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测试题(修)
2025-09-24 10:58:30 责编:小OO
文档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你知道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  ) 

A.四一二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 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

A.             B.周恩来            C.张学良          D.杨虎城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B.“一大”的召开  

C.“九一八事变”爆发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70多年前的12月12日,在古城西安发生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是(  )

A. 一二·九运动       B.“西安事变”       C.五四运动          D. 重庆谈判

6、西安事变之所以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

A.中、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C.方面作出的巨大的努力             D.蒋介石先生作出了重大让步

7、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沦陷

8、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    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三十万中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A.北京               B.南京              C.广州            D.上海

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卢沟桥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九一八事变   ④南京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④③②①

10、百团大战的指挥官是(  )

A.李宗仁             B.彭德怀            C.周恩来           D.朱德

11、抗战爆发后,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严重威胁着敌人后方的是(  )

A.                       B.中国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C.苏联红军                         D.英美联军

12、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战略,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B.粉碎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

C.鼓励抗战军民,推动形势好转          D.破坏交通线,为创造条件

13、在抗战年代,创作了许多反映民族精神的画作,尤其擅长画马的画家是(  )

A.齐白石            B.徐悲鸿             C.张大千          D.侯德榜

14、“七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党的指导思想是(  )

A.新三民主义        B.思想         C.马列主义        D.理论

15、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党史册的会议是(  )

A.“一大”        B.遵义会议         C.“七大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6、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的是(  )

A.周恩来             B.             C.朱德            D.蒋介石

17、原子武器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于(  )

A.194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9年 

18、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  )

A.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B.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 

C.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日军                     D.美国向日本国土投掷两枚原子弹

19、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是(  )

A.鸦片战争的爆发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党的诞生                      D.抗日战争的胜利

20、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武昌的胜利    B.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争的胜利

二、图说历史(共20分)

21、看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0分)

下图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请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l)“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2)推算该漫画最早创作于哪一年? 

(3)请用史实证实画中蒋介石对此事的态度?

(4)此事件的结果如何?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21、看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0分)

请问:(1)图一与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三、能力擂台:在史料中走近历史(共10分)

23、阅读下面歌谣,回答问题:

“局部抗战九一八,全面爆发卢沟桥。恐怖南京大,国共合作共赴难。爱国将士勇激战,重大胜利台儿庄。深入敌后打游击,日军闻风胆皆丧。百团大战显神功,七大道路通。八年抗战成正果,血肉之躯筑长城。”

请问:上述歌谣涉及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注意:不得完全照抄原句,满分 8 分。)谈谈你对上面歌谣的看法。(2分)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DBDBACBC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BBBCBBADC
二、图说历史(共22分)

21、题(10分)

(1)九一八事变;(2分)      (2)1931年(2分)

(3)蒋介石采取不抵抗;(2分)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命令东北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2分)(4)不到半年时间,东三省全部沦陷。东北3000万同胞在日军的铁蹄下,受尽欺压凌辱。(2分)

22、题(12分)(1)七七事变卢沟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6分)

(2)国共合作,全民族的共同抗战;(2分)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2分)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枚原子弹;(2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或亚洲等国的配合。) 

三、能力擂台:在史料中走近历史(共12分)

23、题  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台儿庄大捷;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百团大战胜利;七大召开,为抗战的胜利指明了方向;由于全民族的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每答到1点可得1分,满分10分。)看法:该歌谣全面客观的概括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探究园(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3分,共计26分。)

24、题(13分)

(1)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国土沦丧,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2)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科技水平、军事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总是在想方设法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所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前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歌词雄壮豪迈、富有激情的词曲,能鼓舞全国人民永远保持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因此,歌词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是不会过时的。(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且积极向上的观点均可给分。表达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分。)

25、题(13分)

不能杀!因为当时日本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中日之间的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杀了蒋介石中国就会出现内战,只能有利于日本灭亡中国;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主要目的是迫使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并非就要杀蒋介石;保留蒋介石可能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有利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实上后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开始共同抗日。(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且积极向上的观点均可给分。凡答杀者,原则上不得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