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
2025-09-24 10:59:35 责编:小OO
文档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

——兼向孙绍振先生请教

浙江杭州高级中学 钟峰华

拜读了孙绍振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作者从语义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孙先生通过解读“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关键词句,解读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等。这些解读,让我颇受启发。

    最近,因为上公开课的缘故,我重新拿起《最后的常春藤叶》,反复研读,并参阅了很多的研究资料,我发现,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值得重新解读。本文试图在孙绍振先生解读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进行再探究。

    我认为,欧•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精神”、“生命”、“自我牺牲”之类的东西,从更深层次而言,他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一、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

    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

    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

    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

    “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欧•亨利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于现实的认识有着清醒的头脑,他以审视的方式远距离地观察,用批判的态度透析着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为那些正陷于病态的社会贴上一帖清醒剂。他用幽默、讽刺等看似轻松诙谐的方式达到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含泪的微笑”式的。

    二、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

    很多读者从老贝尔曼身上读出了“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等等主题。尽管没有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读解未免失之于肤浅。

孙绍振先生则通过研究英文原文进而认为贝尔曼是一个“说话粗鲁”“有发音错误”的“下层百姓”。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底层小人物,却“画出一片叶子,给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可见,这篇小说所歌颂的,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平凡。”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牵强,说老画家贝尔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就等于说一个老作家没有文化一样,很可能有违背常识之嫌。在我看来,说老贝尔曼发音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喝酒喝醉了而致使说话含糊。说老贝尔曼的话有些粗鲁,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他听到琼珊病重的消息后内心激愤而致。小说中贝尔曼的身份定位其实并不是一个底层小人物,而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而活得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的身份。所以小说并非在暗示“平凡的人物是不平凡的”。

    在我看来,欧•亨利在老贝尔曼身上寄托的主要不是“爱心”、“奉献”、“牺牲精神”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歌颂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蕴。为了将这意蕴挖掘出来,让我们再仔细品读小说中介绍老贝尔曼的那个段落: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这是一段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为什么作者在介绍老贝尔曼时提到“摩西的胡子”、“希腊之神萨蒂尔”?为什么老贝尔曼说自己是看家恶狗?是欧•亨利随意为之,还是别有深意呢?我认为,掌握了这些问题,就好像掌握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它能帮助我们解开文本很多的谜团。

    1、摩西雕像的胡子

    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传说中,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治国。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古埃及人的教训。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传说摩西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摩西王闻此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米开朗琪罗选择并紧扣住这一典型瞬间情节和摩西的情态,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转折动势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揣摩欧•亨利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意味深长。他将贝尔曼赋予“摩西式的愤怒”,真是用心良苦。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钱、堕落忘本、贪图享乐、背叛训诫而愤怒,而贝尔曼的愤怒则由艺术遭遇边缘化的命运而来,他的脾气暴躁,他的酗酒皆缘于此。贝尔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征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

    2、希腊之神萨蒂尔

    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他耽于淫欲,性喜欢乐,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这就预示着,欧•亨利所提到的萨蒂尔也不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和摩西一样,贝尔曼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其实也表征着老贝尔曼是一个艺术之神的化身,是帮助像琼珊那样的青年艺术家驱逐恐惧,勇敢面对人生的领航者、保护神。

    我们从贝尔曼那摩西式的愤怒、萨蒂尔似的神性以及“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可以看出作为老艺术家贝尔曼对于艺术遭遇被沦落命运的激愤以及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

    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反复读这篇小说,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不去:“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一个困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对此,孙绍振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因为她是画家。她对画面极为敏感。其次,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好的象征,诗意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病魔。”孙先生认为,最后一片叶子其实是一种“生命、信念、精神”的象征。这样的解释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有疑问,如果说这片叶子是生命、信念或精神的象征,那为什么琼珊起初如此绝望以致想到了死呢?

    事实上,琼珊对于自己的生命本无什么留恋,否则她也不会因为染上并不算绝症的“肺炎”就有了轻生的念头。不错,爱情对于她来说无足轻重,那么,在她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比爱情还重要呢?我认为不是肉身的生命存在,而是艺术的生命存在,这才是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回到小说中来:

“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苏艾说。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欧•亨利为何不写其他什么叶子而恰恰是常春藤叶呢?常春藤叶到底有怎样的意蕴呢?

其实,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斯(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后来,尼采将酒神当作音乐艺术的代表。

    原来,常春藤叶与艺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这篇小说中,常春藤叶就是艺术的化身。这真是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最为要紧的密码,然而却长久地被读者给忽视了,以致这篇小说一直以来都被不同程度地“误读”了。

    得到救赎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贝尔曼。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艺术的希望与生命的同时,他自己也在画常春藤叶的过程中,在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同时,完成了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当然,得到救赎的除了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外,我们这些读者在阅读中也得到了某种救赎,来自艺术对于人的救赎。

    孙绍振先生在学界是鼎鼎有名的大家,他对于语文教学的关注让我心生钦佩之情。他对于语文教材中名篇的一系列解读文章让我获益匪浅。我不揣冒昧,写这篇文章,意在向孙绍振先生和广大读者请教。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

——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一次小说教学尝试

(浙江,宁波 鄞州中学 卢杏琴 315101)

内容摘要:对小说文本作多元主题解读是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受叙事学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启发,视学生为不同的聚焦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复述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从而由“这是谁的故事?”分析出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本文借助一种新视角对该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也避免了对小说作过度的意义衍生。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元主题;多重聚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课标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学生观。其实,对小说文本的多元主题解读是改进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有力的途径之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模块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收录了此篇小说,并将它置放在“精神之柱”这一板块下。苏教版此模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主题内容组元方式来编写教材。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得出该小说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便是“信念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一主题主要是由人物琼珊来传达的。同时,在教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②,而这一主题是由人物贝尔曼来完成。在对该小说的诸多研究资料的查阅中,笔者发现基本上是围绕上述两个主题来论说的。更多的研究者是两者择其一而详细论之,有据在理。孙绍振先生的《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最后的常春藤叶〉解读》③则是两个主题兼论,深入文本细部,论述新颖别致。这也更加证实了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等读者中心论已深入这个重人文精神、张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确实,一个文本一经产生便成为一个的存在,它与作者寄予的意义无多大关系,它的丰富含义更多取决于读者的能动参与行为。

在此文中,我们将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对该小说的多元主题作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教师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④的角色,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课堂主人翁角色去深入文本的多元主题探讨中,全面调动学生的能动参与行为。

“多重聚焦叙事方式”是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本中兴盛并得以深入发展的一种叙事模式。“聚焦”一词最早由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提出。它包括聚焦者和被聚焦对象两部分。它是属于内聚焦型。所以聚焦者通常为故事中的人物,而被聚焦对象通常为一个中心事件。在叙事文本中,多重聚焦叙事模式是“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以产生相互补充或冲突的叙述” ⑤。它是情节重复表现的一种技巧。由文本中的“不同人物”也就是聚焦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讲述自认为的故事。在叙事功能上看,它削弱了故事情节的传统因果式的单一运行模式,而使故事运行方向变得具有多种可能性。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这种多重聚焦叙事模式也越来越受导演们的青睐。比如著名的影片《罗生门》(日本黑则明导演)、《英雄》(张艺谋导演)都是成功运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经典例子。这种多重聚焦叙事方式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开放性,使读者(观众)也卷入到了对文本的深层思考中。

受此启发,如果视《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一个电影剧本,那么教师这个导演该如何引领学生去挖掘更多的小说内涵呢?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能否让学生作为聚焦者来讲述相应的人物故事?这两个问题启发我对整个课堂结构的设计。

在该小说有三位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人物来完成自己所理解到的小说主题内涵。于是该课的教学结构便有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所以在课堂导入之后,第二个教学环节的“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请围绕着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来展开你的故事。”同时为学生提供判断主人公的标准,那就是首先看这个人物在全体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其次看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最后看这个人物的故事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其实这样的主人公评判,也是非常符合小说教学的文体特征,那就是重视小说基本因素——人物、情节、主题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邓彤老师讲的“让小说教学起步于小说的原点”⑥。主张文本细读并在小说领域做得卓有成效的著名的新批评派宿将沃伦(R·P·Warren,1905-19)和布鲁克斯(C·Brooks,1906-1994)说:“人物性格对小说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要想了解一篇小说的基本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问一下‘这是谁的故事?’。”⑦于是我们的课堂结构在多重聚焦叙事模式的启发下,回到了小说教学的原点——“这是谁的故事?”。

这是个很能让学生发挥自我见解的切入口。不同的学生便会围绕上述的主人公评判常识,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兴趣点出发来确定“这是谁的故事?”。同时结合了上述的主人公评判依据后,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排除苏艾为文中的主人公。接下来我们结合文本细读一起来分析主人公存在的三种可能性而得出的三种主题内涵。

一、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

在这里学生视琼珊为主人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表格:

时间线索       琼珊(病情发展)    

十一月病倒
一天早晨病重
这天夜里也是病重
第二天早晨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病情好转
第四天脱离危险
(右列为空白,让学生根据文本来补充。)

那么,他们可以在这样的表格提示下来完成自己的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的复述中可以看到,聚焦者(这个时候复述故事的学生)强化了琼珊这一人物形象所阐发的主题涵义,并且我们发现和文本题目相扣。看到最后的常春藤叶,成为琼珊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主题的分析。让学生比较一下琼珊在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态度的变化。之前医生说:“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又什么心事吗?……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说,男人?” “男人?……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苏埃说。⑧这里通过医生和苏艾的对话,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琼珊对爱情都没有强烈的企盼和留恋了,她在病重之际已经极其绝望了。而“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当然是人物语言,人物的谈话方式。”⑨我们再来看看琼珊自己的话。“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你不用买什么酒了……不,我不咬喝汤……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从正面的语言描写中,可以得出琼珊在病重时,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片叶子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叶子的凋落与否成了她生命能否延续下去的一个隐喻。在重病的人那里,这种以身感怀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她看到最后的常春藤叶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留在墙壁上时,她说:“我真是个坏姑娘……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惨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她对饮食、打扮、生活琐事又充满了情趣。在琼珊的心里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她重新找到生的信念。

视琼珊为主人公的学生,他们充当复述文本的聚焦者,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小说主题:一个人在挫折困难面前要有不息的战斗精神,要有信念去支持自己的人生大厦,哪怕在最最危难的时候。不可轻言放弃,放弃是一个闪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奇迹往往属于那些有着坚强信念的人,有着在危难时刻懂得自救的人。让我们也记住海明威的那句话“一个人尽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信念、精神等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

二、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这里学生视贝尔曼为主人公,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表格:

时间线索           贝尔曼

十一月说要画一幅杰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一天早晨
这天夜里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医院去世
(右列为空白,让学生在复述中补充)

这样,作为聚焦者的他们可以紧紧围绕着贝尔曼复述自己眼中的故事: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副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使最后一片叶子能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来代替自然界已经掉落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但是正因为这样,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

从聚焦者的如上复述中,我们觉得依然符合文本想要传达的主题并也非常扣题。我们还可以用文本中的三次集中写贝尔曼这一形象来佐证。这样,我们可以再一次带学生进入文本细读。初次见到贝尔曼时,文本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再见他时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形象的,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最后一次见他,已不同与前两次的正面描写,这是通过苏艾的话来侧面写出的。“后来,他们找到了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生命的转折点也在于这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他的人格于此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视贝尔曼为主人公的学生,他们充当复述文本的聚焦者,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另一个小说主题: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里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让我们震撼。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个平凡的英雄,完成自己今生的杰作,只要心中装有关爱, 只要具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

“琼珊”、“贝尔曼”分别为小说的主人公很容易被学生看到。但是我们还可以视“琼珊和贝尔曼”共同为小说的主人公。基于聚焦者(学生)的如上故事复述。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上述两张表合成一张表格来完成对这两个主人公所要传达的小说主题分析。表如下:

时间线索       琼珊(病情发展)    贝尔曼

十一月病倒说要画一幅杰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
一天早晨病重
这天夜里也是病重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

第二天早晨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生病
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病情好转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脱离危险医院去世
在这里我们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时关照到人物双方的互动关系,并且紧紧扣住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其实,我们可以把琼珊和贝尔曼的两条线简化如下:

琼珊: 病危↘ ↗病好……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

贝尔曼:生 ↗ ↘病逝……死

从上面表格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人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环节里发生了生命中的生死交叉。正是由老画家贝尔曼在“这天夜里”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在“第二天早晨”当琼珊看到时挽救了她的生命,而贝尔曼因完成“杰作”而献身。艺术上的这片叶子,担当起了风雨的洗礼,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和三重超越,它实现了生命和艺术的三次对接转化。首先,它超越了自然界那片叶子的生命有限性。事实上,自然界中存在的那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早已在狂风暴雨中凋落。客观世界一切生命皆有尽头,只有转化成艺术,才能获得有限生命的永恒超越。其次,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实现了琼珊生命与艺术的对接转化,使琼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本来病危的琼珊,在自己的错位认知下,把这个“杰作”当成了自然界存在的那片叶子,从而获得身处逆境更因顽强存活的精神启发,最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她从病危中挺过来,又开始了她新的艺术旅程。最后,这“杰作”还使它的创造者老画家贝尔曼获得艺术生涯的超越,实现了有限生命在艺术中获得永恒延伸。我们从小说文本中看到,这是位落魄潦倒的痛苦艺术家。大有尼采所认为的希腊艺术家的悲剧情怀。他先前不成功的艺术人生里充满着穷愁和痛苦。这个年纪六十开外的老人,“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整天形象邋遢,喝着过量的廉价的松子酒,以酒买醉,以酒浇愁。他整个一生都投入在艺术事业中。他替青年艺术家当裸体模特,他自己的房间里也始终挂着一幅空白的画布。这画布静侯杰作的诞生也已二十五年了。作为一名艺术家,在他的生命中没有什么能比在艺术上成就一幅杰作更有意义了。因为这样的“艺术创造——这艺术是促使人们活下去的人生的补充和完成——的同一种冲动。”⑩而此时,琼珊病危,在客观上无意识地激发了他的这种创作冲动。于是,这位富有爱心的老艺术家,这位一心想能为琼珊做点好事的艺术家,也就在帮助琼珊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后杰作。老贝尔曼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沉浸在最后的艺术世界——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实现了他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重估。于此,我们感受到了贝尔曼有限生命的永恒延续和他生命的伟大意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这第三个主题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需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启发。比如还可以提示学生从题目本身的象征含义里去挖掘。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Dionysus),有著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将酒神作为艺术的代表。这也说明了艺术的常春藤将常青。

在实际教学中,当我们提供了上述的表格和常春藤的象征含义后,有学生是这样发言的。我们来看一段教学实录:

师:看这个常春藤的象征含义,再结合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分析一下,这里又可以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

生:我想老贝尔曼作为老一代艺术家的代表,琼珊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常春藤是艺术的代表,老贝尔曼为了琼珊而牺牲了自己,说明尽管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却是永恒的,可以一代代延续。

师:嗯,你想表达的是艺术之树常青,生命可以在艺术中得到延续。

生:嗯,

师:很好。(在黑板上写下“艺术”两字)

当学生说出这一层以后,教师应深化这个主题,带领学生再一次体会艺术和人生的对接转化,让上述分析的三重超越在教师的本小结语中得以强调。

到这里我们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进行的解读已经结束。

我们探讨得出的多元主题虽然对我们的专门研究者来说不是全然的新,但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探索与发现。新课标在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里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⑾要说本文的意义,笔者认为本文的意义在于将目前已经存在的两种主题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能借助一种新视角呈现给学生,并在这样的尝试中对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让学生既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又避免现今教学中因过度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教学而对文本作过度的意义衍生。这也许就是这次小说教学的意义所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