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美学基本原理的问题整理A
2025-09-26 11:03:56 责编:小OO
文档
美学原理新编重点难点解析  

第一章   绪论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时代需要美学。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2、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需要美学。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文学艺术有着重要作用,而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如何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如何使作品能引人入胜,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这就需要从审美上去探讨艺术的规律。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都需要从美学上加以研究。美学的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反过来又丰富了美学的研究。3、开展审美教育需要美学。掌握美学基础知识,认识美的本质、形态和审美的基本规律,是树立正确审美观和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

三、怎样学习美学?

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结合。3、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注意提高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其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民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关照的对象。

(2)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没有了这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就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美也就无法产生了。

美和善的区别表现为三点:

a、  与功利的关系不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关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的。善则与功利直接相联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同,善有形式,但是不讲求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则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  善是意志活动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总之,美离不开真和善,但是又有所不同。只有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的存在。

四、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换?

1、丑是恶的形象体现,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2、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转化要有条件。例如旧中国变成新中国,就包含了丑向美的转化,这一转化的条件就是中国党的领导,离开了这一条件,转化就无法实现了。与此相反,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向丑转化。例如原来纯洁的青年,由于经受不住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有的堕落为小偷、杀人犯,相应地在形象上会由美向丑的转化。由于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美丑之间的转化,这就给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个现实而重要的任务。

第三章   美的产生 

  

一、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巧和力量的标志,因此能唤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所以说美产生于劳动。

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实用需要,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欢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有了美的性质。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创造和智慧的发展。在实用的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所以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二、从实用过度到审美的中间环节是什么?

其中间环节是人类的观念形态。实用的观念和美的观念结合起来才形成了美,但观念并不是美的根源,因为观念也是实践中产生的。

三、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客体是指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它又影响主体,凭着它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离开了客体就无从说明主体的思维、感觉的发展,而离开了主体也无法说明产品(客体)的变化。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既是客体的发展过程,也是主体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践、自由创造起着决定的作用。

第四章   社会美 

一、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社会美是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它与善有密切的联系。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

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人的美是一种可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的内在品质显现于外部特征才能引起美感。没有了内容,则美也就不存在了。

2、人的内在美有持久性。它不像生理现象那样易于消逝。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的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作、语言都与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密切联系。而外在的美仅有长相一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二、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

审美理想是人在头脑中创造新世界的蓝图。是人的精神美的集中表现。是以真善为内容,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富有激情的想象。社会美是人们在一定审美理想指导下艰苦实践的结果。作用:1、审美理想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2、而且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三、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的美,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美。内在品质的美可以弥补外在形式的某些缺陷,而心灵的卑污却不能用外在形式的美去抵消。心灵美的人虽不一定长的好看,但仍能使人感到可爱、可亲,而心灵丑陋的人,即使长的再漂亮,却免不了使人厌恶。当然最好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

第五章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

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二、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未经改造的自然由于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未经改造的自然是人的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或是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人与其建立了广阔的联系,对其产生兴趣,未经改造的自然中,如果它的样子符合生活中的形式美,就能成为美的对象。(如月亮和镜子、玉盘有圆和晶莹明澈的共同点)如果它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就成为了美的对象。(如牛的任劳任怨的特征,四季的如笑、如滴、如妆、如睡)。

三、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对自然美的欣赏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意义有三点:

1、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2、自然美可以培养人们的优美情操,寄托自己的理想。

3、欣赏自然美可以使人们在恬静中恢复疲劳,得到休息。

第六章   艺术美 

一、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那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在于:1、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2、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艺术美一经创造出来就固定不变了,可长久供人欣赏。3、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更具典型性。4、它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的有限的;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这是正确的,但是他采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忽视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是错误的了。黑格尔则否认艺术美来于生活,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的作用,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接触到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完全否认社会生活,错误的。二人的观点都有片面性。

二、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三、在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的创造劳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即意象的形成。在意象中形象的特征更鲜明更生动,更加符合生活的本质;同时,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形象中去。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其次,是把孕育的意象表现为作品中的形象,这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巧,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

四、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美学要求,即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说典型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说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鲜明独特的个性。“是一个‘这个’”是强调艺术典型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第七章   意境与传神 

一、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原因有四点:

1、生动的形象。

2、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3、意境中包含了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技巧。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三、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

传神是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传神中的型与神是辨证统一的。形似是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形指人物的外部特征,神指人的内在精神。没有形作为基础,神就无所寄托,而有形无神,仅仅形似,则是模仿,谈不上创造,只有达到了神似,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才能表现为创造,才能称为美。(以形写神)

传神中的“神”实际上是艺术家所理解的和经过情感体验的“神”,传神的作品中既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爱憎和审美评价,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形象之中,也就体现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迁想妙得)

第八章   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因为寻找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自觉地掌握它们、认识它们,对于促进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的百花园地有特殊意义,违背各门艺术固有的审美特性,违背各门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都会导致创作的失败,所以艺术要分类。艺术的分类标准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的侧重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根据这一标准,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再现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艺术有工艺、建筑、书法、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有文学等。

二、怎样理解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所用的反映生活的方式和物质手段上:

表现的艺术:

工艺,以实用的造型、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或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等。

建筑,以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情调、韵律和气氛。

书法,以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等在整体结构中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特点为:1、书为心画。是人的精神表现。2、书肇于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3、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

音乐,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宽泛的、含蓄的情感,起伏跌宕的情绪。

舞蹈,以规范化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抒情性。

再现的艺术:

雕塑,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特点是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直接感染和陶冶激发观赏者的心灵。

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绘画词汇——线条、色彩、构图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摄影,以真实、优美的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纪实性是其审美特征。

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演员的表演是其美的特征。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形体动作、语言、演唱等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表演剧情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动地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

电影,也是综合艺术,它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以银幕形象广泛的反映生活。它的审美特征在于蒙太奇手段的运用。

语言艺术,文学。其特点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描写现实、表达思想的广阔可能性。

为艺术分类,找出各部门的审美特征,目的是:1、为了提高和发展各门艺术,2、为了提高和丰富各门艺术欣赏的能力,3、为了艺术的百花园地更加多姿多彩。各门艺术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都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以它们的特征也是相对的,我们决不可将起绝对化,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三、试举例说明电影蒙太奇的应用。

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特有的手段。指的是镜头的组接和剪辑,镜头的组合关系和联系的方法。它的运用使电影获得了新的质、新的自由、新的美,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升华。例如电影《青春之歌》中的两个镜头,一个是余永泽和林道静结婚的场面,另一个是结婚以后的琐碎的生活场面,通过这两个镜头的组接,使人一看就明白了余永泽在生活中的庸俗追求。卢嘉川就义时,高呼“中国党万岁”,紧接着是林道静张贴“中国党万岁”标语的镜头,使人从中理解到中国党的不可战胜的,一个战士倒下去,千百个战士站起来。蒙太奇的运用,使电影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审美享受。

第九章 形式美 

一、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和相对性?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人们之所以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因为它是体现美的事物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初是体现人们的自由创造力量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由于它是内在美的外部形式。后来受人的条件反射心理的影响,只要见到这种美的形式特征,就会产生美感,而不必去考虑形式中包含的内在本质。人们认识到形式美的这种能够引起美感的特殊作用之后,就自觉地对美的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规律性的抽象概括,逐渐认识了形式美的法则,并依照这个法则进行美的创造,在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形式美的法则的内容。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式美有相对的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它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是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它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二、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

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

3、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4、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它们在表现特征和给人的美感方面有显著区别。

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等,这些景色都是优美。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劲雄伟的特征。从美感上看,它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从根本上说,崇高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二、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为什么说他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或无限大,而优美的形式是有、有规律的。崇高感是由痛苦感转化而来的,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悦。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康德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必须有众多的“理性观念”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对崇高进行欣赏,欣赏崇高需要更多的主观条件,所以崇高比优美更具主观性。“所以那对于自然界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而经由某一种暗换赋予了一自然界的对象。”这就是说,自然对象没有崇高的性质,是人通过“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高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三、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怎样理解自然界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是通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重大而艰巨的实践体现出来的,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伟大斗争。自然界的崇高根源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自然事物能成为崇高的对象,是因为在它的自然特征中体现了人的力量和崇高品质。人类在自然事物中能够反观自身的伟大,才能对自然事物产生崇高感。自然对象的巨大体积和力量及粗犷不羁的形式不是产生崇高的根源,但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作用。只有当自然事物具有一定的自然形式特征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崇高感。

第十一章 悲剧 

一、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性质何在?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严重的实际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在这里,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而不是戏剧的种类。

二、社会主义时期有没有悲剧?它和旧社会的悲剧有什么不同?

社会主义时期存在悲剧。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斗争,这些矛盾斗争构成了悲剧冲突的社会基础。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当然是新生力量必然战胜腐朽势力,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但是,斗争的道路不是平坦笔直的,势力可能在某些时候得势,残害人民,新生幼苗也可能遭到挫折和扼杀。旧势力、旧习惯、旧思想观念也可能破坏人民的幸福,使人遭受不幸。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严重的悲剧性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的悲剧的矛盾仍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但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与旧社会的悲剧有很大不同:旧社会的悲剧是普遍的、必然的。这个矛盾只有推翻统治阶级以后才能得到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是暂时的、局部的,在党的领导下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从总体上看,在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的发展和必然要求是一致的。

三、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怎样理解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悲剧的客观效果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悲剧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酷的实践斗争中的苦难和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此悲剧使人产生一种痛苦之感,是痛苦之中的愉快,使人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即悲剧中的崇高感。

2、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不仅仅是流泪,同时由于美在受到摧残时,显示出光辉的品质,又使人在道德感情上受到“陶冶”。在美感各种形态中,悲剧引起的美感最接近道德的审判和实践的意志。

3、在悲剧的美感中显示着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理性力量,伦理特点非常突出。悲剧必然使人痛苦,但的悲剧使人从痛苦中产生力量,使人从先进人物的痛苦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它能唤醒人们,鼓舞斗志,从而使人们受到教育。

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有三方面:

1、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和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激发人们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酷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极大的精神力量。

3、激发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增强美丑的识别能力。悲剧使人们自觉地向进步人物学习,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在实际生活中追求美好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十二章 喜剧 

一、什么是喜剧?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

喜剧是以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美学范畴。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人物和事变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是指当新生事物诞生时,新生力量总是弱小的,而旧势力总是强大的,在新生事物战胜旧势力的历史进步过程中,新旧势力交锋的结果是新事物受到挫折,旧势力对新生进步力量的矛盾激化而成的巨大历史事变常常以悲剧形式出现。“第二次是以闹剧出现。”是指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旧力量的对比不断发生变化,旧事物最终要被新生事物取代,新生进步力量最终要战胜腐朽落后的旧势力,而旧势力往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以强大的假象掩盖其虚弱的本质,在必然灭亡的情况下与新生势力较量,从而使新旧势力的再次交锋以闹剧的形式出现。“闹剧”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因为陈旧的生活方式走进坟墓时,往往具有“用另外一种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的特征,这正是陈旧方式的一种自我讽刺。

二、“寓庄于谐”为什么是喜剧艺术的本质?

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决定了喜剧艺术的本质。首先,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喜剧艺术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喜剧,喜剧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喜剧进行提炼、集中和能动反映的结果。其次,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生活喜剧中的丑角都是用一种假象把自己的丑的本质掩盖起来,产生自相矛盾、乖讹的可笑形式。生活中的这种喜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喜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喜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才能产生喜剧效果,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所以,“寓庄于谐”是喜剧的本质。

三、暴露喜剧与歌颂喜剧有何异同?试谈一谈你的看法。

暴露喜剧和歌颂喜剧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具有喜剧性艺术的共同特征——“寓庄于谐”。但是它们反映的内容在性质上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同。暴露喜剧在内容上的性质是对敌人的揭露和批判,在表现形式上多用尖锐的讽刺。歌颂喜剧在内容上的性质是对社会先进力量的肯定,在表现形式上多用轻松的幽默。

四、喜剧中讽刺与幽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在于:

1、两者都是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在喜剧艺术中结合使用,互补长短。2、两者都有寓庄于谐的特点。3、两者能起到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效果。(在笑声中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两者的区别在于:1、讽刺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幽默既可以反映生活中的否定现象,也可以反映生活中的肯定现象。2、讽刺比幽默更辛辣、严厉,幽默比讽刺更轻松、温和。3、讽刺产生的效果是尖刻、嘲讽的笑;幽默产生的效果是会心的微笑、同情的苦笑或戏弄的讥笑。4、讽刺多用于揭露批判和严厉的批评;幽默多用于歌颂、愉快的取笑和轻松的批评。

第十三章 美感的本质特征 

一、美感的形象直接性与逻辑认识有何不同?

   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具体可感的、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对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种生动的直觉。逻辑认识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虽然也依赖于感性认识,但是,它是从大量感性认识中抽象出来的,是运用概念、推理和判断进行逻辑思维的结果,它排斥掉了一切具体的感性材料,直接以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判断的形式表达出来。而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感是深刻理解了的感觉,理性认识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自始至终不能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

二、美感与生理的快感有何区别?

生理快感只是物质满足生理感官的需要所引起的舒适、快乐,例如炎热的夏季口渴时,喝一杯清凉的饮料,就会产生舒适凉爽的快感。

美感是一种情感,一种使人精神愉快的、心融意畅的情感。它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当我们欣赏一幅美的油画,一道美丽的风景时,我们感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而没有物质上的满足。美感中潜伏着人对美感形象的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和思想,体现了人的心理反映和认识,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两者的区别在于美感不单纯是生理欲望的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三、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有什么不同?

美感的功利性与实用的功利性的不同有两点:1、实用功利性是外在的,是一切物质和财富的满足,是一种感官的需要和生活欲望的满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占有和消耗。美感的功利性则是潜伏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满足和享受。黄胄画的驴,不能骑,没有实用功利目的,但却给我们美的享受和愉悦。2、实用功利性是不自由的,要受到感官的需要、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的制约;美感的功利性则是无私的和自由的,没有个人的欲望,不受物质利益的束缚和约束,它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四、怎样理解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所谓想象创造性。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美感的想象创造性体现在对唯一性的新形象的创造方面。美感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新的意境的实现,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正是创造性的本质。美感是对感性世界的特殊把握,而不是先前已有东西的简单重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发现。2、美感的想象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新颖意境的创造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因此美感中的想象创造性是没有止境的。

第十四章 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美感心理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美感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和理解。

二、想象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创作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人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都离不开想象,因为:

首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其次,对各种美的欣赏都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审美欣赏中以再造性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一定的创造性想象。比如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再造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形成新的形象,所以说“有一千个人欣赏《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了想象,人们能够从静态的绘画中感受到动态的美感,从虚拟的示意动作中感受的真实的生活形象,使人从文学作品的抽象语言描写中感受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所以说,想象不仅在创造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审美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美感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美感中的情感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美感中的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的不同有:

1、美感中的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由于这种和谐统一,在审美中才会感到无私与自由的愉快。

2、美感中的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但它其中蕴涵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因此,它更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3、感中的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生活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性。

   情感在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美的创造过程中,情感是人们创作的动力。人们在生活中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对生活形象、现实事物产生美感的基础,、;在生活中孕育的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产生创作欲望的基础;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只有浸透了创造者丰富情感的艺术形象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美的欣赏过程中,美感的形成也离不开情感。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由于触景生情产生美感;在欣赏社会美时,往往由于社会事物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或包含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现实事物产生的美好情感而产生美感;在欣赏艺术美时,往往由于艺术作品中包含的艺术家的丰富情感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而产生美感。

四、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起这种作用?

理解渗透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活动之中,相互作用,最终起到规范美感的内容和指导美感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三点:

1、自觉理解到自己是在欣赏美,理解到自己处于非实用的审美状态,自觉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不必对所见所闻作出实际的反映,这一点是形成美感的前提。

2、解因素使人们得以把握艺术作品内容,以产生美感。即理解使人们在了解审美对象的历史、文化、题材、典故、等背景和技法、程式等各类艺术的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才得以欣赏审美对象,获得美感。(理解使人们得以从艺术作品形式中产生美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形式而不理解它的内容时,是不能产生美感的。如对京剧程式的理解,对音乐节奏旋律广泛地渗透于的理解,都是产生美感所必须的。)

3、理解使人们领会到审美对象蕴涵的意义,以形成美感。即审美理解渗透、沉淀于感知、想象、情感诸心理因素中,与之合为一体,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形象中包含着理解的内容。脱离了理解的内容,无法形成美感。

第十五章 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一、造成美感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美感差异性的表现?

美感的差异性是由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决定的。个人的境遇、性格、职业、文化修养、实践等千差万别,他们的不同,造成了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差异性表现为:

时代差异性。受时代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思想的制约,形成的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爱好等,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美感差异性。如唐代人认为妇女丰腴为美,而宋代人则不以为然。

民族差异性。由于各民族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地域、性格、趣味、爱好等的不同,这种不同又渗透到美感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美感差异性。如对人体皮肤的欣赏,非洲西海岸的黑人认为皮肤黝黑为美,印第安人赞美扁头,而另一民族的人则认为那扁头象是白痴的头。

阶级差异性。不同阶级的人的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的不同,形成了美感差异性。如饥区的灾民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个人差异性。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修养与心境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个人的美感。面对同一个审美对象,由于以上的不同,所引起的美感是不同的。个人的心境、情绪的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社会分工的实践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美感,表现为美感的差异性。

二、美感的共同性有哪些表现?美感的共同性与个性的关系如何?

美感的共同性体现了美感的共性特征。在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中,蕴涵着时代、民族、阶级、人类社会的共性。其表现为:

时代共同性。生活在相同时代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时代人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民族共同性。属于同一民族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民族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阶级共同性。属于同一阶级的人的美感,具有这一阶级所共有的美感特征。

人类的美感共同性。人类所共有的不同于动物的人性特征,在美感中表现为美感的共同性。如对于真诚、挚热的爱情的赞美。对无私母爱的赞美等等。后人对前人优秀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使不同时代的人具有美感上的共性特征。不同民族和地域的相互联系和交往,文化的相互融合,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的美感具有了共同性。

美感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美感的个性必然表现出社会的普遍性——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则表现共性,二者辨证统一在一起,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

第十六章 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什么是“移情说”?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的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它的创立者和代表是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1851—1914)。移情作用侧重于主体心理功能和体验,把主体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虽然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但是,他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能动作用的同时,忘记了客体外部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实践作用的分析。移情现象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才可能发生的。

二、什么是“直觉说”?如何评价“直觉说”?

“直觉说”也称“表现说”,是一种西方现代美学流派。最主要的代表是意大利的克罗齐(1865-1952),他在哲学上继承了康德、黑格尔,可是又抛弃了他们哲学的合理内核,把唯心主义发展到了极端。他的最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直觉即表现。他从这个概念出发,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是艺术,也就是美。他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也不是道德活动等。“直觉说”中有其合理的内容,提出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并强调了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把艺术活动看作是人人皆有的基本活动和最普遍的活动。

三、什么是“心理分析学派”?你对它有何分析与批判?

“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和心理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65-1939)。他和他的学生以心理分析的方法阐释美、艺术创作与欣赏有关的问题,对当代西方美学有深刻的影响,以其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逐渐成为心理美学中的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他的《梦的解析——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1956年被美国的唐斯博士列为“改变历史的书”,这是一部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同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的书。他的理论结构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其核心部分是“无意识”,也是对美学影响最大的部分。他极力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作用,在无意识中又突出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认为艺术是性欲的升华,是潜意识的象征的表现。艺术的功用在于使作者与读者受到压抑的本能、欲望,特别是性欲望,得到一种补偿或变相的满足。艺术家是把受压抑的欲望转移到幻想世界的创造中去,以便性本能得到释放和满足。他的理论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缺漏,对病态或畸形心理学的研究也有积极意义,他把现代心理同文艺创作和艺术欣赏联系起来,注重审美心理特点的研究,也有借鉴作用。但是,他的精神分析美学是片面性和武断性的,以性本能来解释艺术美,是明显错误的。他根本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根本不理解人和动物的区别,用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和人类的心理活动,把无意识性和性本能欲望看成人类心理核心和支配人类行为的内驱力,无视人的伟大力量和心理品质,这种理论是一种残缺的理论。

四、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德籍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中文译为“完形”。他非常强调形的整体性,认为形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形”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绝不能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态的和不变的。他提出了“大脑力场”说,解释了在审美知觉中力的样式。以为有两种力:一种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一种是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两种力如果在结构样式上相同,则是“同形同构”,相异则是“异质同构”。这就是说。虽然是质料不同,但力的结构样式是相同的,在大脑中所激起的电脉冲是相同的,与情感活动所具有的力的样式也是相同的。因此,表面上极不相同的质料,因为力的样式相同,在艺术家眼里就有了相同的情感表现。有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才能有相映成对的对称、均衡、秩序、和谐等等,从而产生心理体验和审美快感。“格式塔心理学”在形的整体性、在力的表现性和运动性等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它有其最大的致命弱点——忽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的心理结构、趣味、爱好等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仅仅从个体的力的倾向去解释艺术那种深刻、复杂的情感作用,必然是唯心的和脱离实际的。

五、什么是“心理距离说”?

  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1880-1934)1912年发表了论文《“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心理距离”即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而且要求客体与人本身的实际需要及目的分离开来,也就是“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即人从外界事物中的功利目的、实际用途超脱出来,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他认为“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他说: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心理距离说”抓住了创作和欣赏的某些规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有严重的缺陷: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第一,他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审美现象,把美和美感建立在“距离”的基础上。第二,他认为“距离”超脱功利是绝对的,看不到潜藏的功利,也是片面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