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教师专业化发展(1)
2025-09-26 11:05:57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了解世界发达国家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强调教师职业必须突出几项专业特点,让教师专业化应成为社会共识,这样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教师  专业发展  内涵  进程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是建国以来第八次国家规模的课程改革,也是新世纪初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创新工程。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挑战,尽管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教师是其中的关键,教师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并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课程即教师。在本次课改的各种培训中,“教师专业化”这一名词不断出现并被强调。确实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作为教师,倘若对于理想与理论没有充分了解,倘若对于实践的条件没有实际的把握,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因此,如何让教育专业人员——每一位教师,都能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即专业化),不是被动地适应新课程,而是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应当成为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的共同追求。现本人就教师专业化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身心素质的持续成长过程。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信念、意志的塑造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世界发达国家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1、美国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能力和技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中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要确立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地位,二要建立起与这一专业职业相应的衡量标准,师范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出训练有素的达到专业标准的教师,以教师的专业化来实现教学的专业化,以确保学校对师资的需要。为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教师必须具备自我知识、普通知识、教育知识和教师职业知识,所以美国率先进行了“全球教育”和“环境教育”等跨学科的教育,此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掌握和运用也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2、日本强调教师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早在1971年教育审议会通过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专业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科研一体化趋势,要求教师具有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过去只能教一门学科的教师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教师必须一专多能。日本学者指出,创造性教师是不僵化的教师,心智灵活随机应变的教师,而且是不断渴求新知识,向往新事物的教师。日本还提出在初等、中等和社会教育中,教师要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提高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3、英国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六条标准:①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②完成系统知识训练;③需要持之以恒的理论与实践训练;④高度的自主性;⑤经常性的在职进修;⑥团体的伦理规范。此外英国也十分重视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4、俄罗斯要求教师的劳动要具有创造性。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教育是创造性劳动,而不是机械的简单重复劳动,因为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的内容不断变化,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需要教师作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因此俄罗斯要求教师的劳动要具有创造性。

    三、教师专业化应成为社会共识

    我国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和发展教师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机遇。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专业”、“专业人员”的研究不够重视,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人也认为中小学教师所教知识较浅,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很多中小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我评价较低,个人信念不强,自我要求不高,形象不能令社会、学生和家长满意。另外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较低,很多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匠”角色,这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要求有一定距离,离“专业的教育家”和“研究型教师”的要求差距更大。作为教师应树立强烈的专业化的教育观念,不仅视自己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才能在整个专业生活中,自觉地进行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研修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人格的塑造,提高从教素质。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屏弃“考考考行政部门的法宝、分分分老师的命根”的做法,更新观念,认真学习宣传《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充分认识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有“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的意识,一方面要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1、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教育体系;2、改善现有教师专业结构;3、建立教师专业评审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考评机制:1、提高教师职业水准,完善教师聘任制,破除教师职业“终身制”,把那些虽然具备合格学历但不具备相应的教育能力的教师淘汰出教师队伍;2、完善教师教育内容,确立“一体化”(职前与在职)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教师学历教育基本完成后,转向师德养成、教学方法与技能、学科前沿知识、人文素养、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的终身培训;3、强化实践课程和课程开发,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重视教师反思性判断力的培养,发现和解决教育中的相关问题。只有从制度层面来推进、保障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专业化才会成为社会共识,得到社会认可。

    四、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目的也就是要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那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呢?即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教师与学者不同,学者不一定能成为教师,但教师首先应当是学者——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除学术水平(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等)外教师职业必须突出如下专业特点,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发展。

    1、学生意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工作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是学生意识。树立学生意识可概括为: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一本书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女教师都工作二十多年了,总是脸板板的,冷漠的。他就问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她说没有。那你每天的精神状态怎么这样呢?你喜欢孩子吗?她说她不喜欢孩子,见到孩子就烦。苏霍姆林斯基说了一句话,他说你为什么不离开学校呢?没有爱心的人怎么能够当教师?这么多年了她痛苦,可是她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幸福啊!没有爱心的人是不能当教师的。②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取得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强调差异并不是允许有的学生可以落后。现代社会教育的平等理论已经改变。过去强调学生各方面都应该一样,现在,在强调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平等恰恰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平等教育是一种有差异的、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所需要的教育。在《素质教育学习提要》中提到,我们现在不是要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韩寒现象”就是最好的说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重视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从课改角度来说,新课程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汇通融合,从现实中学生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膨胀,特别是科技的进步,确实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超过了老师,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所获得的信息及知识令教师刮止相看,所以我们要放下架子,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权威的做法。④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各种他们自我表现和证明他们自己的机会和条件。衡量一位老师课上得好不好,不是说看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精彩,而是看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和证明自己。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他们提供一种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表现,同时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的表现。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反映出他的某些方面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他知道自己有这种能力,并使之得到强化。 

    2、课程意识。我们怎样在中小学阶段传授那些最重要、最有用,属于工具性和具有启迪性的知识,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这就是课程的问题。世界上的知识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知识增长如此迅速,我们不能拿太多的时间学习知识,更不可能终身只学习不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课程意识,简单说课程就是教什么的学问。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关心教学而不关心课程,教学是管怎么教,怎么把规定的知识比较好地教给学生,可为什么要传授这些知识,教学是不管这个事的,而课程管的是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选择什么样的知识教学生长期以来跟教师、校长,甚至于教育没有关系,因为国家有统一规定的大纲、统编教材,所以我们没有,也不需要有课程意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多元化意识的增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拿什么教学生?当我们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即是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来临之时。同志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缘于浙江省有个叫徐立的学生把他母亲杀了,事情的原因是这个母亲把所有的爱、自己的生命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徐立学习成绩的每一次波动都严重影响母亲的情绪,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徐立被抓后说,我不是失手,砸死她,我了,母亲也了。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教育部门对此事进行调查时,学校的教师、学生联名写信为他求情,请求宽恕,说他是个好孩子、好同学,他的同学甚至说:我们和徐立想的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做了,我们没做而已。这是非常沉重的,说明孩子们的需求、情感、内心世界与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距离,教师所教的东西与社会关系怎么样?对学生有没有用?社会需不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等等教师都必须思考,以此来开发校本课程。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教育能力首先要强调的是课程意识,这是综合性大学所没有、所不关心的,可作为一名教师他必须了解。

    3、实践意识。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无论是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教学、与生机活泼的学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实践超越中拥有的。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要延长学制,这样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国际上的六种教师培养范式: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反思论范式都非常注意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特别是反思论范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索》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杨翠蓉  《教师专业发展》 

    福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版。

(3)刘万海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势》 

教育探索2003年12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