迟,退却。然:这样。遂:于是。羡:羡慕,仰慕。故:原因。

2全文翻译

    乌鸦本来就不善于鸣叫。一天,嘴里叼着食物在树上稳稳地休息。正好被一只饥饿的狐狸看见了,想要夺走乌鸦的食物,却没有办法。于是心生一计,对着乌鸦说:听说乌鸦先生的歌声像霓裳羽衣曲一样美妙,特地来听听您唱一支仙曲,来清洁我俗不可耐的耳朵,希望你不要推辞。乌鸦信以为真,十分开心,于是张口就唱。他的食物就此落下,给狐狸捡取了,狐狸对乌鸦说:将来有爱慕先生唱歌的,你千万别信啊,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俗话说:甜言蜜语必须提防那是诱饵啊。

【阅读训练12】工 之 侨 献 琴

诵读与训练

工 之 侨 献 琴

    工之侨[1]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2]之,金声而玉应[3]。自以为天下之美[4]也,献之太常[5]。使[6]国工[7]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8]诸[9]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10],作古窾[11]焉。匣[12]而埋诸土,期年[13]出之,抱以适[14]市。贵人[15]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16]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工之侨得良桐焉(    )(2)斫而为琴(    )

(3)弗古(     )(4)易之以百金(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讽刺了那些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人

B工之侨通过各种方法,让原本普通的琴变成了一把真正的古筝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根据外表来下结论

D这则寓言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4、品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能从中体会到工之侨怎样的心情?

                                                            

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刘基的《郁离子》。刘基(1311~1375),字伯温,曰文成,汉族,浙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郁离子》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民的主张,也反应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文学成就、道德水平及渊博学识。

    本则寓言主要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成了“稀世之珍”。寓言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两次献琴的不同遭遇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之人,其寓言是鲜明且深刻的。

    这则寓言故事也告诉我们,判定一个故事的好坏,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通过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饰,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是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指装上弦。鼓:指弹奏古琴。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天下之美:天下最好的琴。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使:让。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谋:谋划。诸:兼词,之于。篆工:刻字的工匠。古窾(kuan):古代的款式。窾,通假字,通“款”,款式。匣:装在匣子里。期(ji)年:第二年,满一年。适:到……去。贵人:大官。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2全文翻译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阅读训练13】烧 衣

诵读与训练

烧 衣

一最性急[1]、一最性缓[2],冬日围炉聚饮。性急者衣坠炉中,为火所燃,性缓者见之从容谓曰:“适[3]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4]言之是耶,不言是耶?”性急者问以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曳衣[5]而起,怒曰:“既然如此,何不早说!”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为火所燃(      )(2)欲言恐君性急(     )

(3)其人遽曳衣而起(    )(4)何不早说(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不利于君,然则言之是耶,不言是耶?

                                                            

(2)性缓者曰:“外人道君性急,不料果然。”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所指代的内容。

适有一事,见之已久:                                        

4、本文是一责寓言故事,你觉得它讽刺了哪一类的人?

                                                            

作者与作品

看到别人衣服着火,却不紧不慢,毫不着急,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这责寓言故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性缓者的可笑形象,讽刺了那些遇事不分轻重缓急,自以为是,其实愚蠢可笑的人。

注释与译文

1字词解释

急:急躁。缓:温和。适:正好。然则:(既然)这样,那样。曳衣:拉起衣服。

2、全文翻译

一个性格急躁,另一个性格温和。冬天围在炉前喝酒,急躁性格的人,他的衣服掉到炉火中了,被火烧到了,性格温和的人见到了还是慢慢的说:“我已经看到一件事很久了,想要告诉你,又怕你的急性子把事弄得更糟,不告诉你又怕对你不利,我是该说呢还是不该说呢?”性格急躁的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才说:“火烧着你的衣服了。”性格急躁的人把衣服拽起来,生气的说:“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性格温和的人答道:“别人都说你性格急躁,原来真是这样啊。”

【阅读训练14】狐 假 虎 威

诵读与训练

狐 假 虎 威

虎求[1]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2]食我也!天帝使我长[3]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4]也。子以我为不信[5],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6],故遂[7]与之行[8]。兽见之皆[9]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子无敢食我也(       )(2)是逆天帝命也(     )

(3)兽见之皆走  (       ) (4)以为畏狐也 (     )

2、对这则故事中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派我做百兽之长。

B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3、你知道百兽看见狐狸都四处逃散的真正原因吗?

                                                            

4、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是                           。这个成语讽刺了                                             。

5、请你评价一下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战国策》。“狐假虎威”是说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比喻仰仗别人的势力恐吓其他人。凡是仰仗别人的权威和势力来欺负别人,或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凡事应开动脑筋,不能像本文中的老虎那样盲目信从狐狸,否则会脱离实际、闹出笑话。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求:搜求,寻找。无敢:不敢。长(zha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任命:命令,意志。信:诚实。然:真的,正确的。遂:于是,就。行:走,行走。皆:都。

2、全文翻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阅读训练15】画 蛇 添 足

诵读与训练

画 蛇 添 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引酒且饮之(     )(2)吾能为之足(    )

(3)蛇固无足(      )(4)终亡其酒(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本文的大意是:                ,请你再写两个以“画”字开头的成语:             、              。

4、有关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还会把事情办糟

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作者与作品

本文出自《战国策》。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为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来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疑问或注释

1字词注释

祠者:主管祭祀的。舍人:门客,自己的部下。卮(zhi):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相谓:互相商议。请画地为蛇:请允许我们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为蛇:画蛇。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为之足:给它画上脚。为:给,替。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安能:怎么能,哪能。遂:于是,就。

2全文翻译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阅读训练16】画 龙 点 睛

诵读与训练

画 龙 点 睛

    张僧繇[1]于金陵[2]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3]。”人以为[4]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5]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6]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日(        )(2)人以为诞(     )

(3)因点其一(     )(4)须臾(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日:“点之即飞去。”

                                                             

(2)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3、你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了什么吗?

                                                             

                                                            

作者与作品

    此则成语故事出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画龙点睛”的故事原来是说南北朝著名的画家张僧繇绘画技艺神妙,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时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语言,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注释译文

1字词注释

张僧繇(you):南朝梁吴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去:离开。以为:认为。破:击破。皆:都,全部。

2全文翻译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两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两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阅读训练17】 程 门 立 雪

诵读与训练

程  门  立  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一日见[1]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2]侍立[3]不去[4],颐既觉[5],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下面与“幼颖异”中的“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国他乡   B.奇花异草     C.异口同声   D.异曲同工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能属文(        )    (2)潜心经史(        )

(3)颐偶暝坐(       )   (4)颐既觉(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2)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4.“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作者与作品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史·杨时传》,讲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现在多用“程门立雪”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注释与译文

1.字词解释

   见:拜见。游酢:程门四大弟子之一。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侍:服侍。去:离开。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2.全文翻译

    杨时,字中立,是南剑州将乐人。幼年时期聪颖异常,能写文章。年纪稍长后,专心学习经史,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就恭敬地站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18】闻 鸡 起 舞

诵读与训练

闻 鸡 起 舞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少有大志”中的“少”读音为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俱为司州主簿(        )    (2)中夜闻鸡起舞(          )

(3)蹴琨觉(               )     (4)因起舞(           )

3.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本文故事的大致意思。

                                                         

4.夜半鸡鸣在祖逖看来并非是令人厌恶的声音,而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5.“闻鸡起舞”这成语的意思是                                  

作者与作品

晋代的祖逖,性格豪爽,为人仗义。当时国家情势内忧外患,祖逖立志要为国家尽力,平定。他与好朋友刘琨一起在司州任职,志向相同,两人便住在一起,相互砥砺。有一回,祖逖在半夜听到鸡鸣声,虽然天还没亮,但他惊觉时间宝贵,应该好好把握,就踢醒睡在一旁的刘琨,到院子里舞剑锻炼身体,每天都不间断,就此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来祖逖受到皇上的赏识,被任命为大将军,带兵平定内乱,收复许多失地。一偿报效国家的心愿。

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闻鸡起舞”,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行动。同时比喻意志坚强,有毅力有耐心的有志之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不经过努力和奋斗,就不能成就一番事业。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祖逖:字士稚,范阳逎县人。刘琨:字越石,西晋魏昌人。为:当,做。司州:晋代地名,约在今河南省及山西省西南部。主簿:古代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寝:睡觉。闻:听到。此:这。恶声:令人厌恶的声音。因:于是。

1.全文翻译

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提醒刘琨,说:“这并非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于是起床舞剑。

【阅读训练19】  智 子 疑 邻

阅读训练

智 子 疑 邻

宋[1]有富人,天雨[2]墙坏[3]。其子曰:“不筑[4],必将有盗[5]。”其邻人之父亦云[6]。暮而[7]果大亡[8]其财。其家[9]甚[10]智其子[11],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其子曰(       )         (2)其邻人之父亦云(        )

(3)暮而果大亡其财(      )  (4)而疑邻人之父(       )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邻人之父亦云。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请简要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一个人发表一下感慨?请写在下面。

                                                               

                                                                     

作者与作品

“智子疑邻”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说难》。它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处错误的结论。这个成语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宋:宋国。 雨:下雨,名词作动词。坏:毁坏,损坏。

筑:修补。盗:偷盗,名词作动词。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而:无实义,表示承接关系。亡:丢失。家:家里的人。甚:很。智其子:以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2.全文翻译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他家的墙被雨水冲坏了。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自己的儿子很聪,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了他们的财物。  

【阅读训练20】 塞 翁 失 马

诵读与训练

塞 翁 失 马

    近处上[1]之上,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而入胡[3]。人皆吊[4]之,其父[5]曰:“此何遽[6]不为福[7]乎?”居[8]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9]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10]良马[11],其子好[12]骑,堕[13]而折其髀[14]。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15]引弦而战[16]。近塞之人,死者十九[17]。此都以跛[18]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皆吊之           B.其邻人之父

   C.近塞之人           D.此独以跛之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善术者     (        )    (2)马无故亡而入胡(      )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4)此独以跛之故(       )

3.补全成语:塞翁失马,            。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故事给你的启示。

                                                               

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近处上之上,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2)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作者与作品

“塞翁失马”是一个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变化。这样,无论是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塞翁失马”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但有可能反而带来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塞上:泛指北方长城内外。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福祸的法术。胡:古代少数民族。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其父:即为上文中的“善术者”。父: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遽:就。福:好事。居:经过。贺:表示祝贺。富:有许多。良马:好马。好:爱好,喜欢。堕:掉下来,摔下来。髀:大腿。丁壮者: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跛:腿瘸。

2.全文翻译

   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对他的不行表示安慰。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举入侵边境,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边境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有时候福就是祸,祸就是福,这样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如此深奥的道理是不可预测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