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民俗学研究对象范围极广,因此它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与许多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1.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2.民俗学与历史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3.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4.民俗学与社会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5.民俗学与民族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6.此外,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他一些学科有一定关系。但是,民俗学确实一门任何其他学科又都无法取代的科学,也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
2.试述民俗的基本特征。(不需举例论述)
举例论述民俗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型。
民俗特征是指各类民俗共有的: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1.集体性是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2.传承性:民俗文化在实践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3.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4.民俗类型性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
5.民俗规范性的形成是一个历时过程;民俗服务性体现在它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审美需要。
这是民俗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所有特征,在具体研究中,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归纳出其他特征来。
3.以当前社会中的民俗为例论述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
1.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例如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民俗葬礼送他离开这个世界。
2.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社会生活中,民俗的规范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或强化,使之成为群体的一种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
3.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民俗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例如世界各地华侨,虽然身处异地,但是他们通过讲汉语,吃中餐,过中国传统节日等方式,与自己的民族保持认同。
4.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宣泄功能如婚礼上的“闹洞房”,葬礼中的哭丧,都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宣泄。此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
4.试述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俗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大略分为史前、古代和近现代三个阶段。
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即原始社会的民俗。史前时期没有强加在氏族成员头上的国家政权,在氏族生活中,一切按传统习俗办事,因此,民俗是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这是史前民俗的显著特点。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近现代民俗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这个时期,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刺激下,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换,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5.我国古代民俗基本特点。
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期间的民俗。它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汉末以前为一阶段,这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汉代以后为一阶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综观中国古代民俗,与史前民俗相比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民族融合的规模远较史前时期为大,由此引起民俗的不断交流与同化的规模也大。例如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大一统皇朝的建立,汉民族以华夏族团为主体,在与许多部落与民族的同化过程中形成,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融合时期之一。
二是古代民俗无论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着以汉族民俗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反映了民俗活动顽强的传承性。例如辽、金、元三代的统治者虽非汉族,但入住中原后,却逐渐被汉族同化,遵行汉族风俗。
三是由于这时期有了相对于“民间”而言的国家组织,统治阶级本身也发展出了一套与“俗”相对应的“礼”,即官方礼仪。如周代官方礼仪制度在民间风俗及前两代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礼”与“俗”已成为两个相互而又相互联系的行为规范系统。
6.以农业民俗的基本内容为例论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基本特征。(结合农业民俗的基本内容,论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基本特征。)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农业民俗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为例,北方产麦区使用犁犁地时,一般采用牛、驴或人力牵引,基本采用“搅着犁”和“伏着犁”相间各种犁法。而在南方水稻产区,犁田以前一般要先灌水,犁后耙两遍。
2.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农业民俗中卜农事丰歉,祈福习俗为例,各地普遍流行的正月十九(或) 二十五盼丰收的“添仓节”。
3.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例如农业民俗中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是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条件之一。
4.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 如农业民俗中农业禁忌习俗,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例如,二月一日忌鸟雀;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立秋农家禁止家人在田间行走,否则秋收减产等都反映了当地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状况及某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7.举例论述我国各民族服饰如何体现了丰富的社会观念。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例如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如给小孩带虎头帽、穿虎头鞋,是祈望借虎的威力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互相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例如辛亥推翻清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服,成为“咸与维新”的符号。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8.中国各民族民居建筑具有哪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不连通。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一类型。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安于本乡本土,不愿意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4.民房低于官府。老北京的民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等而次之,各县的民房也只能低于县衙门。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随处可见。例如寺庙和居民建筑的中梁、门头和庙堂顶部,多画有“太极”和“八卦”。
9.试析当前宗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
较为完整的宗族组织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之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族组织民俗。中国的基层组织及其传统文化典型地体现在宗族制度中。
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的群体。家庭主要是一个生育单位和经济单位,通常作为宗族的一分子而存在。
10.从节期的选择、节俗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两个角度探讨岁时节日的由来。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首先是节期的最初选择与确立,是以天文、历法的知识为基础的。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至为密切、特别是“清明”,后来从节气演变为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其次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来看,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念有关,如自然崇拜、灵魂崇拜,还有古人为了祈望人寿年丰而形成的迷信、禁忌、巫术等观念。例如故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家中的尊长死后,能成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11.谈谈传统节日放假是否有利于它的传承。
民俗节庆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也是维系一个民族的重要纽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放假,既是对这种潮流的顺应,也可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民俗文化的情感。而传统节日的回归,也更好地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的伦理道德,强调了亲人间的感情联系,对弘扬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都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12.如何理解当前对传统节日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人们加大了对传统节日的开发利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商业炒作而引发的传统节日变味,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打造节日品牌,佳节原本的意义被商业泡沫和人情关系歪曲抹杀了。人们几乎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实际内涵,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花钱找罪受”。二是因现象而助长的节日变味近年来,由于现象的屡禁不止,中华传统节日中“礼尚往来”的形式被人变相利用,成为一些人送礼拉关系的有利借口。三是因崇洋心理而造成的节日变味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许多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渊源流長,内涵深刻。这些节日风俗,是古代人民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笔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再进行整合利用,才能显示出它的特殊价值。在传统节日开发利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 “礼仪”文化资源的利用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雅号。中华传统节日的礼仪形式丰富多彩。这些礼仪形式如不加保护就会逐渐流失。二是娱乐文化资源的利用。要以节日的狂欢形式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传统节日历来体现了欢乐、祥和的特点。这些节日,不但具有丰富的礼仪内容,而且往往还形成了众多的文艺娱乐形式,应大力支持和推广传统节日的许多文艺娱乐形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欢乐祥和的气氛。要给传统艺术切入现代技术模式,提高观赏效果。通过对传统艺术进行包装和改换,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赋予一些传统艺术以适合的现代形态,扩大中国审美模式的影响,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中国文化品格的认同。三是亲情文化资源的利用。作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向往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节日无疑是人们联络感情的纽带,可以突出节日亲情主题,凝聚海内外华人,以亲情传递为契机,发展交通信息事业。四是道德文化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弘扬道德精神,通过节日礼仪形式,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1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1.神话传说的嵌入。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仰逐渐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存在和发展。汉代是一个历史和传说相当活跃的时代,各种上古神话传说广泛流传,给节俗的重新诠释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就一般情况而言,节日风俗多由民间约定俗成。但在特殊情况下,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对节俗的发展演变,可以起直接的促进、推动作用。
3.民众历时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历史人物传说,常常是广大民众历史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因为某种契机,融入节日之中,作为节日的一种溯源性解释,并左右节日活动、节俗观念的流变。
4.宗教节日或其他因素的渗透。在我国,佛、道二教对世俗生活的影响至深至广,圣、俗之间界限并不严格分明,宗教活动世俗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样一来,一些本来只是宗教徒才过的宗教节日,也被插进了岁时序列,成为僧、俗共度的节日。
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在我国风俗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流向。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使节日风俗得以接触、融合。汉族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各民族中普遍流行;而各少数民族的一些体育竞技游艺也不断渗进汉族传统节俗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14.以节日风俗为例,论述我国历时上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民族风俗的影响。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在我国风俗发展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流向。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时期。最有影响的有: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交往与混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的杂居;蒙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17世纪中叶满人入关建立了清政权,战争带来了民族大迁徙;多族杂居、南北统一,使节日风俗得以接触、融合。汉族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古代各民族中普遍流行;而各少数民族的一些体育竞技游艺,如山戎的打秋千、契丹、女真的射柳习俗,也不断渗进汉族传统节俗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财富。
15.试论年节习俗的基本活动内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刷墙壁、剪窗花、贴春联、置办年货、添置新衣、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既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年岁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鸣,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16.举例论述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1、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应,民间节日中,就有了春祈、秋报、夏伏、冬腊的岁时性生活节律。
2、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我国是个贵人伦、重亲情的国度。传统节日中的诸多礼俗,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节日祭祖,团圆,节日礼品。
3、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节日集信仰的、经济的、社交的、娱乐的功能于一身,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7.从我国传统诞生仪礼来人对婴幼儿教养职能的重视。
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通过诞生仪礼,一个婴儿获得其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以庆贺生子为中心部分。求子仪式就是采取向神祈祷、施行巫术行为等方式,以达到怀孕生子的目的。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中国古代有祭祀高媒(生育之神)的礼仪,在仲春之月举行。求子习俗中还有一类常见的形式是由旁人送子,首先是送据说妇女吃了可以怀孕的食物,其次是送去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某些吉祥物,第三是结合元宵节舞龙灯活动送子。民间还有一类求子信仰活动,即性器官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是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器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交媾行为的模仿。入石祖“久木鲁”、投石求子、偷桩等。
孕期习俗包括孕妇禁忌、孕期馈送、接生方式等。孕妇禁忌指孕妇有种种禁忌,如在饮食方面禁食一些动物的肉,在视听方面禁忌看一些不常见的动物和丑陋的人等。孕期馈送是一种催生习俗,在产期将届时,由娘家送一些婴儿出生后所需用的衣、食物品。接生方式如“临盆”、“落草”等。
庆贺生子包括洗三、满月、周岁等。洗三是一种生命降生仪式。中国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谓之“洗三”或“三朝”。满月是一种进入人群仪式,作为诞生礼的一项重要仪式,在婴儿满月的时候进行。满月之后,还有在一百天时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称“百岁”,含义是祝福小孩能够健康长寿。
18.如何理解当前丧葬礼仪逐渐复杂铺张的趋势?
我国古代无论官民均十分重视丧葬礼仪。之所以如此,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之类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丧礼办得是否隆重和符合旧规,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又对能否获得祖先荫庇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习俗的压力和免祸求福的动机,使得丧葬礼仪有愈益复杂铺张的趋势。当然,不能一概否认在种种丧葬仪式中,也贯穿着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及混杂于其中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19.以民俗信仰为例,论述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1.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的所有活动,都是从民众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的,具有相应的功利目的。
2.民俗信仰具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这一点,特别由民间信仰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和他们的传承活动体现出来。
3.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凡为我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形成巫、道、佛互相包容的宗教信仰。
4.民间信仰有较大的渗透性。可以说民间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一点也是其他任何宗教所不能比拟的。
5.民俗信仰的俗信化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方式不断简化。为了迎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民俗信仰也不断改变自己,即迷信成分越来越少,神秘色彩淡化,健康成分不断渗入,且经常增加新的内容。
20.谈谈你对传说与历史关系的看法。
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但和历史有密切关系,例如传说的故事情节尽管有虚构成分,但其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和基本性格、社会地位经常符合历史真实。传说根据其关联和解释对象,可分为:
1.人物传说:其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
2.地方传说:是关于各地特定山河泉石、名胜古迹的特点,以及某些地名由来的带有解释性的故事;
3.史事传说:是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
4.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些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5.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的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着重解释传说对象及其特点形成的原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
21.试述古代英雄叙事诗的基本特征。
(1)以历史上重大事件和英雄传说为题材,以氏族、部落、民族间(或内部)的征战为主要内容;
(2)主人公不论确有其人抑或虚构,均为人间英雄,但又不同程度的神格化;
(3)为婚事而征斗的内容常见;
(4)败于英雄的妖魔,除象征险恶自然力和征战对手外,有时也象征异教徒。
22.举例论述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一是提供丰富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二是提供典型形象;三是在艺术、语言上对作家文学有影响。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有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是保存、掘炼和再创作;二是损害和歪曲。
23.从歌节活动的类型来看歌节的演化过程。
就古籍记载和现在尚可见的歌节活动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有庄严的祭仪,以群歌共舞的形式,祭祀分管生产的神灵,意在保生产丰收而娱神;(二)有庄严的祭仪与祀神活动,祭后,男女才共歌舞,活动已趋歌化;(三)祭仪简化或消失,只是以唱祭歌开头,然后就是男女对唱情歌或同欢共舞;(四)歌唱活动与祭礼礼仪、祭祀内容完全脱离,突出体现人为主体,反映人的文化生活需求;(五)新的歌节。
由以上五个类型可见歌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祓禊求子为主要目的,后来由重在娱神转向人神功娱过渡;突出的是男欢女爱的求偶需求;群众性娱乐活动和经济文化交流相结合,文化、经济功能日趋强化。
24.举例论述民间语言与民俗的关系。
1.民间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民俗现象。如祈祷是祭祀习俗的组成部分,念咒语是民间巫术的重要环节。
2.民间语言记载和传承着其他民俗事象:
(1)民间语言承载乐大量的物质生活民俗(肥水不落外人田);
(2)民间语言反映着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和一些民俗活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3)民间语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伦理等精神民俗(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
3.民间语言承载民俗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语言材料作为民俗事象的名称,专语专用,语、俗完全相印。
(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一个词、短语或一两句话,直接道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
(3)语言安慰旁涉夹带民俗事象。有些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其中心意思并非交代民俗事象,但中间夹带表示民俗事象的赐予。
(4)语言单位折光反射民俗风貌。是指民间语言虽不直接陈述民俗事象,但反映民众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凝聚着民众的智慧和经验。
25.论民间舞蹈分布的南北差异。
汉族民间舞蹈受地域、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南方与北方不同的风貌,南北又因自然生态的迥异而出现种种繁复的现象。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北方有以四大秧歌为主的各路秧歌。
(一)花鼓、花灯与采茶:是指流传于我国南方的民间舞蹈种类,其表演班子都由旦(女)、丑(男女都有)生(男)组成,载歌载舞,曲调幽雅。歌词都赞颂江南的秀丽景色,美好的爱情生活或与农业相关内容。主要包括:1、湖南地花鼓;2、云南花灯与四川秀山花灯;3、江苏花鼓;4、安徽花鼓灯;5、采茶。
(二)北方秧歌:主要有,1、山东秧歌(鼓子、海阳、胶州);2、东北秧歌,东北气候寒冷,农闲时间较南方长,其秧歌动作强劲使扭秧歌的人浑身发热,秧歌的强烈音响,使村镇热闹非凡;3、陕北秧歌,主要流行在陕北的榆林合延安大部分地区。给人以深刻的使印象“扭”“唱”“场图”的艺术效果;4、河北秧歌,主要流传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表演“过街”和“打场”。
26.以诸子的民俗观为例论述先秦时期民俗学史的理论特色。
诸子的民俗观,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民俗学史的理论特色:
(一)孔子的民俗观
孔子的伦理政治的核心是人学,他也是从人学的角度来使用民俗资料的。他主要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原始民俗观改造成与礼制有关的学问。首先,他让历史介入民俗,抛弃传统民俗观中的“怪力乱神”的思维,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其次,他以“民教俗朴”说为前提,致力于贯彻男女、君臣、夫子、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孔子了解民俗,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其他层面。孔子民俗观的历史方法和人文原则,对于我国封建时代的民俗观系统的形成,具有奠基意义。它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与信仰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荀子的民俗观
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设转向了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他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去为民俗事象分类,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荀子以道德民俗为社会评价,导入对于民俗的社会标记和一般性质的推理判断,认为民俗具有自己的“习俗之所积”的自然属性。他赞成孔子的诗乐教化思想,关注民间文学,创作的《蚕赋》是中国第一篇仿制民间谜语的重要作品。荀子道德民俗观的特点还在于发现,一切民俗价值都隶属于政治价值的。
(三)庄子的民俗观
老庄民俗观的核心是反智主义,主张“无知无欲”。他们鼓吹小国寡民,认为民俗的实质在于保存自然的人性。庄子也不追求民俗知识的历史确定性,他将民俗的知识与自然人的知识作为同一类型的知识进行处理。老庄的自然民俗观逐渐演变成了我国古代民俗观理论中的“天籁说”的源头。
总之,先秦民俗由于被史官和诸子文献所记录,增加了它们的理论分量和实际影响。以人论俗事先秦伦理民俗观的主要特征。
27.汉魏时期出现了对民俗事象的评注风气,试举该时期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予以论述。
(一)司马迁的民俗观
1.历史不等于民俗。通过搜集散于民间的神话传说,来补充叙述历史的发展过程。
2.一部史书,要体现历史的真实性,不仅要尊重前代的文化遗产,还要分析现实社会变迁的历史事实,应该对推动历史文化的各阶层、各方面人物和社会因素,都要加以记录。(《世家》、《货殖列传》、《游侠列传》、《西南夷列传》
3.奠定了编写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基本方法。司马迁的史传著作,在指导思想上以史别俗,在写法上采俗补史。
(二)王允的民俗观
东汉王充的著作《论衡》,其中的有些内容,对民俗知识的性质进行了评论,包括评论民俗事实与社会事实、民俗现象与自然现象、民俗解释与宗教解释之间的关系等。如利用民俗知识去阐述哲学观点;不相信同时代的宗教宣传。
(三)郭璞的民俗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郭璞的民俗观《山海经注》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解释神话,如发现和收录了前任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
(四)宗懔的民俗观
南朝梁宗懔的民俗观《荆楚岁时记》积累了农事生产和生活事象。此书以十二月为序,按月归纳农事生产和生活事象,包括岁时节日、祈年礼仪与文娱竞技等各种活动,以自然区划为范围,描述了它们的整体形态,使中国的地区性农业民俗首次被归纳为一个特殊的范畴。
28.举例论述唐宋时期民俗思想的三个标志。
这一时期的民俗思想具有双重重要性。一方面,它以从个别民俗观念中脱颖而出,吸收了农业文明的整体价值观,来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较高文化历史中的民俗传统;另一方面,这种民俗思想的贯通,不再以上下层民俗的冲突或缓冲为代价,而是在博大宽容的政治气氛种,滋养新说。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唐代农政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统治者应具备“勤农”的意识和相关的“政绩”观念宋代以后,农政思想仍有很大的势力;
(二)官修民间文艺图书的出现,唐宋时期,编辑了一批大型的官方类书,保存了唐、宋两代上、下两个阶层的大量民俗文艺资料;
(三)帝都民俗中心的发现,在唐宋时的历史文献种,已开始记录和描述了帝都民俗,并把帝都看成是城市民俗文化的中心,记录中都突出表现了都城所在地的政治经济繁荣景象
29.试述五四时期至抗战爆发前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三段学术历程。
(一)北大时期
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1918年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在校刊上逐日登载近世歌谣。1920年,歌谣征集处改为歌谣研究会,两年后,发行《歌谣》周刊,出版了九十七期。后并入《国学们周刊》,继续收集、发表各类民间文学作品。
我国早期的民间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也在北大校刊发表《歌谣选》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一时期,顾颉刚运用历史地理比较的方法,撰写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的论文。董作宾在《看见她》专号中发表了《一首歌谣的比较研究》一文,进行了母题研究的尝试。稍晚,矛盾出版了《中国神话研究ABC》一书。此外,周作人、刘半农、郑振择、胡适等的成绩也比较显著。
(二)中大时期
1927年秋冬间,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同时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共出十二期。次年更名《民俗》周刊,出版了一百一十期。《民俗》所刊载的民俗资料,大大超过了北大时期。该刊除歌谣外,还登载了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的相当数量的作品,编发了多期民俗专号,出版了多种民俗丛书。这个时期的国内民俗学著作,比较著名的有: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江绍原的《发须爪》、钟敬文的《民间文艺丛话》、容肇祖的《迷信与传说》、赵景深的《童话论集》和黄石的《神话研究》等。中大的民俗学活动,被学者们认为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科确立的标志。
(三)杭州时期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于1930年在杭州成立,它将民俗动继续推向深入。学会主办了《民俗月刊》杂志,出版了理论丛刊《民俗学集镌》和专刊《民俗艺术专号》、《民间风俗文化》与《民俗特刊》,并对国外的民俗学理论和学术动态也增加了介绍。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起初仍以人类学为主,后来吸收了法国和日本的民俗学学说。钟敬文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如《金华斗牛的风俗》、《中国神话的文化史价值》、《民间文艺学的建设》和《民众生活模式与民众教育》等,从经济上探求民间习俗的社会根源,提出了民俗学与文化史的关系、民俗学者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社会责任,以及创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体系等重要问题。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