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2025-09-26 11:04:06 责编:小OO
文档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亦毙之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其一犬坐于前

C. 狼不敢前              吾日三省吾身

D. 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案】 (1)B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作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B;

 ⑵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

 ⑶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狼的行为的看法,属于议论。第二问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提示换个角度,可以从“屠夫”的角度,屠夫一开始忍让,狼仍然不满足,直到最后奋起反抗,终于取得胜利。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 国 有 人 忧 天 地 崩 坠 身 亡 所 寄 废 寝 食 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    )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②(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为: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晓”:开导。

 (3)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填写适当的词语。如“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这是“晓之者”之语,是有根有据信心满满地讲道理,所以第一空应填“胸有成竹”。而“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是杞人对这种说法的怀疑之语,所以第二个空应填“半信半疑”。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告诉人们生活中不要为不必要的烦恼扰乱情绪,生活在胡思乱想之中。要学会放开,豁达开朗地对待生活的一切。“世上本无事,庸人白扰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平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之问的联系,防止主观片面性和盲目性。对于一些确实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要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乐在豁达。

 故答案为:⑴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⑵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⑶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

 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⑷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能力。本题考查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⑵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根据语境在进行合理的想象,即可作答。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和生活体验解答即可。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 (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期,约定。”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

 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阅读批注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乙)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 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年有七,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1)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晏 子 没 十 有 七 年 景 公 饮 诸 大 夫 酒 公 射 出 质 堂 上 唱 善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①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②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______

弦章:________

【答案】 (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解析】【分析】(1)语句“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①句“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数”是“计算”。②句“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服”是“穿(衣服)”。据此可选择作答。

 (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 “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⑵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⑶①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②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 ”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从《孙权劝学》一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    

(5)《孙权劝学》一文哪句话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6)读完这两篇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及”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是不同的。这里是“到了……的时候”。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安、戏、孤、岂”等字要准确翻译。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这里学生能用原文理解出,晋平公担心学不好:“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年龄大了学不好;吕蒙:蒙辞以军中多务——事务多,繁忙顾不上学习。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成语: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本文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是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比如: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能学到知识,并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或者: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谈阅读感受的能力。点评: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但要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但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故答案为:(1)迟、晚;怎么;再次、重新;等到、到。

(2)①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②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3)年纪大;事务多。

(4)刮目相待

(5)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6)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再参考古今义或词类活用等情况,准确解释词语,“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分析归纳:(晋平公)年纪大;(吕蒙)事务多。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归纳要点。答题时应注意,吕蒙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自信。答案:刮目相待。

(5)本题考查概括要点和侧面描写。答题时应注意,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运用侧面烘托的写法。

(6)本题考查说出阅读感受和启发。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附参考译文】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7.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 始至行部①  , 到西河美稷②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 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 及事讫(完毕)                                                  D. 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 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 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 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4)文段理解。  

①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②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________(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答案】 (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分析】(1)“舍”:舍弃、丢下。“去”:离开。故A错误。ABD正确。

 (2)A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连词,表修饰。B代指儿童/代指仲永写的诗。C于:在。D代指郭伋 /语气副词,加强语气。故选C。

 (3)本句中,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是通假字,通“否”,“去”:离开。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4)①甲文讲的是“友人”不讲信用的例子,乙文讲的是郭伋守信的事,因此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乙文中郭伋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但他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时期才进城。因此乙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 甲文主要是通过元方和“友人”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因此,表达方式属于语言描写。②这两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除此之外,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很惭愧,说明他知错就改,这就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但元方入门不顾,不给别人盖过错误的机会也不太好,说明我们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乙文中郭伋对孩子也说话算话,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告诉我们: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此题中的几个虚词都是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还考查辨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从故事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故事内容,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故事给人的启示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表达方式的种类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特征,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也会获益匪浅,请另外写出《论语》中你熟悉的一章(不得与选文中的相同),并简要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答案】 (1)生气,恼怒;诚信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①句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故此处“愠”是生气,恼怒的意思;②句的意思是: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呢,故此处“诚”是诚实的意思。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此题中,要注意“罔、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句意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故答案为:(1)①生气,恼怒;②诚实;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3)示例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意思是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示例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意思是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珍惜时光中的分分秒秒。

 示例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要注意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愠:动词,生气,恼怒;信:形容词,诚实。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3)本题考查文正内容的理解及创意解读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此类题目属于主观发挥题,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原文,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溥①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①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溥幼即嗜学/好学不倦                                         B. 所读书必手抄/七手八脚

C. 日沃汤数次/不见天日                                         D. 如是者六七始已/大势已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3)选文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案】 (1)A

(2)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3)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1)A项的“学”解释为:学习;B项的“手”分别解释为:亲手/手;C项的“日”分别解释为:每天/太阳;D项的“已”分别解释为:停止/已经。故选A。

 (2)本句翻译为: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大。故断句为: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3)选文中的张溥幼时勤奋刻苦,“嗜学,所读书必手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最终“明高一时”,从他的身上我可以看出: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⑴ A;

 ⑵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⑶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张溥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停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大。

10.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乙】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丙】

    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  , 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  , 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1)在《古汉语词典》中,“临”的义项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请为“既葬,文帝临其丧”中的“临”选择正确的义项________。    

(2)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3)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    

(4)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 (1)②

(2)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3)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4)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解析】【分析】(1) “既葬,文帝临其丧”意思是: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临”的意思为“来到,到达”。故选②。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写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或归隐的代名词。

 (3) “齐王败”,内容上交代齐王的结局,结构上,照应上文“命驾便归”,暗示张季鹰的远见。

 (4)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如【甲】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乙】文记述了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的故事;【丙】文赞美了张季鹰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从《世说新语》的故事性、通俗性及实用性(即从文言实词、虚词等方面提高七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古文能力)等方面谈理由。

 故答案为:⑴②;

 ⑵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⑶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⑷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需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整合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读文,然后根据对题干的把握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

    【丙】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11.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虚受:虚心接受。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④空以体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答案】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蕃:多。鲜: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栽培。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倚:偏颇。

 (3)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莲的生长环境,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莲的外形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香远益清”从莲的香气写出莲的美名远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莲的品性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乙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注意文中“竹……竹……竹……竹…….”的句式就可得出答案“性直”“心空”。

 (4)两文都给予君子以高洁美好的品质,结合这些品质来作答即可。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等。

 故答案为:⑴① 多 ;② 少 ;③ 种植,栽培 ;④ 体悟

 ⑵ 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⑶ 外形 、 香气 ; 性直 、 心空

 ⑷ 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提炼相关信息。

 ⑷本题考查抓住塑造君子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两文内容,抓住能表现君子品行的句子作答。

 【参考译文】 

    甲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乙文,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 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 (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指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丝竹(代指奏乐的声音)、乱(使……扰乱)、案牍(公文,文书)、形(身体)”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运用的是类比的手法,不是对比的手法。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⑵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译文要流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所涉及的是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进行分析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③亭亭净植  (________)

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 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 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  

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多;洗;竖立;少

(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3)C

(4)【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解析】【分析】(1)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鲜”读“xiǎn”,“少”的意思。

(2)本题翻译赋分点:濯:洗涤;妖:妖媚;宜;应该;众:多。

(3)C项错误,本文用菊正面衬托莲花,用牡丹反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甲文,了解内容,从“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语句体现了君子的什么品质来回答即可;阅读乙文,了解内容,从“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多;洗;竖立;少 

⑵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⑶C;

⑷【示例1】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2】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3】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更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词语的理解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的训练,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句意的顺畅,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结合文章内容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和材料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叶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有一天,会同几个朋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叶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百花中的神品啊。李太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太贴切绝妙了。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答案】 (1)司马光;北宋

(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注意答题时不要张冠李戴。

 (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但”属于古今异义词。

 (3)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文章结尾部分写鲁肃的进步,通过对鲁肃神情、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体会到吕蒙进步非常的大,这是属于侧面描写。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针对吕蒙的话就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思是说,你忙,能比我还忙吗,我却抽出时间来读书,而且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这其实是孙权以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吕蒙学习,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样可以让吕蒙能接受读书的建议。 

故答案为:⑴司马光  北宋

 ⑵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⑶ 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⑷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⑷此题考查赏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赏析人物语言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④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选白《世说新语》)

【注】①聪惠:聪明,有智慧。惠,通“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③诣(yì):看望。④设:摆放。⑤夫子: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甚聪惠________

②此是君家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从文章来看,杨氏子是个聪慧、能言善辩的孩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的一句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在哪里。    

【答案】 (1)同“慧”,聪明;这

(2)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3)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解析】【分析】(1)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甚聪惠”翻译为“非常聪明”,“惠”同“慧”意思是“聪明,聪慧”。“此是君家果”翻译为“这是你家的水果”,“此”是代词“这”。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句中“诣”意思是“拜见”,“乃”意思是“于是”。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孔君平由杨梅联系到了对方的姓氏,“此是君家果”一句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以牙还牙,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而且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委婉,同时又不失礼。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故答案为:⑴同“慧”,聪明;这

 ⑵孔坦去看望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坦就把他叫了出来。

 ⑶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委婉回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你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