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2025-09-24 11:01:15 责编:小OO
文档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内容分析】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加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课题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2-5】、【实验2-6】、【实验2-7】及学习另一种主要的化学反应———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并实验氧气的性质。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学会倾听、欣赏、分享,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作用和实验装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          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资料图片展示、媒体放映。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5%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附铁夹)、棉花、酒精灯、集气瓶,水槽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知识回顾

【提问】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

【引导】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回答】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新课导入

【提问】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引导】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

【过渡】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 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同学们的思维从氧气的性质的学习,转到新课的学习。

三、实验及探究

1、播放视频  实验2-5

(高锰酸钾制氧气)

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加热试管,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讨论】

1)反应过程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为什么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是向上还是向下排水?

3)在试管口塞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2、探究实验(过氧化氢制氧气)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2)加热上述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另取试管,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什么现象发生,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 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4)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待溶液中又没有现象发生时,再重复上述操作,观察现象。

【分析与讨论】

·在实验(1)、(2)和(3)中木条是否复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实验(3)的重复实验中,反应后二氧化锰有无变化?

·综合分析实验(1)~(3)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过渡】 在氯酸钾制氧气的试验中,也用到了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二氧化锰同样起的是催化的作用。

3、氯酸钾制氧气(略讲)

【提问】

在上述三种制备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         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四、重点知识讲解

【总结】【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性质和产量。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能是“加快”,可能是“减慢”。

·一个化学反应可能有几种物质能做它的催化剂。

·没有万能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在反应的过程中可能改变。

【鼓励评价】对学生的讨论的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并给与一定鼓励。

(2)过氧化氢的性质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透明的,不分解。

·在加热的条件下,双氧水能放出氧气,但量少,不足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往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即使在常温下也能迅速放出氧气。

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记录课本37页的表格。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回答】

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课本38页的表格。

【回答】

(1)、(2)不复燃;(3)复燃,可能产生了氧气。

重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仍然可以放出氧气,说明二氧化锰反应后没有变化。

加快反应速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思考与讨论】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过氧化氢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便能迅速放出氧气。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

【思考与讨论】

分组讨论二氧化锰的作用,总结催化剂的特性。

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迪,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印象。

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思考,提出有一定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五、课堂总结

【板书】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3、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提问】

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板书】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六、课堂作业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高锰酸钾制氧气

2、过氧化氢制氧气

3、氯酸钾制氧气

二、重难点

1、催化剂

2、分解反应

【教学反思】

【素材链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