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企业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2025-09-26 11:08:57 责编:小OO
文档
摘 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坏账损失,坏账损失直接影响国家的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长,坏账损失的多少给企业形成了严重的包袱。坏帐的防范和管理就成了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坏账损失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如何减少坏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坏账损失,产生原因,对策 

1、引言

  坏账损失是指企业确定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坏账损失的产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使企业的正当利益受损,制约企业的发展,减少企业的利润。由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资金就不能有效地周转,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使企业面临经营危机。

2、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

  产生坏账损失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原因如下:

2.1企业内部原因

2.1.1企业经营者决策不当

    企业经营者对一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和掌控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经营决策可以带领企业走向成功,可是不当的经营决策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如果经营者在销售自己的商品时做出不当的决策,比如说恶意竞争,采用降价赊销的方式把商品大批销售出去,只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对市场,客户不详细了解,商品大部分卖出,货款却无法及时收回,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周转。

2.1.2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当

  一般情况下,客户拖欠货款的时间越长,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就越小,形成坏账,造成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所以,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尤为重要,如果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当,没有采用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坏账损失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当表现在:首先,企业中没有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部门,其次,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制度。这些都是坏账损失产生的一部分原因。

2.1.3销售合同内容不严谨

  销售合同是买卖双方合法权益的保证,具有法律效率。但是,如果销售合同内容不严谨,则会产生纠纷导致坏账的产生。

2.1.4对客户信息及信用度调查了解不深

  客户的资料对企业非常重要,而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则是企业能否及时收回货款的关键。企业的有些销售人员仅仅是通过听别人说对方的信用度如何来判断对方的诚信和支付能力,高估了对方的偿债能力,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对方的信息及信用度就进行销售,盲目的作出判断,导致客户信息失真产生了坏账,并形成坏账损失。

2.1.5赊销的方式及限额控制不当

  企业或多或少都会选择赊销的销售方式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这对企业销售产品,开拓市场来说意义重大。赊销是建立在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但也是风险较大的销售手段,容易导致债务债权纠葛不清,造成坏账损失。另外,限额控制不当也会形成坏账损失,过大的限额额度会造成应收账款的增加,提高坏账产生的可能性。

2.1.6企业自身的商品质量不过关引起纠纷导致坏账损失的产生

  企业销售商品给客户,客户在接收货物的时候必定会验货,如果客户在验货的时候发现商品的质量不过关而拒绝接货付款,双方因为这一问题互不相让,相互僵持,日积月累形成坏账,最后产生坏账损失。

2.2企业外部原因

2.2.1买方企业破产倒闭

  买方企业破产倒闭是不可预知的,是卖方无法控制的,这个原因导致的坏账损失无法弥补,对企业影响也十分重大。

2.2.2不良竞争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来自企业外部的竞争复杂频繁,有些竞争是良性的,但不良的竞争在一些企业也必不可少的出现。企业出现不良竞争对自身,对对方都具有破坏性的危害。不良的竞争导致的坏账损失也是无法弥补的。

3、减少坏账损失的对策

  企业产生了坏账,减少坏账损失就迫在眉睫,减少坏账损失的对策也有很多,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条:

3.1制定合理有效的经营决策

  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所做出的决策至关重要,经营者应根据市场行情,经常深入最底层的市场了解情况,对本企业的运作了如指掌,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合理合法有效的经营决策。

3.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企业应收账款出现之后,对其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必须针对不同客户的不同情况,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如果对方的信用度太低,虽然增加销售收入的可能性增大,但会因对方拒付而造成坏账损失。对超过约定期限尚未归还的各项应收账款,要采用不同的催账手段,尽可能避免坏账损失的产生,如果实在是催收无望,可通过法律程序向对方提出偿还债务的诉讼。

3.3加强销售合同的严谨程度

  在销售业务发生,双方要签订销售合同的时候,补充合同知识是必须的,对合同的内容要仔细认真的审阅,特别是合同中的附注及角落部分,确定无误之后方可与对方签订。

3.4对客户的资信进行深入的了解

  在与客户进行赊销业务往来前,企业应调查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情况,详细登记客户的组织结构,负责人,地址,工商登记号,注册资金,职工数量,税务登记证号等情况,了解该客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包括资金周转率,资金管理能力,现金流量情况等,适当查阅和分析客户的近期会计报表,根据报表分析出该客户的偿债能力合理预测客户的偿债能力后,才能做出是否同意赊销这一决定。

3.5制定合理有效的赊销制度

  赊销对于企业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所冒的风险也比较大,收回坏账减少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制定合理有效的赊销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在销售货物之前就应该制定好一系列的赊销制度,比如说对方的赊销数额比较巨大,企业就应该严谨赊销制度,采用分期赊销,收款再销售的方式,降低,分散赊销的风险,如果说赊销数额不是很大,则可以适当放松赊销制度,但不是绝对任意的放松。建立合理有效的赊销制度对企业百利而无一害,还可以减少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企业的资金流出。

3.6提高企业自身商品的质量

  企业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就是销售商品并取得货款,如何让自己的商品更多的销售出去,提高企业自身商品的质量很关键。企业自身的商品质量很好,双方交易验货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产生纠纷,买方就算想要赖账也找不到借口,不仅可以提高自身商品的知名度,还可以让心存不良居心的买方无机可趁。

3.7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后续跟踪

  商品销售出去,企业不能高枕无忧,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后续跟踪也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指派专门的部门人员对已经销售商品的客户进行全面的后续跟踪。比如说,一个

客户购买了商品,货款仍然没有收回,企业指定的专门人员部门就应该按时对该客户进行资信了解,如果得知客户具备了一定的支付能力的时候就要及时做出催收的措施,以防客户有钱不还。

3.8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

  在企业的内外部建立奖惩制度也是收回坏账,减少坏账损失的有效途径。在企业内部,商品销售出去,货款没有收到,内部工作人员大多都没有忧虑意识,觉得这是企业经营者的事,事不关己。对内部人员施行奖惩制度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把责任落实到户,制度一定的期限,在期限内员工收回了货款就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超过期限就可以适当的处罚,赏罚分明。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就是指给客户建立一套奖惩制度,及时付款的客户给与奖励,对于三番五次的拖延货款的客户则可以通过协商,协商不成功的还可以委托讨债公司以法律,,,信誉的合法方式,采用一系列超常手段,如公开揭露债务人赖账事实,在合法范围内促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并要宽严相济,将坏账损失尽可能减少。

3.9分析市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只要有市场,就必然存在竞争。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可以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商品价格,服务质量上,还表现在销售方式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是不断在商品质量过关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从而使商品价格降低,提高企业人员的服务质量,让客户对企业自身的商品充满信心,为下一次合作提供可能性。

3.10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抗风险能力代表一个企业承受能力的大小,在市场经济如此发展迅速,变幻莫测的今天,企业抗风险能力如果很差,倒闭破产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的措施有:1,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当中要时常注意债务风险,所谓债务风险就是债权人在法律保护范围内面临的债权风险。时常关注债权的变动,防止不法侵害的事情发生。2,建立严谨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加强内部员工对各项业务的控制力度,做到防范于未然。3,加强企业运作的严谨程度,就是严格上下管理,使企业做到井井有条。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坏账损失发生的概率,把企业的损失尽可能的降到最低。

  总之,坏账损失是每个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的经济损失,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对企业应收账款的合理有效管理,是杜绝坏账损失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俊山.坏账损失的原因及对策【M】.现代商业.

[2]唐美林.对坏账损失处理的建议【J】.上海会计,1995,(12)

[3]刘坚.试论坏账损失及其对策【J】.建筑机械,200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