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
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通过本设计掌握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实际运算和绘制施工图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对基础设计原理的理解。
二、设计任务
设计四川南充某办公楼的基础,根据上部结构及地基条件用柱下基础。
三、设计要求
设计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四. 设计资料
1、上部结构资料:
上部结构为四层框架,层高,框架、主梁、次梁、柱为现浇整体,主梁,次梁,楼板厚,柱截面,室内外高差。
2、下部地基资料:
该建筑位于非地震区,不考虑地震影响。建筑场地地质情况复杂,地质由杂填土、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及细粉砂组成(表1)。各层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见下表。
图1 柱网平面图
土层
| 编号 | 土层 名称 | 层底深度 (m) | γ kN/m3 | ω (%) | е | IL | Es kPa | C kPa | φ° | fa kPa |
| Ⅰ | 人工填土 | 18 | ||||||||
| Ⅱ | 亚粘土 | 5100 | 28 | 16 | 180 | |||||
| Ⅲ | 淤泥质亚粘土 | 18 | 1200 | 24 | 11 | 105 | ||||
| Ⅳ | 粉、细砂 | 19 | 9500 | 30 | 160 |
3、基础选用材料:
基础混凝土选用,钢筋选用,垫层采用素混凝土,100厚。
五.设计步骤
1、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
2、根据地基承载力与荷载计算基底面积,并进行软弱下卧层验算:
对于偏心受压基础两边长之比一般L/B≤2,最大不超过3。
3、根据建筑层数及地质条件确定基础类型
4、地基变形验算
5、基础剖面设计与结构计算
(1)按冲切强度要求,设计底板高度。
(2)根据柱边或变阶处的弯矩值进行底板配筋计算。
6、绘制基础施工图,编写施工说明书。
设计要求:
1、设计A、B、C柱下基础;
2、计算A、B、C柱下基础,并按容许变形值调整基底尺寸;
3、绘制施工图(基础平面图(局部),基础详图)及编写施工说明。
提示 :
1、熟悉题目要求及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选择持力层、确定基础埋深;
3、确定基础类型及材料;
4、按容许承载力确定基础尺寸;
5、下卧层强度验算;
6、分别计算A、B、C柱基础沉降;
7、按允许沉降差调整基底尺寸;
8、基础高度验算;
9、配筋计算;
10、绘制施工图。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本 科 课 程(设 计)
题目: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学 院: 工学院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工程管理
班 级:
指导教师: 职 称:
二 0 一 五 年 六 月
1 基本条件确定
人工填土不能作为持力层,选用亚粘土作为持力层。
| 柱 | 标准组合 | 准永久组合 | 基本组合 | |
| B柱 | N(kN) | 2400 | 2280 | 3240 |
| M() | 210 | 200 | 284 | |
| C柱 | N(kN) | 1800 | 1620 | 2430 |
| M() | 250 | 238 | 338 | |
| 编号 | 土层 名称 | 层底深度 (m) | γ kN/m3 | ω (%) | е | IL | Es kPa | C kPa | φ° | fa kPa |
| Ⅰ | 人工填土 | 18 | ||||||||
| Ⅱ | 亚粘土 | 19 | 5200 | 28 | 15 | 150 | ||||
| Ⅲ | 淤泥质亚粘土 | 18 | 1000 | 24 | 12 | 100 | ||||
| Ⅳ | 粉、细砂 | 19 | 10000 | 30 | 160 |
3 确定基础类型及材料 基础类型为:柱下基础
基础材料:混凝土采用C25,钢筋采用HPB235。
4 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根据亚粘土e=,,查表得。因d=2.0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进行修正):
确定B柱基底尺寸
由于偏心力矩不大,基础底面面积按20%增大,即A==。一般l/b=~,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
≤,但=0不需要对进行修正。
4.1.1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础和回填土重:
偏心距: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
满足要求。确定该柱基础底面长l=5.4m,b=3.9m。
确定C柱基底尺寸
由于偏心力矩不大,基础底面面积按30%增大,即A==。一般l/b=~,初步选择基础底面尺寸:
不需要对进行修正。
4.2.1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础和回填土重:
偏心距: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
满足要求。确定该柱基础底面长l=5.2m,b=3.3m。
5 软弱下卧层验算
B柱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
软弱下卧层顶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由灰褐色淤泥质粉质粘土
由查表得地基压力扩散角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
验算:(满足)
5.2 C柱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自重应力: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
验算:(满足)
6 计算柱基础沉降
B柱
基础底面处的自重应力:
基底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
6.1.1 确定基础沉降计算深度
因为不存在相邻荷载的影响,可按下式估算基础沉降计算深度:
因 ,故 。按该深度,沉降量计算至淤泥质亚粘土层。
6.1.2 沉降计算
沉降计算见表。其中应用 “角点法”,即将基础分为4块相同的小面积,查表时按查,查得的平均应力系数应乘以4。
6.1.3 校核
根据规范规定,计算出(179.29mm),得
,表明所取=10.6m符合要求。
表 B柱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 点号 | ||||||||||
| 1 | 0 | 0 | = | 0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 8 | = | |||||||||
| 9 | = |
压缩层范围内土层压缩模量的平均植:
,查表得=
则基础最终沉降量:
6.2 C柱
基础底面处的自重应力:
基底压力:
基底附加压力:
6.2.1 确定基础沉降计算深度
因为不存在相邻荷载的影响,可按下式估算基础沉降计算深度:
因 ,故 。按该深度,沉降量计算至淤泥质亚粘土层。
6.2.2 沉降计算
沉降见表。其中应用 “角点法”,即将基础分为4块相同的小面积,查表时按查,查得的平均应力系数应乘以4。
表 C柱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 点号 | ||||||||||
| 1 | 0 | 0 | = | 0 | ||||||
| 2 | = | |||||||||
| 3 | = | |||||||||
| 4 | = |
根据规范规定,计算出91.656mm),得,表明所取=6.7 m符合要求。
6.2.4 确定沉降经验系数
,查表得=
则基础最终量:
7 按允许沉降量调整基底尺寸
由于B柱,C柱,由于小于4MPa,属于高压缩土 , 。符合要求。
8 基础高度验算
B柱基础高度验算
8.1.1 计算基底反力
偏心距:
基础边缘处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
8.1.2基础高度(选用阶梯形基础)
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1)
,初步选择基础高度h=1000㎜,从下至上分300㎜,300㎜,400㎜三个台阶,㎜(有垫层), 。,取,
因偏心受压
冲切力:
=
=
抗冲切力:
=。可以。
结论:柱边对基础抗冲切强度满足要求。
8.1.3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8.1.3.1 第一阶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2)
冲切力:
=
=
抗冲切力:
=。可以。
8.1.3.2 第二阶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3)
冲切力:==
抗冲切力: =。可以。
8.2 C柱基础高度验算
8.2.1 计算基底反力
偏心距:
基础边缘处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
8.2.2基础高度(选用阶梯形基础)
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4)
,初步选择基础高度h=1000㎜,从下至上分300㎜,300㎜,400㎜三个台阶,㎜(有垫层), 。,取,
因偏心受压
冲切力:
= =
抗冲切力:=。可以。
结论:柱边对基础抗冲切强度满足要求。
8.2.3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8.2.3.1 第一阶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5)
冲切力:
= =
抗冲切力:=。可以。
8.2.3.2 第二阶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6)
冲切力
==
抗冲切力:
=。可以。
9 配筋计算
选用HPB235钢筋,
B柱配筋计算(见图7)
基础长边方向
Ⅰ-Ⅰ截面(柱边)
柱边净反力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
弯矩
Ⅲ-Ⅲ截面(第一变阶处)
Ⅴ-Ⅴ截面(第二变阶处)
比较应按配筋,实际配
9.1.2基础短边方向
Ⅱ-Ⅱ截面
因该基础受单向偏心荷载,所以在基础短边方向的基底反力可按均匀分布计算。
取计算。
Ⅳ-Ⅳ截面(第一变阶处)
Ⅵ-Ⅵ截面(第二变阶处)
比较应按配筋,现在短边方向(5.4m宽度范围内)配筋。但是,不能符合构造要求。实际按构造配筋
9.2 C柱配筋计算(见图8)
9.2.1 基础长边方向
Ⅰ-Ⅰ截面(柱边)
柱边净反力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
弯矩
Ⅲ-Ⅲ截面(第一变阶处)
Ⅴ-Ⅴ截面(第二变阶处)
比较应按配筋,实际配
9.2.2基础短边方向
Ⅱ-Ⅱ截面
因该基础受单向偏心荷载,所以在基础短边方向的基底反力可按均匀分布计算。
取计算。
Ⅳ-Ⅳ截面(第一变阶处)
Ⅵ-Ⅵ截面(第二变阶处)
比较应按配筋,现在短边方向(5.2m宽度范围内)配筋。但是,不能符合构造要求。实际按构造配筋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