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2025-09-24 11:00:18 责编:小OO
文档
表达方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表达上……)是指作者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抒发情感、阐述道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2、共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记叙

对事件的原委和始末所做的直接介绍和交代。

1.顺序

顺序:起因-经过-结果(1-2-3),作用是层层深入

倒叙:先写结局(3-1-2),作用是设置悬念,蓄势,渲染气氛,使情节更曲折紧凑。

插叙:在顺序中插入其他情节或内容(1-0-2-3),作用是补充介绍背景、交代原委

补叙:在文末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另一个结局(1-2-3-0),作用是交代最终结局,照(呼)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

若有续写或补写题,注意和前文内容和逻辑保持一致,尤其要注意呼应前文的伏笔。

2.详略

选材与观点的关系;

详写的是重点(中心、主旨);

3.人称

第一人称: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它更便于作者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局限性在于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二人称: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抒情效果强烈,便于作者直接抒情;其局限性在于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三、描写

1.描写的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描写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先总体后局部、移步换景……

2.人物正面(直接)描写分为: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肖像描写:注意相貌、体态、衣着、姿势中的细节。

神态和动作描写

a.注意人物异于常人的动词或形容词;

b.作用:形象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性格。

语言描写

a.注意语气的变化和标点(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的使用;

b.作用: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a.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最重要、最直接的描写手段,往往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相结合,包括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交代、说明(第三人称的角度),人物的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第一人称角度),人物梦境(幻觉)的描写(第一、三人称均可);

b.作用: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

a.包括正面和侧面,是对人物或环境的某个细节加以放大,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个特定方面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

b.作用如下:

①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暗示影射社会风气;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   

4.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或渲染环境来侧面烘托(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环境描写

环境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称。

社会环境是指作品的背景,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人文背景等,具体为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故事发生的年代时间,当时的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故事背景,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征,为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出现在在文章开头;

b.渲染特殊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

c.侧面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正(反)面表现人物心理(品质),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

d.推动情节发展,往往有前后照应或递进的逻辑关系;

e.点题(深化作品主题),揭示作品的典型或普遍意义,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f.象征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或写作意图,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b.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答题格式:

作者笔下的环境,带有××(阴森、恐怖、热烈、美好……)的特点,渲染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精神);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暗示(寄托)了××的感情】,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往××的方向发展。

四、抒情

1.抒情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委婉……(一般包含在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古今中外对比中)。

五、议论

1.论证方法(4种):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

例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引证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权威性;如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对比论证

作用: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类比)论证

作用:用比喻或类比的手法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化繁为简,深奥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论证结构

总分(分总)、并列、层进、对照

考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关联词;

六、说明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用典故、下定义、分类别……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想 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打比方: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引用(名言、资料等):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表现手法

一、基本概念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中心主旨或感情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全文的表达基础,必须立足全文整体归纳,最小的范围是段落,和单独的句子、词语无关(句子或词语和修辞相关)。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

(记叙类和抒情类的通用,视写作对象定):

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借古讽今、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

1、刻画形象类

象征、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

2抒情说理类的

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以小见大、对比、类比、借古讽今、讽刺……

3、情节结构类的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虚实相间、点面结合……

4、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对比、类比、比较、反衬、烘托、衬托: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或以他体从正面或反面陪衬本体。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8、伏笔、铺垫、照应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