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运行的冷却控制装置在电力变压器中存在的控制误差大、可靠性低、回路复杂、故障率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型冷控制装置。设计的思想是在硬件上主要是电线的连接问题,通过各个模块的组建而成,各个模块响应的负责自己部分的电气连线。所有的控制部分由软件来实现,编程语言是plc,也就是可编程逻辑器件,包括整体的软件和上位机的监控软件。运行表明,该装置控制精确、可靠性高、并能冷却器组寿命得到延长,满足了智能化控制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要求。
关键词:可编程序控制器 冷却控制系统 变压器 负反馈控制
中图分类号:tm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000-00
1 硬件设计
1.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入输出连接
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核心plc由em222(8继电器输出),cpu模块一个cpu224(14数字输入/10继电器输出),em221(16路数字输入),输入输出扩展模块三个,plc输入端子采集信号一个,em223(8数字输入/8继电器输出)一个组成,输出控制信号从输出端这个部件输出。
1.2 电源监控和凝露温度监控部分电气接线
两路电源冷却负责给系统供电,通过开关可以选择一路为主要的电源,一路为辅助的电源,电源监视控制部分所起到的作用,送入可编程序控制器将电源状态信号,并监视两路电源的状态;同时选择一路电源为装置供电通过断路器动作,并且对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命令接受。凝露温度监控器的作用是可以对环境的温度、湿度实时监视,可以启动温度负载、凝露负载在条件达到时,对可能产生的凝露、超温情况并且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
1.3 冷却器电动机保护控制电气接线
控制8组冷却器的冷却控制装置论文设计,每组冷却器由1个潜油泵和3个风扇构成。可以把冷却器保护控制部分为潜油泵电动机提和冷却器风扇电动机供过载、堵转和缺相保护两个部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出指令可以接受,投/切冷却器组.保护控制每组冷却器的接线是一样的,我们这里只对冷却器保护控制的一组电气接线原理进行分析。
2 软件设计
2.1 软件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首先分析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并且就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流程进行了介绍,然后重点对几个关键的技术要点进行介绍,并且就系统几个关键点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中的编制程序。
程序流程:首先初始化程序,接着对电源处理,如果有就进行三侧开关进行处理,没有电源输入的话直接停止程序的运行。在进行主程序的开始后,整个程序就准备就绪了。由于系统的凝露温度监控器能够对温度进行监控,程序根据电路的电路连接进行一个判断:当温度没有超过阈值则进行手动。否则通过三侧开关对系统的电源进行切换。通过电源的切换控制潜油泵很三个风扇进行也就是制冷系统进行启动。当压力过大,也就是变压器凝露温度监控器的温度过高时,我们通过开关的切化使制冷设备能够工作。当凝露温度监控的温度没有超过阈值,则采用备用的制冷模块进行工作。当温度不是很高的时候,跳转到三用备用的制冷模块进行工作,同时迭代上述的过程。当所有的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判断凝露温度监视器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时候,系统跳转到初始的开始状态进行准备就绪的状态。然后再进行一个下一轮的重复。
2.2 上位机监视软件设计
上位机监视软件的监视任务包括串口数据的读取、设置和打开串口、解析显示和保存数据,进行冷却器运行监视。
首先进行串口参数的设置,如果不能成功打开串口,需要对参数重新的进行设置。这些设置包括波特率、串口号、通讯位数奇偶校验位,然后再重新打开串口;有专门的函数使得串口参数的设置和打开。
成功打开串口后,新的线程就要创建,创建新的线程的原因,就是新创建的线程和主线程并列运行,作用是等待串口事件发生。程序运行的效率可提高。如果一直没有数据发送给串口,则线程继续进行等待。
如果有数据发送到串口中,则将数据读入数据存储区用读串口函数,然后解析读入数据。
程序接下来刷新监视软件可视区域根据解析得到的数据。然后程序再重复上一轮的过程。
3 结语
本论文完成的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硬件设计,硬件主要由电源监视控制、凝露温度监控、就地控制与显示、上位计算机监视、冷却器投切保护等功能模块组成。本文就主要的可编程的输入输出连接和电源部分的连接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变压器冷却装置的控制采用plc实现,通过编程实所有的控制功能现,系统接线极大的简化了,由于plc自身具有高可靠性,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大大提升了。
参考文献
[1] andrew kodiak;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design and man factoring, john wiley & sons, 2000.
[2] m. chime, e. gronkiewicz, m. muzzy ski, “the way of ladder diagram analysis for small compact programmable controller”, proceedings of the 6th russian-kore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orus-2002,2002:169-173.
[3] a.rollin,“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versus personal computers for process control”,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33,1997:421-424.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