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2
2025-09-26 11:08:37 责编:小OO
文档
教师招聘考试押题试卷

(满分为120分)

得分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内”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荀子

2.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是(    )

  A.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B.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C.美国教育家杜威        D.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3.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    ) 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4.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5.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培根      D.洛克

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7.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8.人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弧      B.反射      C.感应性      D.感受性

10.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是(    )

A.选择性和整合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维持性    D.指向性和选择性

11.正常行使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这就是(    )

A.热情      B.心境      C.应激      D.激情

12.有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这种人格类型属于霍兰德提出的哪一种人格类型(    )

A.研究型      B.艺术型      C.现实型      D.社会型

13.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4.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   )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D.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15.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直觉思维      D.发散思维

得分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的需要。

A.社会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    

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持续不断的增长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

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4.德育从内容上看包括(     )几方面。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世界观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E.道德品质教育

5.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    )

A.教书       B.育人       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  

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E.与家长交流

得分评卷人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   )

2.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                            (   )

3.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   )

4.漫无目的的幻想也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                         (   )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直接对应的。                       (   )

6.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   )

7.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

8.“举一反三”是负迁移。                                       (   )

得分评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学生的本质。

2.试论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3.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4.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5.有效练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得分评卷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2.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从哪几方面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得分评卷人
六、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0分)

【材料】漫画家丰子凯曾回忆说,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一次上音乐课,有一个学生老看闲书,另一个学生则随地吐痰。执教的李叔同先生早已发觉,却并未当场批评,而是在下课时轻声说:“××和××等一下再走。”在其他学生离开教室后,李先生缓缓地说:“下次上课你不要看闲书,也不要随地吐痰。”说完,他“微鞠一躬。”这两个学生一离开教室,看到守候在教室外面的丰子恺等学友,不禁满面绯红。从此以后,全班同学都为李先生的雍容和“爱人以德”的风范所折服.也都改掉了上课时做小动作的习惯。

试结合教育学相关原理评析上述案例。

参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人的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D【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阐述了班级授课制。1632年,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B【解析】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4.A【解析】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5.C【解析】培根提出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6.B【解析】引自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怀着奉献的精神来从事这份育人事业,不计较自身的利益得失,只讲求对培养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

7.B【解析】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8.C【解析】这是知觉的理解性的概念。

9.B【解析】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10.B【解析】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11.C【解析】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感到紧张的情绪状态。

12.C【解析】现实型人格特征的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在职业选择上,他们希望从事有明确要求,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的操作,如机械、电工技术等。

13.A【解析】迁移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效果有促进与阻碍之别,据此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14.A【解析】略。

15.D【解析】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因此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BDE【解析】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ABCDE【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发现、表现和体验。

3.AD【解析】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行政复议和教师申诉。

4.ABE【解析】略。

5.ABCD【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有教书育人、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

三、判断题

1.×【解析】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都是片面的。

2.×【解析】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展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3.√【解析】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性质,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交活动。

4.×【解析】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5.×【解析】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这是因为在二者中间存在许多中介因素。

6.√【解析】题干是对观察法的名词解释。

7.√【解析】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特例,平行四边形的有关内容属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菱形属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

8.×【解析】“举一反三”是说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体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正迁移。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

1.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但学生的本质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1)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

(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制;

(4)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

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个合格的教师具有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职业道德;

(2)教师的专业知识;

(3)教师的专业技能。

4.教师进行教学,平时的业务准备、思想准备和精心备课,最后总要落实到教好课上。教师上好课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5. 有效练习的条件是:(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每次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要素。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养成健全人格。

六、案例分析

【分析要点】(1)学生违纪、犯错,批评固不可少,因为它是帮助学生认识缺点、错误,改进思想行为的一种教育手段。但是批评学生不能不分场合、不讲方式、不计分寸。李叔同先生的“微鞠一躬”,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多此一举,也未免有失“师道尊严”。当然不能说批评学生都要温文、尔雅,有时“怒形于色”效果反而会更好些。问题在于,不论何种形式或方式的批评,都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的“爱人以德”的基础上。那种“居高临下”的所谓“师道尊严”,是与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格格不入的。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如果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并且发挥言教不如身教的功用,就能收到春风化雨、出人意料的效果。李叔同先生的“一躬”,它之所以那样富于魅力,那样令丰子恺先生铭记不忘,根本之点就在于李叔同先生相信自己的人格力量,并对被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尊重与爱心。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