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15《金色的鱼钩》教案设计
2025-09-26 11:06:01 责编:小OO
文档
15* 金色的鱼钩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是因为“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上面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品质,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精神永垂不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和“金色的鱼钩”所象征的含义,本课教案设计以的《七律·长征》配乐诗朗诵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学生自学探究为主,在自读自悟中感受老班长忠于,爱护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让学生在初读中把握课文的整体,在细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体会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去理解、感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整个设计的重点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理解,同时积累素材和表达方法,通过小练笔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1)通读课文,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导入,渲染情境

1.情境导入:师配乐朗诵。课件出示: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教师引问:听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导学: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无数红军战士历尽了千难万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走近一位老班长。板书课题。

4.谈话: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诗词渲染情境,从的《七律·长征》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本文,用探究式的提问激发学生想继续读书的强烈愿望。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读到生字新词或优美的语句,及时用笔把它圈画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小组内相互交流。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课堂活动卡。

4.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教师相机指导读词。(扫清生字障碍,明确“疙瘩”的“瘩”读轻声,注意“作”是个多音字,本课读四声;“搀”读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2)强调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作(zuò)料 禁(jīn)不住

和(huò)着青稞面 拧(nǐnɡ)成疙瘩

(3)理解重点词语。

支吾:用话搪塞,说话含混躲闪。

安顿:安排妥当,使人或事物有着落。

衰弱:体衰力弱,失去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非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

5.学生汇报并将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说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把自己读完故事后心里的想法和第一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宣泄,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

三、细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学生细细品读一下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让你感动?

(二)品读重点语句,全班交流:

1.学习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①这是从哪方面描写老班长的?(外貌)为什么正值年轻的他却显得如此的苍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脸上布满皱纹”说明了他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斗争。“两鬓都斑白了”说明了他饱经风霜。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担忧和焦虑。)

②从哪些词能体现出他的“苍老”?多读几遍,边读边结合图片想象他的外貌特点。

(2)“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这是从外貌方面对老班长的又一次描写,老班长艰难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却衰弱到了极点。这充分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2.学习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文,总结填写活动设计卡,交流感悟。

事件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
1.硬咽草根和鱼骨头

2.
3.
4.
5.
活动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1)学习“硬咽草根和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这里为什么令人感动?

(抓住重点词“皱紧眉头”“硬咽”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又要忙着张罗食物,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②自由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的意志、用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③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段。

“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①说出你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令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担忧。)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并观察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肯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意志,为病号吃苦、为受难的高贵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鲜明的对比,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③指导生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教师引语:为了伤员,老班长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设计意图:只有理解了词句才能体会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及人物的特点。采用了先读后议再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从读中想象,从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情的语句入手,结合问题指导朗读和表达感受,让学生的思绪与课文一起飞扬,从中受到情感教育,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教师引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课件出示句子)“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说一说:为什么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预设:

生: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长满红锈的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生: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3.深情朗读中心句。

4.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设计意图:在赏析了重点语句后,给学生一个汇报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同时理解“阅读提示”中“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有助于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小小解说员。

如今,这根金色的鱼钩在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为了学习老班长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就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吧!

讲解要求:(1)条理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产生共鸣。

2.学生自由练习后复述。

3.将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一写。

设计意图:用练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读后感受,因情动而辞发,提高学生表达和习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情境渲染,激发情感。

用朗读一首七律的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进长征那艰苦的环境中,继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伟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了情感铺垫。

2.方法阅读,情感升华。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说明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行路难,寻食难,御寒难,宿营难,而本来身体就虚弱的老班长一人还要照顾三个病号,并且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就显得尤其艰难。文章的情节感人至深,老班长的精神品质震撼心灵。因此,在学法上坚持抓关键句、关键词进行体会,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