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2025-09-24 12:58:08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调查时间:2016.12.20

调查对象:青少年

调查目的: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举步维艰,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前行?青少年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鉴于此种考虑我做了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方面的问卷调查,进行此问卷,旨在通过调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希望能通过此次调查唤醒广大青少年的关注、的作为,形成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和传承。

二、调查方式

采取通过社交软件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三、调查情况

(一)调查人群

本次调查一共90个样本,涵盖全日制大学生、研究生和已经从事社会工作恶单位职员、个体经营者、其他,被调查者的学历初高中、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尽量涵盖青少年群体。

(二)调查情况

1、本问卷从传统文化的容、了解途径,调查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传统文化的容设置了戏曲、诗词歌赋、语言文字、中国传统节日、琴棋书画、民间工艺(刺绣、剪纸等)、哲学(儒、道、阴阳、占卜、风水等)、中医、中国功夫、中国美食、瓷、不了解共11个选项(多选题),调查数据如下图:

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占82.22%,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等,每逢佳节,百姓会按当地风俗来迎接节日的到来,比如,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打月饼、赏月,一家人其乐融融。另外,从古到今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也是举不胜举,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不难读出诗人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除此之外,国家为传统节日设定了法定节假日,方便人们走亲访友。这些因素促使青少年将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地在一起。其次是诗词歌赋,占75.56%,我们从启蒙阶段就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入学后,开设的语文课每单元都会有诗词的精讲课文;进入到大学、研究生阶段,开始系统地学习诗词歌赋。中国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毋庸置疑。

再次是语言文字,占63.33%,汉语是中国人说的话,汉字是中国人写的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近些年出现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以及由此席卷全国中小学、高校的类似比赛,让全国人民深深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戏曲和中国美食各占48.%。“戏曲”则专门有央视11套戏曲频道,并且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京剧的表演,可见国家对京剧的重视。当然,戏曲不仅有京剧,还有丰富的地方戏,所以各省还有关于地方戏曲的专门栏目,比如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农林卫视的《忙罢戏楼》等。而《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更是将传统美食推向世界!相对而言,琴棋书画、民间工艺、哲学、中医、中国功夫、瓷所占的比例较小。因为学习难度大,并且用时长,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很难受到重视,有落入“小众文化”的危险。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主要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来了解传统文化占多数,比例都在70%以上,其中以电视节目为主占到81.11%。如下图:

另外,有46.67%的青少年是通过口耳相传获得关于传统文化信息,还有41.11%事通过微信公众号来了解的,看来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型传播手段很受青少年欢迎。然而,主动报兴趣班学习某种传统文化很少,仅占6.67%。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占8.%。可见,青少年是以被动地接受传统文化熏为主,而主动学习则很少。

2、本问卷通过第7、8、9、11题调查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现状的看法。

2.1 你怎么看待我国传统文化?

大部分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是充满信心的,其中有77.78%认为“一直有新生力量在继承,源远流长,不会消失”。随着中国文化走向国际,有16.67%的青少年认为传统文化“继承并传播得很好,很受外国人欢迎”,有4.44%则认为传统文化仅仅是“上一代人或者某些手艺人的爱好,和年轻人无关”。如下:

2.2 您觉得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还有发展的必要吗?调查结果如下:

38.%的青少年表示“本人就爱好着某项传统文化,并且乐于传承它”有发展的必要;61.11%的青少年表示“不会自己去学习,但希望有人能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由此看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所保持的“观望”心态,使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困境,势必会造成传承的中断。

2.3 接下来,调查了有关外来文化的情况:

2.3.1在您心目中,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哪个重要?

有63.33%认为传统文化重要,36.67%认为两者同样重要,没有人单纯认为“西方文化更有吸引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并未动摇,但西方文化确实很受青少年欢迎。

2. 3.2 您喜欢哪个国家的文化?

有40%的青少年喜欢欧洲文化,接下来是日文化,占18.%。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最大的当属欧洲以及日文化了。

2.3.3“您认为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这个问题设置的是多选题,由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占比重最高的是:“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和“我国中小学教育对此的不重视,导致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各占68.%;认为外来文化冲击的原因有56.67%;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种多类,简单了解”的占到47.78%;有38.%认为是传播方式没有吸引力。由此看来,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

3、第三部分问卷的设计师针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中的问题

3.1 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您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于丹论语”等活动)?

这个问题大家褒贬不一,以支持态度主,占66.67%,其中有16.67%认为“很到位地解读了我国传统文化”;还有18.%的青少年认为类似的活动“容杂乱,系统性不强”。有8.%表示不赞同,属于快餐文化。可见,一方面,肯定了传统文化讲座在解读历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作用。但同时容庞杂,系统性不强还需要改进,可以根据讲座的容分专题进行,在避免过于商业化的前提下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作为青少年,对待传统文化就应该秉着如朝圣般的态度,心存感恩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3.2 您对改编我国名著及各种不同版本历史剧的上演有什么看法(如“功夫之王”、“三国之见龙卸甲”,迪士尼版《花木兰》、日版“西游记”漫画等) ?

大家对这种现象的认识多集中在“仅能引发了解原版著作的兴趣”,有25%认为属于快餐文化,“破坏了我国传统文化涵”和“不了解”的比重各占16.67%,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传播方式并不能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宣传传统文化,效果不乐观。

3.3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关于抵制中医的行为或说法您所持的看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的宝贵财富。青少年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仅有1人认为“需要抵制”,另一方面意识到了中医与当代社会不适应的问题,有56.67%认为需要将中医注入科学的因素,41.11%认为要将中医发扬光大。由此看来,青少年对中医进行了理智的思考。

3.4 你觉得过传统节日的氛围浓吗?中国传统节日在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的冲击下,逐渐受到重视。在此次调查结果如下:

62.22%的青少年认为“传统节日的氛围一般”,11.11%的青少年认为“没有节日氛围”,仅有26.67%认为“很有节日氛围”。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我国传统节日显然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所以,复兴传统节日势在必行。

3.5 您认为传统美德有无可取性?传统美德近几年饱受争议,“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引起了全社会的激烈讨论,于是设置了这项题目。

由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对传统美德是支持的,有63.3%认为传统道德应该批判继承;31.11%认为对传统道德应“一脉相承”;有4.44%认为传统道德“无可取性,注重现代的创新”。可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道德缺失的问题,青少年基本上保持冷静理智的思考,所以,针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现状,需要制定相关规定,以法律的形式让传统美德透明化。

3.6 您对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力度满意吗?调查结果如下:

50.22%的青少年表示“不满意”,41.11%表示“不满意,需要继续努力”,“满意”和“没感觉”各占3.33%。由此可见,青少年对的作为普遍表示不满意,而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的支持。首先,重视传统文化,对全社会具有引导作用;再次,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展览、汇演、讲座,对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积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作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保障。

3.7 青少年对近年来各地中小学举办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看法如何?调查结果如下:

看来青少年对于学校举办的“经典诵读”的活动大部分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中国小学生学习优秀文学作品。”而认为是“只是一些活动而已”、“发对,只是表面工作,经典已经过时”的现象,是考虑到“经典诵读”的活动能不能带动学生们对“经典”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学校切实地以“传承经典”为己任,以带动全校师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为目标。

3.8 关于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如下:

57.78%的青少年认为“不够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和讲座少”;25.56%认为“比较重视,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的讲座”;67%认为“不重视”;10%青少年认为“十分重视”。由结果来看,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从数据来看“不够重视”占多数,面临和相同的问题。对于学校,是科学、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场所,每个人重要的学习场所。所以在学校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9 您认为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影片哪个更受欢迎呢?调查结果如下:

有56.67%的青少年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所以坚持自己的风格就好”;36.67%认为“吸收借鉴好莱坞影片的拍摄技巧会更好”;仅有6.67%的青少年认为“国产电影不够出色”。从结果来看,我们的国产电影还是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但,从以上题目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也备受青少年青睐,以电影为例,好莱坞电影敢于创新,有强烈的视觉冲突。因此,国产电影可以适当地借鉴其拍摄技巧,融入我国的电影文化中,会更受民众喜爱!

4、针对前面所反映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七条建议,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普遍对、学校寄予很大希望,有86.67%认为“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熏”;76.67%认为“相关部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制定并落实中国文化的法律规”。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提出改进的意见,有72.22%认为“传统文化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带动全民的学习热情,避免让传统文化落入小众文化的尴尬”。其次,认为“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呼吁大家自觉形成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占70%;“减少商业化炒作”占48.%;认为应“ 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奖惩机制,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信心”的占34.44%。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我认为青少年仍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是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各地理应为当地的文化做出合理规划、投资分配、人才培养、对传统文化各方面的深入挖掘和材料整理等方面都离不开的作为。要切实地以“复兴中华文化”为目标,积极响应“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号召,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风尚。

2、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首先,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要培养本民族教师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骨干力量,让他们承担挖掘、整理、创新、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任务,并使其相对稳定。再次,教师有意识地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把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全体学生学有所获,帮助他们在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最后,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和校园网要有介绍民族人物、事件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规等民族文化栏目,从而形成民族文化浓厚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媒体的宣传,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4、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支持传统文化艺人对自身手艺的创新,以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主要目的是能够使自身手艺更具生命力。

社会上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