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地理学生识图能力培养教学案例
2025-09-26 11:10:27 责编:小OO
文档
“非图勿考、图文并茂”

           ———初中地理学生识图能力培养教学案例       宜兴市桃溪中学  谢洁伟

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融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其中初一初二上册地理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等值线较难掌握。而地图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识图能力,让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掌握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

一、案例主题:

地理等值线图能将一种或多种地理要素组合在一起,以地理数值的方式表达其空间的分布,具有信息包容量大,综合性强的特征。地理等值线图的判读,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所以常在试卷上出现,个人认为试卷上如果不出现这样的图这张试卷质量就无法体现,包括在近几年全国地理高考卷中,不仅出现了平时常见的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图,还出现了以等深线图等为背景的题目。此类题目出现频度高,且常常是地理学科的压轴题,也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的老大难,往往因此而失分,并且是连续性的,因为此类题目在试卷中常常是小组题出现。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树立读图、析图的思维,养成看图的习惯,学会“察言观色”。等值线图的教学就成为平时地理学习的重点和关键,也是地理学科的经典,也成为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了。

二、案例过程:

在等值线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案例”下进行研究活动,以“观察”、“分析”、“研究”、“思考”、“合作”为学生的基本活动,突出了培养能力的目的。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求实效,最终取得双赢的效果。

通过问题来进行教学,可以把问题看做是学生学习的动力,问题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一:如图2 ,在等高线图中,判断图中A、B 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这个题目的呈现,学生往往感到难以入手。

我则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为线索来进行学习。首先让学生阅读等高线图,从中获取地理信息。据图可知,2 条非封闭的等高线数值分别为100m 和50m ,这样就可以从中推出等高距为50m。要求同学们观察等高线的变化趋势,并思考“A、B 分别在100m和50m等高线内,它们的海拔范围会是多少?”由于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4 人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再经过老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最终得出答案:150m > HA > 100m;50m > HB > 0m。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的进一步引导、质疑,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个等高线地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通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学生得出等值线分布的一个规律是:“高高低低”原则。

案例二:读华北某地地形图(图3) ,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②③④ 4 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 ①< ③   B. ①< ②    C. ①> ②    D. ③= ④

2) 实际调查发现乙坡的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是乙坡的:

A. 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 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 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 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3) 若乙坡植被受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A. 放牧山羊; B. 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C. 修梯田,种植水稻; D. 营造混交林

由学生仔细阅读地图,分析:本题第1 小题需就图中等高线疏密来判断坡度大小;第2 小题需就坡向判断甲乙两地的气温、降水,根据气温影响蒸发,蒸发影响水分条件来分析;第3 小题涉及到坡向差异和区域整治问题。运用图像深入分析地理事象,通过对图像显示的地理事象加以分析,把图上的地理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经过思维加工处理,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影响特征和规律产生的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案例三:如图4 ,在等高线较高处向较低处突出的地方(A) 是什么地形?在等高线较低处向较高处突出的地方(B) 是什么地地形? 

从图4 中观察到,有3 条等高线分别为200m ,300m 和400m ,而且等高线是由较高处向较低处突出。我们怎么根据已知条件判断A 处的地形? 学生开始思考分析,要判断A 处的地形,首先要知道A 处的高度变化,进而思考:“那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在A 处画一条辅助线?”通过辅助线分析,图像一下子清晰直观,沿L 线从甲→乙→丙,海拔高度从200m —400m →200m。显而易见,所在的地形部位是隆起的山脊。同样道理,让学生分析B 处是什么地形时,,在图上添加辅助线L ,也按上述步骤可以得出:等高线由较低处向较高处突出的是山谷。

案例四: 如:讲世界地理西亚部分的 “丰富的石油资源”一段,就充分利用地图册和课本插图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教师首先讲西亚是世界上的石油宝库,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巨大石油带,接着就让学生在课本上“西亚石油分布图”看西亚石油分布的国家。用启发式提问,学生就能很轻松的答出: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除伊朗、伊拉克有富饶的石油宝藏外,向西北延伸到叙利亚东部、土耳其南部;向东南一至延伸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然后讲到西亚石油的输出问题,指导学生在图上参看石油矿区的石道,大都通到地中海沿岸。接着再让学生看“世界石油的海上运输路线图”从图上粗细箭头的指向,学生们就能准确的指出:从石油矿区的石道输送到地中海沿岸的石油是少量的;从波斯湾到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输出的油量是较大的;而大量的输出则是向西,从波斯湾以巨型油轮航行印度洋,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横渡大西洋,分别运送到西欧和美国去 ;向东,是从波斯湾以巨型油轮,横渡印度洋,通过马六甲海峡输送到日本或澳大处亚去。从而引伸到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就不言而喻了。由于充分利用地图本节这两个重点知识,教师不费多少唇舌就能迎刃而解。

三、教学反思:

经过这样的地理识图教学,我发现对学生能力发展确实产生了一些积极成效:

首先,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信息是探究的桥梁,学生渴望发现新问题,也渴望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但如果没有相当的智慧和眼力,即便问题就在身边,也难以发现。所以学生们就注意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教材,为解决问题,学会各种文字、图表的阅读打下基础。这样,通过识图教学,学生阅读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相互交流活动作为“识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锻炼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创设了非常有利的客观环境。通过识图教学,学生以试题为切入口,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出等值线图的分析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的锻炼,远远大于信息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

第三,有利于培养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与现实联系密切的背景材料,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对“地图”材料进行剖析和研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构建新的知识能力结构,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识图教学,使学生学会在等值线图上寻找突破口,进而能迅速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总结: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既涉及到复杂的自然事象又包含着纷繁的人文现象,特别是许多地理事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和广阔的空间,发生于久远的年代和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地理对象的这种复杂性、抽象性、广阔性、漫长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使我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这就给教师传授地理知识和学生认识、理解及掌握地理知识带来了很多困难。如何解决地理教学中这对教与学的矛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许多帮助教学的现代化的产品出现了,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不管运用怎样的现代化方法形象的为学生进行解说,其中还是有一样必不可少的要素——地图。地图的运用在整个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不只是从中获得地理信息,而重在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这将有利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1)、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变“学会”为“会学”

     地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在地图上明确具体地表现出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是第一次比较正规的接受地理知识,所以教给他们读地图的方法显的尤为重要。

    首先要读图名,了解该图要表示的主要内容;其次是读图例、定方向、确定位置、了解坐标等;第三步才是地理主要分布规律的读取或地理成因的分析等,此时,要特别注意读取图中的各种数据,对于复杂的插图,还要善于将其分解或化简,使之易于掌握。

    (2)、紧密结合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结合地图讲解教材,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

    (3)、将地图和课本插图紧密配合进行教学 

    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插图三者紧密配合,在教学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用地理简图,变“复杂”为“简单”

    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紧扣教材,只取其精华,不计细节,增删灵活,不受时空,旨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变抽象为具体的快速反应工具。它既能充分发挥地图的教学功能,又能弥补教学挂图、地图册、插图等的不足,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理想方法之一。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画简图,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克服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5)、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使用地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完中国地理“西南三省”后,为了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把西南三省的教学挂图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在挂图上“举例说明西南三省地势和气候的关系”,学生直接从图上就能读出:“贡嘎山、峨嵋 山和重庆都在北纬30°稍南的地方,但由于贡嘎山海拔7556米,峨嵋山海拔3099米,而重庆海拔仅200多米,由于地势每升高1000 米温度下降6℃,所以贡嘎山气温比峨嵋山低20°, 峨嵋山比重庆又低20°,所以说地势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一答案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完全是根据地图情况答出来的,这就是理解记忆,而非机械记忆。

由于教师经常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也认真运用地图学习和复习地理知识,养成了运用地图的习惯,一旦离开地图,就觉着无法复习和做作业。正像有些学生所言:“离开了地图,学习地理就觉着捞不着边”。

五、后期培养: “三读、三问”是打开地图的“法宝”

     通过对现在的初中及高中学生地理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等综合能力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多表现为不会通过读图来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发展方向,所以有不少高中地理教师对初中地理教学发出了呼吁:“要切实抓好中学地理教学,夯实基础,着重培养学生对地图和图表的读与析的能力。否则,高中地理教学步履艰难。”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图和图表资源,挖掘地图和图表信息,进行最佳的地理教与学呢?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总结了“三读、三问”的学习方法。

    (1)、“三读”,即: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内在关系

    当一幅地图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时,我们不能毫无目的的去读图,而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严格按一定的步骤去学地图。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针对“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一图,教师让学生第一说出图名;第二读图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三找出图中相关的知识关系,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识别昼半球和夜半球,怎样找到太阳的直射点,怎样认识某一地的地方时刻,怎样比较几个地方的地方时早晚等等。如果不经过这“三读”去学此图,,学生恐怕就会无从下手,像无头的苍蝇乱撞,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同样也不会解决。我们平时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学生强调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人的眼睛和工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仍然不会主动去重视地图。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教给学生以识图、读图的方法,教会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想到甚至主动利用地图来认识事物,感受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学科学科的效率。

    (2)、“三问”,即:一问是什么,二问为什么,三问怎么办

    这一阶段是读图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升华、是产生创新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对地图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存在两个层面:意象接受层和意象孕育重建层。而意象的接受、重建不只是对地图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它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最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各具形态的新的意象。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只要坚持“三问”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习等值线类图(等温线)时,我事先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第一此图是什么等值线?第二此时陆地等温线为什么向高纬突出?第三此时我国华北平原的农业生产会怎么样?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能掌握有关等温线的知识了。再如,南亚印度的季风气候的形成和特点对教学来说,是重点,亦是难点。为此,我利用Flash将一月、七月风向图制作成动画示意图,利用PPT适时插入一些与之对应的景观图片及录像,让学生在分析季风的形成的过程中,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动态的风向箭头,又给学生极其深刻的印象,鲜明的颜色使学生立即发现一月、七月风向是截然相反的,于是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因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叫季风,进而读出风向:一月是东北季风,七月是西南季风。那么,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特点又是什么呢?画面上黄色代表陆地,蓝色代表海洋,启发学生注意观察风的源地,多数学生能答出“一月东北季风来自陆地,故寒冷干燥”,同时,配上一段南亚冬季的景观录像,让示意图生动起来。七月西南季风来自海洋,它有什么性质?它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这一难点。同时,进一步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自然愿意深入思考,教学效果非常好。

      地图就是地理学习的最有力的拐杖,最有效的武器,离开地图,犹如盲人,无从下手。所有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因大都可利用地图分析,简易实用而又行之有效。地理课堂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活泼的百花园,它以其广阔的天地、博奥的内涵,吞吐日月、包孕万物,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努力探索,尝试着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我们手上的、网络上的地图与图表资源,使得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犹如插上飞翔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稳、越飞越自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