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课题
2025-09-26 11:05:36 责编:小OO
文档
《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教育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家庭的重要教育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探索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在品德、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我校响应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提出《家校(园)共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开展家校共育的案例研究的探索与实验。特制定实验的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可见,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柱和基础。它早于学校教育,更早也更直接的影响着孩子,决定着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父母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的隐性教育,是人类行为举止在孩子心中的刻画。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是至关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而老师是学生能否接受科学的、领先的教育的关键。正如我前面说的那样,“孩子这棵小树的茁壮成长是父母和老师协同合作,科学合理的浇水、施肥的结果”。由此,探索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新时期的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提高老师和家长的素质,从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在品德和学业以及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本选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实践中研究,以学校的家校共育实践为平台进行发展、创新;其二,从对案例的研究出发,站在理论的高度,探索新时期我国家校共育的内涵、特点和实践模式,获得具有推广性的普适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通过培训、讲座、交流活动等对家长建设良好的家庭教育进行方法指导。

2、 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共创活动,使家校教育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形成指导学习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现状调研。一方面通过家长的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做事态度以及影响孩子做事态度的家庭教育因素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的调查和研究。

2. 家长参与作用的积极开发

(1)发挥家委会作用。建立家长委员会管理章程和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家长这一有效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等将学校和家长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家长委员会在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正面引导家长在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中发挥大的作用。

(2)成立家长教师会,通过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和程序,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反馈和改进,班主任家庭教育课程化等,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制定切合学生以及各自家庭实际的指导方案并付诸于实践,做到定期交流、经常反思校内外习惯养成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3、制定学生“家校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卡”中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导航。教师根据学生“家校联系卡”资料反馈来制定学生行为改进指导方法,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行为改进指导方法。

4、学校对家庭教育实行动态跟踪指导,并进行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5、构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教育立体网络。

三、实施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

行动研究法。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出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行动研究法的特点之一是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可以并且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行动。要根据反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地评估。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一个四个循环阶段来深化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个案法。通过研究典型的家校(园)共育案例,从中探索家校(园)共育的一般规律与共性问题,从而探索新的家校共育的科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定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2)建立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收集课题资料。

(3)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1)对国内外现代家庭教育的指导的实施现状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2)对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和困惑进行调查和研究。

(3)探索学校、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和方法的实践研究,收集师生中与此研究相关案例资料。

(4)把家庭教育指导资料系列化,形成校本家庭教育指导教材。

3.总结阶段: 

(1) 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2)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申报评审。

五、预期成果

1. 家校(园)共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2.家校(园)共育的案例集

六、条件保障

1、本小组成员从事少先队及德育工作有多年,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水平,富有创新精神,并有一定的科研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同时对该课题已进行了前期的准备和探索,并对课题的继续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2、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七、课题组成员

组长:王玉荣

副组长:曹月英

成员:董立新  王俐芳  赵雁  苏海英  

          常艳丽  王文敏  武晓琴  郜博  

      薄锦华  王进霞  刘惠平  张舒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