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有限空间作业条件分级
2025-09-24 08:59:48 责编:小OO
文档
有限空间作业条件分级

为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预防、控制中毒窒息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保护从业人员的身命安全,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范》、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2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3部分:防护设备设施配置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范标准结合项目部有限空间作业实际条件及措施进行分级。

1施工范围

综合管廊标准断面结构外尺寸为米×米及米×米,分为五舱,分为电力舱2舱,水信舱2舱,燃气1舱,综合管廊的消防、通风、排水、监控、照明等附属工程以及招标图纸所示范围内全部内容,以及为完成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质量保修等所需的所有工作。

2工程设计概况

 主体结构设计简介

主体结构设计简介见表2-1所示。

表2-1 主体结构专业设计简介

序号里程结构形式功能
1K0+000~K0+380

K1+780~K1+900

K2+220~K2+550

K2+650~K2+694

1、整体现浇五跨闭合框架结构;

2、结构总宽,高度;

3、分为5舱,分别为电力2舱、水信2舱、燃气1舱;

4、电力舱净空2m宽Х3m高,水信舱净空为宽Х3m高和宽Х3m高两种断面形式,燃气舱净空2m宽Х3m高;

5、结构顶、底板及外墙厚度为400mm,隔墙厚度为250mm;

6、结构混凝土:C35,P6;

7、防水材料: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聚酯胎聚合物改性沥青自粘卷材;

8、变形缝:间距不大于30m。

1、电力舱:容纳 10~110kV 电缆;

2、水信舱:容纳给水管道(DN400、DN1000mm)、再生水管道(DN300、2-DN400mm);电信管道(24 孔+2 孔 TV)以及预留管位;

3、燃气舱:容纳天然气管道(DN500mm)。

2K0+380~K1+780

K1+900~K2+220

K2+550~K2+650

1、整体现浇五跨闭合框架结构;

2、结构总宽,高度;

3、分为5舱,分别为电力2舱、水信2舱、燃气1舱;

4、电力舱净空2m宽Х3m高,水信舱净空为宽Х3m高和宽Х3m高两种断面形式,燃气舱净空2m宽Х3m高;

5、结构顶、底板及外墙厚度为450mm,隔墙厚度为250mm;

6、结构混凝土:C35,P6;

7、防水材料:橡化沥青非固化防水涂料、聚酯胎聚合物改性沥青自粘卷材;

8、变形缝:间距不大于30m。

1、电力舱:容纳 10~110kV 电缆;

2、水信舱:容纳给水管道(DN400、DN1000mm)、再生水管道(DN300、2-DN400mm);电信管道(24 孔+2 孔 TV)以及预留管位;

3、燃气舱:容纳天然气管道(DN500mm)。

 附属构筑物设计简介

附属构筑物设计简介见表2-2所示。

表2-2 附属构筑物设计简介

序号名称数量简介
1进排风井(亭)进风井(亭):7座

排风井(亭):7座

根据防火分隔区划分通风分区,每个通风分区一端为进风井和进风亭,另一端为排风井和排风亭。相邻防火分隔的进排风井、风亭合建,并在管廊顶板上设置夹层,预留通风孔口。进、排风亭均考虑防水设计,并与景观结合。天然气管道舱室的排风口与其他舱室排风口、进风口、人员出入口以及周边建(构)筑物口部距离均大于 10m。天然气管道舱室的各类孔口不与其他舱室连通,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2吊装口7座综合管廊内的管线敷设是在管廊主体土建完成之后进行,所以必须预留吊装口,同时吊装口也是今后综合管廊内管线维修、更新的投放口。 根据吊装需求在对应管廊顶板上设夹层满足各舱进料要求,吊装口设计尺寸×8m。 吊装口与路面相平,采用混凝土盖板封闭。
3人员出入口2座曹园南大街管廊全线设置2 处人员出入口。此外,本工程考虑设置一些事故紧急人员出入口,事故紧急人员出入口结合风井设置,在吊装口内设有爬梯,紧急情况下,人员可以由此出入口进出。
4分支节点14座分支节点为综合管廊重要节点,总体布置上考虑各规划路口的管线种类需求。分支节点 内部综合考虑各管线引出时的相互影响和管线自身引出的技术要求。出线节点类型分为端头节点、地块分支节点、路口分支节点。 端头节点、地块分支节点、未设置管廊的相交道路路口处均采用套管方式,出线穿墙处的压力管道采用刚性防水套管;电力、电信电缆采用防水套管和防水堵头,以满足预留和二次穿缆的防水要求。
3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源识别

本工程有限空间施工包括集水坑工艺安装施工;管廊各舱室预埋板防锈施工;管廊各舱室管道安装;管廊各舱室通道垫层施工;管廊各舱室临时照明、疏散系统安装施工;管廊变形缝位置填塞密封膏施工;管廊舱室地坪清理。

有限空间易引起的危害:

1、氧气缺乏:氧气量不足(%,缺少通风)

2、火灾:易燃物质(模板、涂料等)

3、电击:照明灯线、用电机具

4、其它意外(摔伤、烧灼、砸伤、机械伤人等)

5、有毒气体。

4 有限空间施工程序

 作业申请

本工程所涉及的有限空间作业均必须按要求办理《建筑工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见附件一),具体的办理程序如下:

班组申请有限空间作业申请→安保部受理申请后核实作业条件→检验有限空间的氧气、有害气体的浓度→安保部根据施工情况确认安全措施→工程和安保部检验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是否合格→批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

 作业方案

施工班组办理好《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后方经项目部批准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有限空间在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还应遵循以下程序:

作业前安保部对监护人和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和工作环境交底→检验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符合要求→作业人员作业

5 有限空间作业准备工作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需包括空间作业场所的名称(xx里程段-xx舱室等)、作业单位、作业的负责人及作业人员、监护人、签发人的日期及作业时限、作业内容、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可能造成的危害、有限空间内的氧气、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检验结果和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防护和应急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的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应确保出入口畅通无阻,以便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

作业环境内应配备一定数量符合规定的应急救护器具和灭火器。

每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应对作业空间进行通风。但禁止用纯氧气对有限空间通风。

6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

 检测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施工班组应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处于安全环境,检测时要做好检测记录,包括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和检测浓度等。

对随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进行内防腐处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每隔30分钟进行分析如有一项不合格以及出现其他情况异常,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作业人员;现场经处理检测符合要求后,项目部重新进行审批并安排继续作业。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处于安全环境;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作业。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毒气体浓度值等。最低限度应检测下列三项:氧浓度(应在范围内),易燃/可燃气体浓度(应< 最低爆炸极限的10%),一氧化碳浓度(应<25ppm)。未经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作业危害因素检测时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表AQ-C6-5),相关人员签字齐全;临时作业或项目检测设备达不到检测条件时,必须聘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同样须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表AQ-C6-5),由检测负责人审核并签字。(详见附件二)

对于缺氧环境或易产生窒息环境应先进行通风。管廊各舱室每个200m设置一台鼓风机,并利用管廊原有的排风井以及进风井作为风口。在施工作业期间对管廊进行通风作业。

 危害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项目部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危害评估应依据GB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12331《有毒作业分级》等标准进行。

 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

在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如:当心中毒、当心缺氧、当心爆炸、当心坠落、注意通风、必须戴防毒面具),告知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控措施。

在有限空间实施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可采用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害,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警示标志式样详见附图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告知牌式样详见附图四。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186《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7 有限空间作业分级

现场经过实际测量,根据数据显示评定项目部未来各有限空间施工作业面环境等级为3级:

 含氧量测量值均在%—%之间

 实际测量到的可燃性气体有少量CO、蒸汽浓度值等均不大于爆炸下限的5%

 实际测量到的有害气体为CO、SO等值浓度不大于规定限值的30%,同时符合《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2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标准中的规定限值。

 由于现场通风条件良好,通风井等距离较近,同时项目部编制了专项的有限空间作业施工方案,严格执行了方案中的相关措施,现场实际测量过程中各种气体、蒸汽浓度值持续稳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